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城市。她在一片戈壁荒滩上兴建,她的创业史几乎与新中国同步,她的历史堪称新中国屯垦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王震在西域屯垦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章是:戈壁惊开新世界,屯垦盛世在兵团。兵团60年的屯垦戍边,走出了历史上屯垦"一代而终"的樊篱;一座座新城镇在天山南北拔地而起;一个个工业园区展现出戈壁荒漠从来没有过的风景;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引领全国……兵团屯垦戍边走过了一个艰难与辉煌的甲子,又迎来一个崭新与灿烂的新甲子。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  相似文献   

3.
正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人走过了辉煌的一甲子,又迎来了再创辉煌的新甲子金秋十月,五彩缤纷的绿洲大地迎来了兵团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屯垦戍边一甲子,戈壁惊开新世界。翻开西域2000多年屯垦的历史,最为耀眼辉煌的是兵团屯垦戍边的60年。兵团的屯垦戍边走出了历史上屯垦"一代而终"的藩篱,屯垦戍边事业代代相传。兵团的屯垦戍边是化剑为犁、和平发展的典范。屯垦戍边使命赋予兵团人既屯垦又戍边的双重角色。1954年10月,17.5万名军人集体转业,投入到  相似文献   

4.
陈平 《兵团建设》2012,(8):51-52
兵团的屯垦戍边是2000多年西域屯垦的延续,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屯垦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垦戍边是中华民族古代的政治智慧。屯垦,其意为"屯垦边境,就地开垦";戍边即保卫边疆。屯垦戍边发轫于西汉,兴于大唐,盛于康乾,衰于清未,振兴于新中国。绵延2000余年,历朝相袭,时兴时衰。兴则王朝强,丝路通;衰则  相似文献   

5.
正不知从何时起,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不变的守候。我喜欢读"屯垦史话"、"兵团档案"栏目,一篇篇真实纪录兵团这一支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屯垦大军的文章让我感动,也引我深思。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原中默默付出、屯垦戍边,铸就了可贵的"兵团精神",激励着我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踏实做事、真  相似文献   

6.
走出绿洲     
在戈壁荒滩上开垦出片片绿洲,在这里屯垦戍边.这可能是最初意义上的绿洲。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屯垦戍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祖国西部的戈壁荒滩上,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兵团人半个世纪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活动,提升了兵团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其中凸现的具有鲜明屯垦特色的兵团文化,成为兵团事业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年初,本刊推出王运华同志撰写的《实践"三个代表"推进文化戍边》,系统阐述了兵团"文化戍边"的内容、特点、意义、作用以及加快推进"文化戍边"工程建设等问题。文章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本刊日前举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兵团先进文化建设》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兵团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畅所欲言,其真知灼见,触及兵团文化许多深层面的问题,而由文化建设所引发的话题,似乎已超越文化层面,关系兵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关系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继承,关系兵团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杂志于1999年第一期刊发的王运华同志撰写的文章《更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今年荣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兵团宣传媒体独具慧眼推出的力作,也是兵团理论战线取得的新成就,可庆可贺。王运华同志的这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辨证地认识兵团的使命与职责,通篇贯穿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深邃思考,使我们深受启发。一是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屯垦戍边是一个历史的课题,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新疆的重要讲话的深刻思想以及对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指导意义,深入思考了兵团如何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快兵团的事业发展,不断增强屯垦戍边的实力。二是提出了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是在党中央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火花     
她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典型代表,电影《生命的火花》和小说《军队的女儿》主人公刘海英的原型,被誉为中国保尔。她的名字叫王孟筠。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王孟筠作为新中国屯垦戍边百位感动兵团人物之一,受到兵团党委的表彰。如今,虽然王孟筠离开了我们,但她生命的火花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  相似文献   

