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耿 《宁夏科技》2002,(10):84-84
随着陈水扁“两国论”的越演越裂,台湾的军备正在抓紧筹集。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近日声称,将对台湾的海军进行改制,并制定了台湾海域保卫计划。台湾已把取得“制海权”定为今后海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一部清政府降伏台湾郑氏集团,实现两岸统一的《宝岛归清记——清廷降伏台湾郑氏政权》,近日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描写的是清康熙年间,清政府降伏台湾郑氏政权的全部历史过程。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从此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清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孙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妄图以台湾为“国”,与清政府隔海对峙,造成中国分裂。清廷与台湾郑氏政权和谈十次未  相似文献   

3.
李同勇 《军事历史》2005,(11):56-59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蒙受了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之后,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3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签订《交接台湾文据》证书(俗称“割台让渡证书”);5月20日,清政府宣布台湾百姓是否内渡,听其自便,如两年内不回大陆者,可作为日人而“改衣冠”。对此,台湾人民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了,决心进行“自谋保台”的武装斗争。5月25日,在台湾著名爱国人士丘逢甲的倡议下,由台湾各界绅士共同组织了临时的抗倭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年号为“永清”,明确表明了台湾永远属于大清国。此时…  相似文献   

4.
1992年,台湾《国防报告书》中明确提出了台湾海军未来的建军目标是“以能确保台湾周边制海权及主要航道安全为战力装备目标,建立近海立体化海军,实现舰艇武器导弹化、反潜作战立体化、指挥管制自动化。”台湾海军为了实现这一建军目标,一方面不惜重金向西方国家采购各类先进的  相似文献   

5.
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玄烨统一台湾起,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止,清政府历八朝,领台凡210余年。在此210余年间,清政府基于对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上战略地位的认识,随着外国侵略势力对台湾的侵扰及台湾岛内阶级斗争、治安状况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台湾防务观。与此同时,在一定的台湾防务观支配下,进行了相应的台湾防务建设。清最高统治者的台湾防务观有一个曲折发展的演化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它既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高明之处,亦有短视的落后乃至反动之处。本文拟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3年,法国侵略军挑起中法战争,战场集中在越南与中国滇桂边境、闽浙及台湾地区。1884年,“六月,法舰犯基隆,复犯沪尾,均击退之。八月,法军据基隆,铭传退驻台北,法军遂封禁沿海”《台湾通史》,6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这是继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台湾又一次遭受侵略的重大事件。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又一次凸现,清政府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举措。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法战争对清政府台湾防务的影响。一、“御外侮”为主的台湾防务观的完全形成清代的台湾防务观,随着清政府对台湾战略地…  相似文献   

7.
雨青 《宁夏科技》2002,(3):90-90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掌管军事、外交、经济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李鸿章也成为国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这个历史责任到底是由李鸿章来负还是由清政府来负,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相似文献   

8.
交战一方运用海上力量在预定时间内取得的对一定海洋区域的控制权。目的是消除预定海域内可能对己方的威胁,使己方获得海上行动自由,能有效地利用海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必要时剥夺敌方制海权,阻止其利用海洋,使敌方海上行动受到限制。根据控制海洋区域的目的和范围,可分为战略制海权、战役制海权和战术制海权。 战略制海权 指在整个海上战争期间或战争某一阶段,为顺利实施战争或战略  相似文献   

9.
“牡丹社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事件极大震动了清王朝,清政府一再声明其保卫台湾领土主权的政治立场,同时调兵遣将,加强台湾武备,推行“开山抚番”方略,构筑防御体系,遏制日军进攻。此外,清廷也力图谋求外交途径解决中日争端。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条》,虽保全台湾领土主权,但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对中、日两国的发展及其后中日关系走向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兰 《环球军事》2011,(9):22-25
为谋求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多年来,台湾海军千方百计求购可供作战的潜艇,虽屡屡碰壁却痴心不改,1973年台湾从美国购买的二手潜艇“海狮”号和“海豹”号迄今服役超过60年,无意间创下了“世界服役时间最长潜艇”的纪录。更有意思的是,许多初到台湾的人都点名要参观这2艘潜艇,使之成为台湾海军左营基地的“特色景点”。那么这2艘潜艇是怎么来得呢?  相似文献   

