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表中国政府在核能发展方面的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核应急》。中国是一个核能大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核电取得巨大进展,目前全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52台,机组总数位居世界第四。近两年来,中国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核电“走出去”战略,为世界核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海牙核安全峰会,首次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核安全观,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应急工作。2016年3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将再次出席华盛顿核安全峰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2005,(10):48-51
在中国西南,一个以核反应堆位显著特征的“中国堆谷”正悄然崛起,四十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孕育了灿烂的核科技之光,辉映才核科技产业和祖国的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3.
核科学技术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核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做出了发展中国核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50年来,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上下的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核事业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14,(10):10-10
30年前,中国与机构合作扬帆启航;今天,双方合作硕果累累。30年前,中国大陆核电从零起步;今天,中国核电建设成就举世瞩目。30年前,中国核安全监管工作刚入正轨;今天,核安全监管体系日臻完善。30年前,中国核能技术相对落后;今天,中国核领域自主创新亮点纷呈。中国与机构携手走过30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辉煌的合作成果。  相似文献   

5.
首届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于2007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研究中心、核标准化所、航天标准化所、航空301所、船舶综合院、兵器标准化所等六个标准化专业研究机构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6.
我国核事业人才形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核科学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生活,而且对世界的格局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核事业创建50年以来,我们已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事业辉煌的背后是大批核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刻苦攻坚,是核工业专业人才群体智慧的体现。我们目前面临加速发展核事业的机遇,核事业的人才实力储备与发展潜力如何呢? 建国之初,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研制出核武器,并建立起完善的核工业体系,这与高度重视培养核科技人才并很快在高校建立了配套的核专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围绕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兵团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实施"产学研"联合,为兵团优化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不懈努力。2007年和2009年,兵团分两次对10位"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予以表彰奖励,他们是兵团众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15日,是 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 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 下,我国核工业经过两次艰苦创业, 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 改写了祖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建 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发展了 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三大产业, 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 献。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许多永载史册 的荣耀。为此,本刊将《走过五十年》 一书中记载的精彩镜头作了剪辑,以 飨读者,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中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的大会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骄傲地宣布,经历第二次军工调整创业历程,2004年底,核工业一举扭转了连续十多年全行业亏损的困难局面,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核工业人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一手抓创新发展,一手抓调整改革,以此作为集团公司的两个主战场,并确定为一定时期内的两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抓企业调整改革的结果。回顾核工业第一次创业历程,我国核事业一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设发展成为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尤其是“两弹一艇”,壮了军威,扬了国威;但另一方面,在核军…  相似文献   

10.
<正>7月21日,对于中国核科技发展,对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对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对于中国实验快堆的见证者、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应该记住的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是"跨越"核能新时代之日,也是中国快堆事业向新的高峰"冲顶"之日。  相似文献   

11.
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不同历史阶段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重点,兵团科技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联合,为优化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不懈努力。李尔文作为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兵团科研工作者,将一片真情,献给了兵团棉花育种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代军史学科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历史门类设立的一个新学科.共选收条目191条,释文16万余字. 中国历代军史学科分为中国古代军史和中国近代军史两大部分,以军队和其他军事组织产生的时间顺序,概略地记述了中国历代军队和军事组织,以及军工生产机构和军事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七○六所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大型骨干研究机构之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部门指定的防信息泄露计算机产业化基地。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参与"核、高、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产自主计算机标准规范制定的同时,在国产自主计算机研发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七○六所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大型骨干研究机构之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部门指定的防信息泄露计算机产业化基地。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参与"核、高、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产自主计算机标准规范制定的同时,在国产自主计算机研发制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工业》2014,(10):18-19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民用核能。为了推进国内核能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作出了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重要决策。1984年1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IAEA成员国。中国与IAEA携手共进的30年,是推进和平的30年,是促进繁荣的30年,更是深化合作的30年。中国与IAEA密切合作,在核能发展、核科学技术应用、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扩散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核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核工业创建至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张建华在历数我国核能产业发展成绩时如此表示。可以说,我国从开始发展核事业到成功研制"两弹一艇",从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多个核电基地,无论是科技创新成果还是国际合作,无论是核工业体系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有令世界瞩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记者:作为我国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中的骨干力量,核动力院在"十一五"期间强化功能再造,以实力成为行业翘楚。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罗院长能否介绍一下本院"十二五"的整体发展思路?罗琦: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核动力院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我们变机遇为发展的实践,化挑战为变革的动力.在军工、核电  相似文献   

18.
《国防科技工业》2005,(5):15-15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是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研究中心及轻型燃气轮机研究基地。研究所创建于1968年,坐落在湖南省株洲市,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经过37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研制出了活塞6K、涡桨六、涡轴五、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16日是杰出科学家钱三强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深切缅怀钱先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建立的卓越功勋,感悟领会钱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科学风范,对于激励和引导核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促进我国核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七○六所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大型骨干研究机构之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部门指定的防信息泄露计算机产业化基地。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参与"核、高、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产自主计算机标准规范制定的同时,在国产自主计算机研发制造、大型示范工程验证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国内自主可控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七○六所具有方案咨询与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