10.
追溯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兵团的科技发展史。半个世纪以来,兵团人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气概,铸剑为犁,化腐朽为神奇,在祖国西北边陲默默耕耘,在"三山两盆"间负重前行,把千里戈壁改造成了万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屯垦戍边60年,沧桑巨变载史册。金秋十月,兵团即将迎来60岁生日。6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疆的实际,决定创建一支肩负屯垦使命和"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任务,寓兵于农,劳武结合,开发建设大西北的产业军。从此,在新疆屯垦戍边事业上有了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最佳载体。60年来,兵团人继承和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上大兴水利、垦荒造田、植树造林、兴建城镇、办厂经商……兵团人以可歌可泣的伟业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疆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代屯田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屯垦戍边的战略决策。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她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揭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新篇章。一、兵团成立的历史背景兵团的成立,在中华千年屯垦史中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结果,是我们党反对帝国主义及其  相似文献   

13.
正《戈壁青春》,尚未看剧,我首先就被这个剧名深深吸引。在戈壁上挥洒青春,用青春的年华奉献于戈壁滩上的屯垦戍边事业,以这样的故事和人物作为一部舞剧的选题,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吸引人。因此,当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于2014年国庆期间在新疆人民会堂拉开帷幕时,我想,现场的观众一定是同我一样屏住了呼吸,对即将呈现在舞台上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认同和期待。对于"兵团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当然会获得认同,毕竟,"兵团人"将青春和一生  相似文献   

14.
农一师的前身是王震将军领导的、著名的"三五九"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她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军垦丰碑     
风景秀丽、闻名遐迩的石河子,是兵团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垦区。50年前,她是兵团的发祥地;现在,她是兵团的缩影和象征。1950年的石河子,望眼所及,戈壁茫茫。1965年7月,陪同周总理来到石河子的陈毅元帅,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白杨梯堤护农地,水道纵横育稻苗。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历史,留给了石河子太多的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西部边陲.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她年轻而富有活力,她享誉中外而令人神往,她的名字叫石河子。5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一片野兽出没、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一支既是"国防军"又是"生产军"的解放军部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历史壮举,拉动了驰名中外的"军垦第一犁"。从此,在这块亘古荒原上开发了沃野千里的军垦农场,创建了一批现代化工业企业,崛起了一座军垦新城。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个以大农业为基础,轻工业为主体,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贸服综合经营、科教文卫体协调发展的新型绿洲。石河子的农业系典型的灌溉农业,以18个大型  相似文献   

17.
兵团屯垦戍边50年的足迹,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彩。全国解放后,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二、六方面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部及第五军的一部分,集体就地转业,劳民结合,开展生产建设。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满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崇高理想和雄心壮志,无比豪迈地踏进戈壁,掀开荒原,开始了屯垦戍边的壮举。兵团人根植于荒漠,萌生于戈壁。兵团初创时期,兵团人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家园的原则,在开荒种地时,吃的是戈壁滩上的自然积水,住的是自己挖的地窝子。在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披荆斩棘扑向荒原,战严寒、斗酷暑,隆冬,在零下40℃多度的天气里,老军垦们挖水渠、修公路,人拉肩挑,每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个硕果飘香的金秋,240万兵团儿女满怀喜悦地迎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周年华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回顾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面对边疆大地的沧桑巨变,曾为之奉献了血汗与智慧的兵团儿女怎能不豪情满怀,心潮澎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年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其内涵和外延均已远远超越历朝历代的"屯田"。她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兵团46年的伟大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兵团是执行中央赋予"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担负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最好组织形式和最佳载  相似文献   

19.
屯田是千古之策。——明·李贽中国在世界上首创"屯垦"大业。自西汉王朝派遣博望侯张骞通西域以来上下2000年,至后来魏、晋、北朝、隋、唐、元、清历朝历代,遣兵设尉,戍边屯田,代代相沿。采取"平时积谷,战时参战"和"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的屯田戍边战略方针,外御强敌、内平动乱,以保国家统一,国泰民安。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一兵团挺进天山南北。解放伊始的新疆,百业凋敝,根本无力解决十多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于是,这支曾经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建立殊勋的英雄部队,拉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军垦第一犁"。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命令:"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亘古荒原苏醒了。十几万将士组成的生产大军开进戈壁荒漠,他们把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地图,战马当耕马,炮兵瞄  相似文献   

20.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这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的命令。这也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宣言书。50年流沙岁月,50载辉煌历程。一代代兵团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不仅维护了国土的完整,也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兵团人的创业史,是一部“扶犁惊戈壁、把剑镇国门”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