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国家形象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尊严与威望的综合体现。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列强欺凌,国家形象往往与"赢弱"、"可欺"、"无能"联系在一起。抗美援朝战争彰显了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斗争、不畏强权的国家形象;表明了新中国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利益勇于承担责任、维护正义的国家形象;展示了新中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的国家形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重新认识新中国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庹平 《军事历史》2013,(4):10-17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毛泽东从战场实际出发,正确地实施战略指导:一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指导中共中央统一思想并作出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战略决策;二是指导志愿军先后发动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三是指导中朝军队以打促谈,边打边谈,最终实现有利条件下的停战;四是指导中共中央确定"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来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对今天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有一个贯穿战争全过程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就是1950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指出的,“我们应当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这句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稳”,二是“争”。从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来考察,可以看出,我军作战指导始终是围绕着这句话而展开的。现分阶段对此作些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抗美援朝战争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战争控制的全局调控艺术、主动控制艺术和灵活控制艺术等。研究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战争控制艺术,对于指导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薛奇 《军事历史》2010,(3):28-30
邓华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经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的志愿军领导人,在战争中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受彭德怀委托在第四次战役第1阶段全权指挥作战并取得胜利;曾两次让职,显示其谦逊的品格;是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最多的志愿军领导人,等。  相似文献   

6.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意义非凡,且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它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宣传,夯实了人民战争的根基,是志愿军"打赢"的根本保证;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激发了官兵作战的热情,是志愿军"打赢"的力量源泉;工作作风的扎实性,增强了政治工作的实效,是志愿军"打赢"的重要保证。舆论宣传的多样性,瓦解了敌方官兵的斗志,是志愿军"打赢"的有力帮手。军政军民的团结性,打牢了群众工作的基础,是志愿军"打赢"的基本保障。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宏 《政工学刊》2023,(12):5-7
<正>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大战与现代局部战争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是一场双方力量极不对称的战争。面对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抗美援朝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根据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明确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目标,通过战争进程以及各阶段不同战略任务,使战略目的具体化。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任务要求,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依据不同作战条件,制定具体的战略指导方针。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武装力量核心,正确运用战略力量和战略手段,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8.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投入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作战。志愿军第47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博斗,经过几个月的较量,巩固了阵地,打败了号称美国"王牌军"的骑兵第1师,得到彭德怀的赞扬:"四十七军打得好,打得英勇顽强,作战很积极",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战术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战斗,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是继承和吸取了古今中外战术理论的精华,根据我军战斗的特点,在注重总结自身战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这一科学理论不仅指引我军夺取了国内革命战争中无数次战斗的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和丰富发展。 一、提出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歼灭战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朝鲜,霸占中国领土台湾,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在当时面临着各方面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 1950年 10月 25日开始,至 1953年 7月 27日结束。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同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国人民组织志愿军入朝参战,打败了美国侵略者 1950年 10月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金日成的请求和中国…  相似文献   

11.
<正>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人民军队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主要作战形式是阵地战。中朝人民军队依靠坚固阵地,先后粉碎了敌军多次局部进攻,并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同时,主  相似文献   

12.
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军面临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需要统一指挥和协调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它的建立对统一指挥中朝军队作战,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 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 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决定,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奔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抵抗美国侵略的伟大胜利。在朝鲜战场上,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其中包括美军39万),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和缴获坦克3000多辆。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军威,保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炮兵与步兵密切协同,发挥了整体优势,对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运动战和阵地战步炮的协同指挥、组织实施等,得出4点启示:(一)树立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思想;(二)树立炮兵为步兵服务的思想;(三)计划性、组织性、科学性是保障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关键;(四)要从组织指挥体制上解决步炮指挥问题。  相似文献   

16.
瓦解敌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日益成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和发扬了我军瓦解敌军工作这一光荣传统,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并积累了许多现代战争条件下开展敌军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军事历史》2013,(4):2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取得国内革命战争胜利后,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着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以劣势装备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并迫使美  相似文献   

18.
正"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这首歌曲听来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面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给革命带来的巨大挫折,红军将士们仰望北斗,深深怀念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旗一展满地红""杀败蒋匪百万兵"的胜利光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学术界不少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著作、论文对第五次战役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有待商榷。如有的认为毛泽东在召见前线指挥员之后发出了打小歼灭战的指示电,有的认为毛泽东在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等人谈话的当天给彭德怀发了电报,有的认为第五次战役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看法,本着求实的态度,对这些看似"微小"却很容易使人忽略的问题进行辨析,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 1957年11月,彭德怀元帅随同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我担任彭总的俄文翻译,彭总在同我们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他高度赞扬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用兵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