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习主席深刻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开展新时代人民战争指明了方向路径。新时代,信息化武器、智能化武器、新概念武器纷至沓来,战争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面对发生深刻变革的现代战争,人民战争仍然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战争制胜的动力仍然源于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
<正>习主席深刻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不能丢,但要把握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当前,智能化战争呈现智权夺取成为制胜关键、战场空间全域多维拓展、参战力量复杂多元等特点,新时代人民战争只有在主动应变求变中对接智能化作战新需求、适应战争支前新样式、满足全域保障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战争整体威力。  相似文献   

3.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长期以来指导我国革命战争实践的根本路线。要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高技术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应充分认识到:培养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人才群体。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首要问题;发展高技术兵器和完善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是打赢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积极探索以劣胜忧的对策,不断发展现代人民战争的新战法,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区防空作战,是一个全新的作战样式。要打赢这场战争,我们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动员社会潜力,把人民战争的威力发挥出来。通过对伊拉克战争的研究,结合平时工作的思考,我感到,在未来战区防空作战中,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兵民是胜利之本。习主席强调:“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随着新一轮军事变革不断深入,战争形态与样式发生巨变,我国后备力量队伍结构随之不断调整优化。当前,在军民通用技术时代,编组在各新兴行业系统的新型后备力量在支援保障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将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贯彻人民战争思想,要针对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探索实行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战法,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一、在武装力量建设体制上必须与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相适应。高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胜华  薛盛屹 《国防》2016,(5):43-44
民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基本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必须顺应战争形态深刻演变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适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瞄准现代战争前瞻设计、按照体系思维通盘谋划、遵循特点规律精确分类,努力构建以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核心,肩负"服务、应急、应战"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型民兵.  相似文献   

8.
现代条件下,面对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和高技术军事装备的挑战,战争动员准备的基点应放在哪里,这是军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肯定了现代战争动员准备的基点要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上的同时,认为由于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样式和手段的显著变革,使人民战争动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或者说新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动员速度快、质量高、持续长、方法活、范围广。据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强战争动员能力:一要适应局部战争目的有限的特点,以局部动员为主进行人民战争动员准备;二要适应局部战争作战对象多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战争动员准备;三要适应局部战争高技术含量显著增大的特点,下大力抓好战争动员准备的质量建设;四要适应局部战争速战速决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具有快速反应和持续动员能力的战争动员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民战争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几十年来,我们就是靠人民战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人民战争还灵不灵,怎样运用人民战争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我们需要回答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湖北,蔓延华夏大地。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汇聚起排山倒海般的伟力,同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沉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伟大抗疫斗争实践中汲取抓建基层的丰富营养,作为党委机关,就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领导、指导和帮建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基层自建能力上,全面锻造新时代“三个过硬”基层。  相似文献   

11.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意义非凡,且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它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宣传,夯实了人民战争的根基,是志愿军"打赢"的根本保证;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激发了官兵作战的热情,是志愿军"打赢"的力量源泉;工作作风的扎实性,增强了政治工作的实效,是志愿军"打赢"的重要保证。舆论宣传的多样性,瓦解了敌方官兵的斗志,是志愿军"打赢"的有力帮手。军政军民的团结性,打牢了群众工作的基础,是志愿军"打赢"的基本保障。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新冠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又是一场必须决战决胜的总体战和阻击战。对于总体战,人们或许并不陌生。正如《总体战》作者鲁登道夫所说,总体战的本质是要靠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这次疫情防控总体战事关国家命运,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每一个人都不遗余力地抗"疫",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当今时代,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呈现多发高发突发态势,  相似文献   

13.
在未来反侵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我军坚持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丝毫也不能动摇的。但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人民战争同以往相比,条件不同了,人民战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于以往。如何深化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人民战争理论呢?根本的方法,就是毛泽东一贯强调的“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只有认真分析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才能正确认识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  相似文献   

14.
做 好群众工作 ,既是我军正确处理军政军民关系 ,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根本要求 ,也是贯彻人民战争思想 ,发挥人民战争优势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 ,保证我军以劣胜优、夺取战争胜利的客观要求。一、站在适应时代发展和立足打赢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要性。我军群众工作 ,产生并完善于革命战争年代 ,在和平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为密切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 ,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军事革命挑战严峻 ,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之后,一些军事大国部十分重视研究后备力量在现代战争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切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兵制度,认真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国的民兵建设,对于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东海之滨的浙江,不仅藏富于民,更是寓兵于民,兵民联动扎深了新时代人民战争的厚实根基。截至2019年年底,浙江省以深化民兵调整为牵引,围绕力量更精干、专业更多元、效能更集成的目标,全面优化升级民兵编组,实现“瘦身强能”的深刻嬗变,加速了民兵建设“换羽化蝶”,民兵遂行支援保障打赢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自身工作,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级兵役机关需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兵役征集,尤其要着眼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好兵役征集宣传教育工作,为征集高素质兵员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徐承云 《国防》2003,(5):42-43
科技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新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自身的特点规律,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对于增强科技动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科技动员建设向纵深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齐红 《国防》2003,(10):30-32
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加强海上民兵建设,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海上人民战争的客观需要。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海上民兵建设,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任务,制定完善方案 海上民兵建设必须以任务为牵引。在未来作战中,海上民兵可能担负以下具体任务:动员民兵、征集民船、筹措各类作战物资,做好临战准备;配合海军输送登岛作战部队和武器装备;参与封锁作战,组织侦察警戒和海上佯动;担负守岛护岸任务,开展海上游击作战、防空作战;组织抢救抢修,消除空袭后果,实施技术保障等等。海上民  相似文献   

20.
孙汉波 《国防》2008,(6):51-54
中国民兵英勇善战,威名远播。20世纪60年代,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参观我国民兵的军事训练表演时曾说过: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新时代,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战争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