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公开打击之外,对付巴勒斯坦的重要一招就是大力推行“清除”政策,即“从肉体上消灭对以安全构成威胁的巴方人员”。近来,以色列接连实施针对巴勒斯坦活跃人员的暗杀行动,并屡获成功,其情报之精准令人惊讶。而巴勒斯坦在继续抗击以色列的同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内部“锄奸”行动。  相似文献   

2.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袭,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和戈兰高地防御体系,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亏”。为何具有卓越情报能力的以色列,竞让阿拉伯军队占了先机?调查惨遭突袭的原因,成了以色列战后的一项“头等大事”。为此,以色列很快联手美国情报部门展开调查,历经半年多的调查核实,开战前情报失灵的原因竟使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3.
彭华 《环球军事》2008,(13):42-44
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以色列频频遭遇劫机事件。在以色列针对恐怖分子展开的反劫机行动中,最有名的莫过于1972年5月9日的“同位素”行动,这次行动是以色列特种部队第一次成功解救了在客机上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在参加此次行动的以色列突击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们中出了两位以色列总理、著名情报机关“摩萨德”(以色列秘密情报局)的局长和以军正副总参谋长。近日,俄罗斯《星火》杂志的记者采访了当年参加过这一行动的以色列老特种兵莫德海·拉哈米姆,了解到行动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14日8时,随着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停火协议的生效,持续34天的以黎冲突总算有所缓和。这次冲突不仅仅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矛盾的升级,也是以色列与黎真主党、叙利亚、伊朗、巴勒斯坦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激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美国、伊朗、叙利亚等外部势力干预和阿以长期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其直接导火索则是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的越境袭扰。  相似文献   

5.
林林 《宁夏科技》2002,(4):46-48
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经常对巴勒斯坦发起袭击。一支担负着以色列海军特种作战任务的精锐部队亦在其列。它是以色列海军第十三突击队,俗称“蛙人”。组建于1948年,该部队在巴以冲突中扮演着杀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篇中说道:“死间者,为进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之于敌。”其意思就是说,有意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双面间谍”。以色列的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也称“情报特殊使命局”或“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活动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于20年前开始启动空间研究划,至今已投入20亿美元。以色列大力展太空研究主要是出于战略需要。目前色列参与空间研究计划的有500人,其大的合同单位是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I-I),其次是爱塔、拉菲尔、ELOP、以色列军、TADIRAN和爱丽沙等公司。、卫星发展计划成系列在1973年中东战争和1983年黎巴嫩争中,以色列靠接收美国提供的卫星资获得战争情报。实战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支离破碎的卫星料很难使用;二是资料少而且不及时。于,以色列于1984年组建了空间技术理事(STD),即后来的以色列空间局,开始制成系列的卫星发…  相似文献   

8.
海湾战争初期,伊拉克对以色列发射了若干枚“飞毛腿”导弹,造成以色列不少平民伤亡。一时间,海湾地区的局势异常紧张。危急关头,萨达姆却突然停止了对以色列的攻击行动。即将射出的战神之箭被悄然收起。萨达姆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来自伊朗的绝秘情报1990年11月,特拉维夫戒备森严的以色列国防军总部会议室内,一次绝密会议正在悄悄地进行。参加会议的有以色列摩萨德首脑沙尔维特、阿曼(军事情报局)局长沙哈克和以军中部军区特种部队指挥官亚托姆少将。这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讨论一位潜入伊朗情报系统的间谍刚刚发来的情报。只有沙尔维特知…  相似文献   

9.
<正>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爆发了20年来罕见的大规模武装冲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本轮巴以冲突,以色列国防军在数日内连续征召36万名预备役人员投入军事行动,其战争动员行动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立与冲突中,以色列建立起以常备军为骨干、以后备力量为主体的军事力量体系,走出了一条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战争动员之路。  相似文献   

