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是怎样成为伟大军事家的(五) “从战争学习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未想到过要打仗"的毛泽东,被国民党蒋介石"逼上梁山",投入了中国革命战争,最终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那么,没有进过军事院校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够"用兵真如神"?他高超的军事才能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同毛泽东极为注重战争实践,善于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匿是分不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建军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发展刘庭华在全国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在指挥作战的同时,自始至终抓紧军队的建设,不断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解放军其他领导人通过在战争中加强军队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3.
战争中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并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其中,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条件",毛泽东则强调"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由此断定,恩格斯和毛泽东关于人与武器关系的论述是相互矛盾的.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到“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1936年12月,在红军大学讲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毛泽东扼要回顾了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过程: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逼上梁山",或者是"从战争学习战争",这些都是毛泽东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伟大军事家的客观因素.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自身所具备的个体素质,这是他成为伟大军事家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曾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过的,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了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学会了打仗。”在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毛泽东以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凡的预见力洞察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回答了战争的起源、本质、制约战争的因素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意蕴深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入学习领会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精髓,从中汲取敢战、能战、善战的斗争智慧,锤炼应战、胜战、止战的斗争本领,对于我们“不断增强斗争意识、  相似文献   

7.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多种力量参与的联合行动,对组织指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组织指挥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组织指挥快速高效.一方面,要健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组织指挥的体制机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间紧迫,客观上要求健全组织指挥的体制机制,确保组织指挥的快速、灵活和高效.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五次赋予粟裕战役指挥和机断专行的权力。1946年,山野、华野集中行动,毛泽东电示:"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孟良崮战役前夕,毛泽东电示粟裕:"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豫东之战中,毛泽东电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济南战役前夕,毛泽东两次指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这些授权为粟裕指挥一系列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张利峰 《国防》2008,(7):32-34
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是军事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现代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军事人才,谁就能在现代化战争中赢得主动.信息化战争是全新的战争形态,对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赋予新的内涵.为适应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必须弄清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我军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确保在未来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在《矛盾论》中阐发的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思想,在他一生研究军事、指挥战争中,可谓达到了运用娴熟,得心应手的地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掌握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矛盾论》写作已五十周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也已经三十八年,但毛泽东留下的许多军事著作,特别是其中运用矛盾精髓思想研究战争问题的光辉范例,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