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忘那袅袅炊烟(散文)孙瑞亮每次回家,我总忘不了踏着晨露,登上西山岗眺望那可爱的小山村,眺望村边那条银练似的小河和小河东那卧龙般的山脉,眺望那笼罩着山村、绵绵缠绕在山腰间雾一般永远令我看不够的袅袅炊烟。秋天的清晨,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的浓浓淡淡的炊烟...  相似文献   

2.
思乡,这是不需要理由的情感;乡愁,这是每个健康心灵的自然延展。当营房在夕阳中沐浴着宁静的天空,当天空上浮出村落中的袅袅炊烟,当我在炊烟的升腾中失神,游子的心就开始舞动那挥之不去的乡愁了。  相似文献   

3.
乡村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旱地就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其实最先迎接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得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拽着生活的丝线,牵着亲情的双手,挽着好客的胳膊,拉着幸福的衣袖,扯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他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炊烟     
燃驹 《兵团建设》2007,(5):54-54
如水的月光洒在窗前习习的晚风阵阵吹旋我站在楼台眺望着远方仿佛看见家乡的炊烟腾腾的炉火映红了父亲的脸母亲那瘦弱的身影也依稀可见蒸气里散发出五谷的芳香辛劳中酿造着世代的酸甜  相似文献   

5.
    
孙冬梅 《国防》2008,(2):84-84
婴孩时家是温暖的襁褓,妈妈的臂弯金色童年里家是落日余晖下袅袅升起的炊烟和母亲声声的呼唤求学路上家是远航的起点疲劳时心灵停靠的港湾随着我慢慢长大家也和我一起成长穿上军装家就有了新的含义背包落下,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哦!五湖四海皆兄弟扛起钢枪铸成钢铁长城让一群群白鸽在祖国的蓝天上自由飞翔哦!我心荡漾步履铿锵只为那绿的情意鸟儿的自由鸣唱还有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哦!我浑身充满力量只因祖国母亲就在身旁是我不断向前的坚强后盾狐死必首丘家是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爱之巢生之穴出则一身荣耀走在天涯海角强大的祖国是挺起腰杆说话…  相似文献   

6.
黄世海 《国防》2005,(12):75-76
我看见庞大的雁群掠过战争秋天的平台上无数炊烟无数双草鞋在讲述一个关于二万五千里征程的神话正如那些温暖的渔火在这石头的块垒中穿越我听见最初的一丝激情在高高的天幕下悼念那些为圣战远征的部落没有谁以眼睛说话因为心灵之窗像春天在沿着植物的血脉行走远去的足音惊醒美好的梦肩膀上昔日的伤口因靠近墓碑而更加剧痛难挡那些用血和弹壳换来的草鞋奔向了何处十月的南方战马啼着号音啼着阵地古老而健壮野花鲜艳又孤寂我的那双草鞋久久地再没有穿过我的那匹战马早早地退役换了装不竭的流云在水湄间与野草一起疯长我开始以矗立的姿势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原听水     
在城市,看人头攒动, 车水马龙,是一种繁华;在乡村,看袅袅炊烟,老树下男女老少的闲侃,是一种惬意。城市人占的是繁华,乡村人占的是惬意,有的人甚至两者都有。所以,他们都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可我的生活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每晚临睡前,我都会拿起一本书静静阅读,阅读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摊开书本,心灵开始飞翔,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从故乡的田野走来,身后是长长的炊烟,身旁是灿烂的油菜花和起伏的麦浪。在阅读中,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繁芜的心逐渐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9.
晓旭 《兵团建设》2005,(7):29-30
站在高高的唐王城,极目远眺,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诗人黄玉奎的诗句来:“百条细水灌青野,万对胡杨成绿树。极目无涯荒漠地,炊烟起处是军屯。”在这苍莽的景色中,宋祖德不觉心境开阔,仿佛已融化在了西部。  相似文献   

10.
“三九”隆冬,法库县满洲屯村的一片平原上,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呼啸的北风中转动着,猎猎的军旗在朔风中招展。寥无人迹的旷野此时弥漫着一阵阵炊烟。这里,是辽宁某预备役高炮团野炊比武的现场。这不仅作为该团冬季适应性训练最后一个课目,同时也为全团官兵准备好了临行前的午餐。  相似文献   

