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在邓小平的众多战友之中,与刘伯承的感情甚为笃厚.他们"长期共事,相知甚深".据邓小平讲:"我们在一起工作……前后共事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上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邓小平:《悼伯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85页).  相似文献   

2.
1938年1月上旬,接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抵达太行山抗日前线,开始和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搭档;1950年10月下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辞别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赴京参加人民军队陆军大学(后称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至此,两位卓越的军事大家共同战斗了整整13年,他们率领的队伍一步步发展为著名的"刘邓大军".期间,刘邓军政互补,"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邓小平语)在共同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战斗彪炳军史的同时,他们创造了二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实践检验的、极具指导价值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军事谋略思想——刘邓军事谋略思想.刘邓军事谋略思想,是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军事实践问题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军事领域中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4,(23):55-5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第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1943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涉县经历了抗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险……  相似文献   

4.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带领下转入战略进攻。在取得鲁西南大捷后,刘邓大军采取无后方的方式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此为起点,整个南线战场逐渐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重大转变,但刘邓大军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1942年5月24日,左权将军牺牲在抗日前线后不久,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联名撰写了<纪念我们的战友左权同志>一文,高度评价了左权将军光辉的革命历程,指出:"左权同志的牺牲,不仅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就在同志的感情上,即个人的友谊上,也使我们失掉了一个最亲密的战友,我们的悲伤,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的确,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左权与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左权将军与刘伯承元帅的同学、同事、战友之情.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七年七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突然强渡黄河,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蒋介石慌忙从各地调集重兵,企图围歼我军主力于郓城、鄄城和黄河以南狭小地域。八月初,我十一纵队和地方武装于黄河渡口佯动,造成我军北渡的假象,刘、邓却率主力四个纵队跳出敌人合围固,  相似文献   

7.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3、6纵队共12万大军,分兵三路,挥师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空前壮举。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了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在历时半年多的艰苦斗争中,刘邓大军迅速实施战略展开,打退了敌人的围攻,发动群众,在30多个县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党中央、毛泽东设想的最好前途——“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相似文献   

8.
上党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行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战役在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领导和指挥下,集中所属太行、太岳、冀南三区主力三万一千余人,从1945年8月27日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9.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着的AAA字样十分醒目。邓小平明白,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最秘密的电报等级。刘邓大军刚刚打了大胜仗,还未及休整,毛泽东为什么又亲自给他…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的1946年,蒋介石国民党违背人民要求和平的意愿,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英勇搏斗,仅三年就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争过程中,我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结合战斗的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鲁西南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号称刘邓大军)是实施党中央战略进攻的第一支部队,在黄河南岸的鄂城、大营、羊山等地区连战…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  相似文献   

12.
刘伯承是身经百战的元帅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这几乎是童叟皆晓的。可刘伯承同时又是一位军事翻译的巨匠,这却是鲜为人知的。最近,书海出版社推出的新著《军事翻译家刘伯承》(陈石平、成英著),告诉我们这位传奇元帅的另一闪光面。著者在掌握大量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感人的语言,描述了刘伯承在失去右眼之后,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后来到莫斯科留学,苦学俄文,从事军事翻译工作的不寻常经历。  相似文献   

13.
1949年2月11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责"。以这封电报为标志,正式宣告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诞生。在此前后,总前委在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围绕百万大军渡江南下作战,在政治、军事、组织、后勤等各个方面进行运筹,为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机的航灯     
1964年4月8日上午.草原的天空格外的蓝,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公司原名)的千名干部、工人翘首期盼.迎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来工厂视察工作。视察中,小平深入到分厂、科研生产一线,同职工亲切交  相似文献   

15.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协调两大战略区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中央军委特令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邓小平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中殚精竭虑,为战役全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强大兵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区的任务。这一大胆的战略突破行动,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计划,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胜利来之不易,而要巩固和发展胜利,更是困难重重:大别山区地形复杂,数不尽的高  相似文献   

17.
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苏皖浙省广大地区。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归第二野战军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  相似文献   

18.
分遣与集结是我军的传统战法,也是弱军战胜强敌的有效手段。刘伯承同志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巧妙地运用它打了许多胜仗,总结了许多经验,并有许多精辟论述。现结合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于1947年参加重建江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实践,谈一点学习体会。分遣与集结灵活变换刘伯承同志历来强调分遣与集结的灵活变换,他经常告诫我们,分遣与集结要在灵活变换上下功夫。这说明灵活变换对分遣与集结具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阳谷县曾是一片洒下无数革命先烈鲜血的热土。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为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了南下的通路。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该县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汪文耀,带领县委“一班人”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大力关心、支持国防建设,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拥军尚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居湘 《兵团建设》2005,(8):55-55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的部队3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了中国革命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