11.
从1661年明朝末年抗清大将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统治者,到1683年清朝政府武力收复台湾,历时22年。清政府与逐渐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的郑氏集团从军事抗争到隔海对峙,9次和平谈判未果,最后不得不使用武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先抚后战”的对台政策 最初,清政府建立不久,清军水师比较薄弱,无力收复台湾,加之连年征战,财政比较困难。直到康熙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复苏,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列入议事  相似文献   

12.
电子战是导弹战的保护伞在海、空战争中,制海权和制空权都是极端重要的。交战一方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便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反之,若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便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将必败无疑。战争的实践,使人们对此早已不感到生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高技术战争中又出现了一个制电磁权问题,它将成为现代信息战中作战双方全力争夺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鸡笼一战气先王,沪尾设险畴能婴? 其时马江已失利,黑云漠漠愁孤城。忍饥犯瘴五千士,尽与将军同死生。手提百城还天子,异事惊倒汉公卿。这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游历台湾时所作的《游台湾追怀刘壮肃公》诗中的几句,作者以朴实的笔调,热情地赞誉了清末爱国将领刘铭传率军抗法保台的英勇业绩。刘铭传(1835—1895年),安徽合肥人,字省三,早年从军,官至提督衔。1883年末,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侵略军意欲侵占我台湾宝岛。清政府为加强台湾军务,命刘铭传以巡抚衔率兵增援台湾。在刘铭传抵台前,台湾军事  相似文献   

14.
康熙前期清政府对台斗争方略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清顺治十八年 ( 1 662年 )十二月郑成功退踞台湾建立明郑政权起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83年)八月清政府收取台湾止 ,海峡两岸对峙历时凡 2 2年。清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随着海峡两岸的军情、政情、民情和斗争态势的变化 ,采取了包括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实施诸多的对台斗争方略中 ,虽有高明和拙劣之分、积极和消极之别 ,但诸斗争方略实施所形成的合力 ,达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割占了台湾。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并根据重申了《开罗宣言》精神的《波茨坦公告》,将台湾归还中国。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给中国。1949年后,台湾虽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但民间人员来往、经济及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晚清政府认识到向外购买近代舰船的必要性。由于财政困窘和近代舰船知识的缺乏,晚清政府在向外购买舰船初期,购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赫德及其亲信金登干的影响,对外购舰的主导权也操于赫德、金登干之手。在赫德、金登干的主持下,晚清政府购买了一批炮艇和巡洋舰,充实了海军实力。在购买过程中出现的舰船性能、质量等问题,反映了赫德、金登干购舰工作的失职,也暴露了晚清海防建设者近代舰船知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7.
"开山抚番",是刘铭传就任台湾首任巡抚以后督办台湾防务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内容是:建立严密的抚垦系统,积极开山辟路,大力发展经济,改革行政区划设置,加强教化工作等;主要政策有: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对番民一视同仁,注重以智取胜;对叛番头目攻心为上.刘铭传的"开山抚番"之举,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强化了清政府在番地的治权,有利于巩固台湾防务;促进了汉番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台湾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护祖国统一;加速了番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短短几十年间,日本就把台湾变成了自己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为它后来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太平洋战争期间。从东南亚运往日本的物资都要经过台湾海峡,所以日本在岛内驻扎了大量的陆、海军部队以保卫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基于上述理由,盟军方面也把打击驻台日军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当时驻扎在中国大陆的美国第14航空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飞虎队”承担了这项任务。  相似文献   

19.
海权论     
海权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海军理论家 A.T.马汉于19世纪末期创立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阅读清代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史料,令我想起一首古诗:“血战救边速,烽火连南天。当须徇忠义,誓死报国恩。”用这首诗评论刘铭传,并不过誉。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从1885年~1890年(光绪十年~十六年),他是清代的首任台湾巡抚。在有关台湾的史料和典籍中,诸如台湾建省、中法基隆之战、中法淡水之战、月眉山之战、台湾第一条铁路、淡水至福州海底电缆、港水港建设等重大历史事项,都与刘铭传的名字紧密相连。台湾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刘铭传的。敢于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 光绪十年(1884年),法帝国主义在越南得手之后,又图谋占领中国领土台湾。形势危急,清政府派刘铭传以巡抚衔出任台湾军务督办。为迎战侵略者,他向清廷提出了《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