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姜为民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下的武装部队开展的游击战争。(一)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5年7月至9月,主要是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下...  相似文献   

2.
●路西整调,使吕正操及所属部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正规教育,学习了红军的好传统好作风,增强了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信心 建设一支革命军队,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以及如何着手建立抗日根据地等,对吕正操来说都是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斗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是由撤离根据地长征北上的红二十五军留下的部队和当地游击武装组建的。在中共鄂豫陕特委郑位三、陈先瑞等人的领导下,独立坚持了近两年的游击战争。直到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副主席才派李涛等人与其联系上。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对此,笔者曾访问过陈先瑞和杜瑜华等人。现综述如下。 1935年,红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北。中共中央从红二十五军领导人  相似文献   

4.
1929年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和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所部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回旋于赣南、闽西开展游击战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红4军主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率领下,灵活巧妙地实施机动,多次打破敌人的“会剿”和进攻,使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大发展,创建了当时在全国最有影响的赣南和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并与湘赣革命根据地连接起来,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红色革命电视剧<浴血坚持>,再现了1934年-1937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反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坚持,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该剧填补了过去没有全面反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电视剧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除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游击战争外,江西、福建等地一些苏区还有一些红军游击队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能够建立起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坚持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以致史籍中没有或很少提及。但这些没有能够建立起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所开展的游击战争,同样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同样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被后人忘记。  相似文献   

7.
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新的形势。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说明如下: (一) 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形势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某些地区(如冀中、冀鲁边、冀南等——原编者注)已起了质的变化。由于在平原地区敌我斗争已进入空前紧张尖锐的形势,而使我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某些地区性质上起了变化,成为游击根据地。其主要标志是:我大块根据地被敌逐渐分割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和战争实践中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思考和尝试.他主张以武装暴动和革命战争为"主要的斗争方式",提出革命战争要坚持党的领导,革命"必须有平民之武装",必须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特殊的斗争策略"即发展农村的游击战争,以及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村根据地的正确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所建立的密营 ,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根据地。它是抗联游击战争战略战术运用的重要依托 ;是抗联储备战略物资 ,从事后勤补给的基地 ;是抗联安置伤病员、培训干部的后方。当然它与八路军、新四军在关内所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无法相提并论 ,但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实践与古田会议决议有着诸多直接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互为动因的历史过程,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梳理和重视。本文在对此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加以论析:一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依据;二是古田会议决议,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革命战争的两大战场之一,在战略上配合和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革命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成为党和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和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互相呼应配合,有力地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战八年中,山东抗日军民共作战2万6千余次,歼灭日伪军50万余人;到抗战胜利结束时,除济南、青岛等几个大城市外,山东已经全部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3.
许竹 《军事史林》2023,(4):22-28
<正>河南地处南北战场的枢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陷,1938年2月,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前往河南,在豫东及附近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彭雪枫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他创办了《拂晓报》,成立了拂晓剧团,鼓励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一方面极大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加深了新四军第4师与边区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边区人民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抗日根据地都是由八路军、新四军创建的,但山东抗日根据地却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及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日武装起义、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没有得到八路军主刀直接支援的情况下创建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一大奇观。本文试图通过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简要过程以揭示这一奇观发生之奥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半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杀敌逞英豪”。这首历史歌谣不仅是对山东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聂荣臻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遵循抗战规律,根据抗战的根本对抗性质、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特点,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三结合的武装体制。主力部队是边区的正规军,是开创和保卫根据地的支柱,肩负着主要的集中对敌作战任务。地方部队是边区从军区到各县党政机关领导下的脱离生产的、地方性的、固定的抗日子弟武装,是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帮手和兵源补充力量。人民武装是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本地斗争、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主要由民兵自卫队组成,是补充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的重要源泉。通过三结合武装体制,晋察冀根据地实现了武装力量之间的流畅转化和紧密配合,实现了最广大数量群众的军事组织化,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孙祖战斗,又称九子峰战斗。是1940年3月16日,徐向前同志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时,指挥山东纵队第2支队一部和一个交通营,以待伏手段,消灭“扫荡”我沂蒙山区根据地日军的一次胜利的战斗。孙祖镇,现属山东省沂南县,位于汶河以西、九子峰山东侧。抗日战争初期,孙祖、岸堤一带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共山东省委、八路军第1纵队和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多在这里辗转进行游击战争。孙祖战斗,就是在孙祖镇西九子峰山下河谷地带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种群众性武装斗争形式.它依据统一的战略指导,起步于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依托根据地不断发展、扩大,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伟业,通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不断积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战胜敌人,因而是人民战争最生动、最活跃、最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核心是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关键是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民主政权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刘少奇亲自主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打开了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为中国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防》1999,(7)
邯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在涉县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播下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种子。如今,具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的游击战,是敌后抗日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特别是从山地游击战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敌后根据地为依托的平原抗日游击战,在八年抗战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回首往事,当年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同志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持久的平原游击战争的艰苦历程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把游击战由山地推向平原是在上海、太原失守后,在创建和扩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展开的。1937年11月初,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即告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我第129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