11.
过去家家烧“地堂”,户户缺口粮的小革夺村如今告别炊烟,成了县乡两级的温饱示范村。这一重大变化是与广南县人武部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分不开的。 地处云南省广南县的旧莫乡小革夺自然村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全村51户人家,耕地面积230亩,230名壮家男女世代居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人均口粮不过300  相似文献   

12.
反映战争年代的故事影片中常有这样的场面:我们的部队或游击队正在做饭,敌人发现了炊烟,立即进行炮击、轰炸或扫荡,于是大家顾不上吃饭就投入战斗或赶快转移,有时连续几天吃不上饭,只得饿着肚子坚持战斗。吃饭成了作战中发愁的问  相似文献   

13.
当不苟言笑的赖大国在洁白的宣纸上笔走龙蛇时,他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当之无愧的会员。当滴酒不沾的赖大国透过他珍藏的近千种白酒,静观蕴藏在水中的火焰时,他是一个志趣高洁的收藏家。而当一个个曾经信奉“屈死不告状、千万别碰法”的普通百姓愤然走向庄严的审判庭时,赖大国在一声声浸透血泪的呼喊中,总仿佛看到自己白发频添的父亲,看到被炊烟熏红了眼  相似文献   

14.
并非为了爱情盛夏,华北采油一厂井队在任丘褚庄的庄稼地里安下了新井位后,井队人员的生活用水遇到了困难。吃水是雨天靠盆接,晴天靠淘水窝。这一切被褚庄的女民兵边文娟、刘书缺看在眼里,她俩商量了一番,便主动义务承担了为井队送水的任务。每天早顶满天的星斗,晚披缕缕的炊烟,每人每天都  相似文献   

15.
深山幽静之处,一棵苍劲挺拔的青松下飘起枭枭炊烟。恬静优雅的小院内,一名长者和一个书童娓娓交谈。这幅根据唐代诗人贾岛的名诗《寻人者不见》,用图画绘制在一个只有香皂大的水晶玻璃瓶内,它俗称鼻烟壶内画。谁也不曾想到,作者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美术创作的普通工人,他就是梅河口市炭紊厂青年民兵王秋清。鼻烟壶内画历史悠久,相传,它是我国清代盛行的袖珍工艺品。  相似文献   

16.
麻喜旺 《国防》2006,(10):84-84
那一代中华风云儿女我们永远崇敬、追念和感激的英雄前辈在那风雨如晦烽火连天的岁月为救民族于危亡吼出了一声“起来!”那一声摇天撼地穿云裂石那一声泣鬼惊神振聋发聩那一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那一声心心相印万众同应紧跟那怒吼的是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身影是用血肉砌筑长城的气概排山而倒海前赴而后继那一声怒吼的不朽意义是划出时代,换了新天那一声“起来!”凝聚着慷慨悲壮忍辱负重昂扬着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集结着铁石肝胆和燃烧的血性那是浸透血泪和奶汁的声音那是发自生命基部的声音那是裹挟着岩浆和雷霆的声音那是拒绝奴役砸碎枷锁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在利比里亚,一位叫Morris coo per持AK-47步枪的15岁少年,在经历六年战火后,终于走向缴械点,将自己心爱的武器上缴,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利比里亚持久和平的希望。在我离开班哥时,一位少年的身影时常闪现在脑海里,因为我们有些交往,自然有些牵挂,更多的是对获得重生少年的关爱。从空中看去,丛林密布的利比里亚,犹如一座森林公园。不见炊烟的蓝天白云、未  相似文献   

18.
坚强的理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父亲的形象就在我的眼前浮现,思绪也就会飘到遥远的故乡,那山,那树,那村庄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我不懂音乐,但我喜欢音乐里蕴含着的那说不清的情感。特别是看完《传歌人》这本书时,我的心仿佛要与那旋律一起跳动。往事历历在目。因为那歌声,是王洛宾老先生谱写的。那一曲曲牵动着千万人心灵的歌声,把我带回那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那广袤千里的草原牧羊人的马背上,那被激烈地弹奏着都塔尔的琴弦上,那吹沙走石的黄土高坡上,那碧波荡漾的湖泊上,王洛宾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生活画面清晰地再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20.
在这位年近九旬的老红军战士的记忆里,不仅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炮火,还有屯垦戍边时期的篝火炊烟。“跟共产党走”的革命信念一直激励着他奋斗不止。2005年12月14日凌晨1时30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来追溯这位叱咤风云、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老人——兵团原党委常委、副政委、顾问组顾问、政法委书记、老红军贺劲南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