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汝波 《国防》2004,(5):28-29
尚武精神是民族的脊梁,是国民素质中的“巨能钙”,是国防力量的文化基因。要加强国防,就不能忽视对民族尚武精神的培育和引导。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强弱,与这个国家国防能力的强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两弹一星”伟大功勋,重温“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领导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这其中,“两弹一星”具有特殊的分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勇攀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两弹一星”成果是中华民族勇气与智慧的结晶,“两弹一星”功勋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研制生产基地、国家重大专项承担单位,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核心价值观,积极贯彻国家“军民结合”、“寓军干民”的战略方针,在确保完成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扩展军工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向来是不屈的民族,她的子孙骨子里流淌着的是不屈的血液。每当五星红旗迎风高高飘扬在蓝天中,每当雄壮的国歌回荡在广袤的大地上,民族自豪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搏动的血脉,巍巍昆仑是她不屈的脊梁。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贾培铎 《政工学刊》2003,(11):32-33
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个好人。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对人的评价标准不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我们讲的理想人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从两方面讲的:一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众人有突出贡献的人;二是有高尚美德的人。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尚美德是做一名理想人的基础。一个人要对国家、对民族、对众人有突出贡献,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才能是不行的。所以说,高尚  相似文献   

6.
张屹 《政工学刊》2010,(5):53-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夏、商、周时期就已注意用耻感来制约人的行为,《尚书·说命》中就有“其心愧耻,若挞于市”的说法。孟子认为,知耻就是有“羞恶之心”,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把羞耻感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把国家的振兴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知耻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军转民》2005,(10):78-7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高科技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型科研单位。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物院广大职工发扬“两弹精神”,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为振国威、扬军威做出了巨大贡献,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核科技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物院积极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确保完成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军品科研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展华云 《当代海军》2007,(11):34-35
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积淀。一个人没有精神难成大器,一个民族没有精神难以持久,一个没有精神的军队从骨子里就是群乌合之众。精神是最强的支柱,是向上的力量,是前进的风帆,是不屈的信念,大到国之命运,小至个人行止,都可以从精神上找到根源。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她是意识、风貌和特征的综合体现,集心理、观念、习俗、信仰、规范等于一体。从这个角度看海洋精神,海洋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海洋精神就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从海洋精神方面来说,中国还不具备海洋大国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 叫有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 能力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追授罗阳同志为“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精神是航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型号精神的演绎,是国家使命的召唤使然。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罗阳式英雄的不懈奋斗;国家自立自强、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罗阳式的军工人的默默付出。国防科技工业之花,需要一批又一批罗阳式的人物去辛勤浇灌。一个罗阳逝去了,千万个罗阳走出来,这是罗阳精神的感召,这是时代的召唤!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近百年来,行业涌现出了许多军工英模人物,也凝炼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扬国威、振民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强有力支柱。但作为军工行业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利用工作,至今尚没有系统性地开展,这和国家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张自廉  刘慧俐 《国防》2005,(5):30-31
“魂”者,心理,精神也。一个人没有灵魂,就成了一具空有其形的躯壳;一个国家丧失了 “民族之魂”,虽地广人众,也同样无异于一具庞大、空洞的“躯壳”。古今中外,世界各国荣辱兴衰的历史一再证明:国家无论大小,只要其国民能永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和高度的国防观念,其国家必然昌盛富强,其国防也必然坚固。这样的国家、民族即使在某一次战争中被打败,他们也决不会趴下,定能从废墟中站起来。反之,国家虽大,养兵虽多,但“民魂”失散,最终都不会有好的结局。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亚历山大大帝国的衰败陨落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  相似文献   

13.
40年来,英雄的战略导弹部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征战南北、游牧东西;东风浩荡, 雷霆万钧;巨龙昂首,睥睨霸权;神剑巡天,威震寰宇。“中华神剑”挺起了民族脊梁,托举的伟力源自坚实的精神基座——平凡、朴实而崇高的“三爱”精神。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三爱”教育又谱写出新的华章。二十五年“三爱”路,感天动地不朽魂。在喜迎第二炮兵部队四十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火箭兵将士“爱二炮做主人,爱阵地做奉献、爱本职创佳绩”的赤子情怀。  相似文献   

14.
报刊文萃     
一个延续了5000余年的文明,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成为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语出《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永远在运动,日月星辰,朝落暮出,永不停息;有道德的人,应该效法“天”的刚健,努力向上,绝不停止。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中国远古  相似文献   

15.
“国防,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没有‘脊梁’的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是直不起腰、抬不起头的。”身为重庆预师预任副师长、市财政局长的陈万里时刻进行这样的思考。他始终抱定这样一个理念:一定要立足自己的岗位,把党中央加强预  相似文献   

16.
<正>说到雷锋,我们的脑海总会浮现他亲切和善的面容,总会想起他做的一件件暖人小事。六十多年来,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7.
健全的国防观念是一种精神力量,能体现全国军民守土卫国的爱国意识,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灌注到军事上会转化为战斗力。它是遏制敌人战争行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历史表明,国防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现代化国防必须要有现代国防观念。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而如果丧失了国防精神,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英国是一个标榜“个人主义”和“思想自由”的资本主又国家,但它对关系到国家利益的爱国精神的教育是从不放松的。每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这场伟大而神圣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以其彪炳千古的功绩,载入了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史册,还以其特殊的功绩,作用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民族精神从复苏到弘扬“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早在1938年5月、七七事变一周年前夕,毛泽东就曾断言,作为正义的革命的战争,抗日战争具有很大的改造力量,“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中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场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抗日战争的浩大风涛,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得长期沉沦、窒息的民族精神得以复苏,得以发扬光大,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前,年轻的新中国曾经笼罩在超级大国“核讹诈”的阴云之中。自从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战略导弹部队,宣告了“核讹诈”的破产,中国人民更加挺直了民族的脊梁,扬起了大国之魂。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精神情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积淀和传承,是人们认同归属的精神家园和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作为一种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文化深深熔铸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程。以“文”化人,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与涵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物,能够为物品注入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