10.
英国《简氏情报文摘》近期载文称,由于日益担心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申明所有核活动的做法有诈,以色列可能正准备重新启动一套应急计划,以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机构认定,如果伊朗拥有核能力,那以色列将处于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谭正平 《环球军事》2014,(15):13-15
截至2014年7月21日,以色列“护刃行动”进入第14天。巴勒斯坦卫生部门证实,至少有5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200多人受伤。以方则证实,冲突造成18名以色列士兵及两名以色列平民丧生。双方伤亡如此悬殊,归根结底就是以色列海陆空三军投入先进武器装备进行协同打击,而哈马斯投入的武器大部分是土制火箭弹,但也有无人机、部分反坦克导弹引起世人关注。本文将对冲突双方所投入的兵器进行有侧重点的盘点。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火未熄,黎以冲突又起。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地区紧张动荡。全球正在进行的武装冲突数量低于冷战后的平均值,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冲突动因复杂多样,由民族分离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引发的战乱居多;地理分布以亚非两洲为主,并相对集中于中东—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破4月6日,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防暴警察站在燃烧的轮胎旁。碎地带”。国与国的冲突:民族矛盾黎以冲突。今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突袭以色列,并俘虏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作为人质。第二天以色列空军轰炸贝鲁特国际机场,同时从海上对…  相似文献   

13.
<正>虽然近年来以色列情报组织一再改组,摩萨德也似乎风光不再,但是其创造的情报行动经典案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当年,以色列正是依靠情报组织的果敢精神和创造性行动,使其国防和军工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摩萨德所书写的诸多传奇中,从法国人手中“盗窃”导弹艇的“诺亚方舟行动”,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世人关注的以黎战争经过30天的激战,目前已经落下帷幕。而在此战之前和其中,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情报大战,上演了一出紧张刺激的“无间道”。以色列:多管齐下搜集情报7月19日晚,以色列空军在军事情报处和间谍机构摩萨德情报的引导下,出动战机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投下23吨炸弹,狂轰一处地下工事,打击据称是当时藏身此处的真主党高层。至于这次行动的效果,以色列至今并未公布。8月2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又根据情报,出动直升机在黎巴嫩东北部距边界约130公里处的巴勒贝克附近实施空降,突袭了当地一所医院,俘获3名低级别…  相似文献   

15.
动态     
以黎战争促使以色列新型侦察机提前飞向战场在不久前的以、黎冲突中,以色列临时决定将其最新型的侦察机——"沙威特"(Shavit)投入作战。在作战中,该侦察机在未离开以色列安全领空的情况下从黎巴嫩及其周边地区收集、处理了大量的电子信号。事实证明,以色列启用该机的决定虽然有些仓促,但效果却极为成功。"沙威特"侦察机是这次以、黎冲突中少数让以军感到惊喜的装备之一,该机是一架装备了埃尔塔公司远程传感器及侦  相似文献   

16.
李寒 《中国军转民》2023,(18):59-60
在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分别从军队情监侦力量、民间卫星商业公司和网络空间领域构建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对乌军展开了广泛的技术情报支援行动,不仅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美国布局全球情报网络的重要一环。全面系统地研究俄乌冲突中美对乌技术情报支援行动,能对我军遂行具体作战行动提供有益借鉴,还对我在与美情报斗争中扩大对美情报来源、实现对美情报制衡都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汪野 《宁夏科技》2002,(3):76-78
积怨甚深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几十年来,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亦是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尽管国际社会经过多次努力至今仍然是冲突不止,流血事件经常发生。在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中,其中在贝卡谷地的空战中。以色列以56:0的战果引起全球军一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陆战场情报来源对象不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证据聚类技术对陆战场机动平台情报进行分类以实现目标关联的方法。该方法针对陆战场机动平台的特点,建立描述该类情报的证据理论模型;并将各情报之间的矛盾量化成冲突因子,推导分类优化函数;然后采用平均场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情报分类。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报官员和军事技术专家们,对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进行了种种揣测和判断,有的人认为就以色列这个仅有500万人口、2万平方公里狭小国土的国家,其有限的资源、经济和工业技术基础水平来说,不可能拥有了核武器;有的人则认为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三大优势:一是国外同族人的经济技术支援,仅美国的大富翁就有近一半是犹太人,是以色列经济资源的有力支持者;二是犹太人的智慧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科技人员是犹太人,如爱因斯坦等;三是长期以来美国是以色列的大后台,美国这个核大国对以色列是否有核技术上的某些帮助,或者巧妙地示意发展核武器某些方面的技术秘密,不是没有可能性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相似文献   

20.
《兵团建设》2006,(9):48-49
7月12日爆发、8月14日停火的黎巴嫩战事,无论其爆发的时机还是冲突的激烈程度,都出乎国际社会的预料。持续一个多月的冲突至少导致1115名黎巴嫩人和130多名以色列人丧生,人道主义灾难空前严重。国际社会评论说,这是一场真主党主动袭击,以色列过度报复,都有后台、各有失误、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