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旨在概略论述中国军事经济在近代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军事经济概况建立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空前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数亿庶民百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个体小农生产、冶铁和其他手工业,以及日趋活跃的商品流通,构成了清朝军事经济的基础。清朝以武力立国,八旗劲旅是清朝建国的根本。由于八旗兵源不足,清朝建立了以汉人为兵源的绿营为辅佐。八旗和绿营的兵额  相似文献   

2.
清代,自1644年入关到1912年覆亡的近二百七十年间,其军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八旗绿营,勇营,近代陆军。本文拟对它们的演变,各自的特点利弊,作一评述。 一、八旗和绿营 八旗和绿营是清朝的基本武装力量。随清朝统治二百多年。 八旗是旗人军事、行政、社会合一的组织。以军事为主。它有满洲、蒙古、汉军三类,  相似文献   

3.
绿营是清朝入关后建立的一支汉人武装。它的规模曾长期维持在60万人左右,是八旗兵额的二三倍。在清朝康、乾军事鼎盛时期,绿营作为清军主力,替清政府南征西伐,屡建功勋。然而,清自中叶以降,绿营衰腐了,再也看不见他们显赫的战绩。鸦片战争时,绿营的表现令人失望。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绿营作为清军主力的地位终于被以湘、淮军为首的勇  相似文献   

4.
"开山抚番",是刘铭传就任台湾首任巡抚以后督办台湾防务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内容是:建立严密的抚垦系统,积极开山辟路,大力发展经济,改革行政区划设置,加强教化工作等;主要政策有: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对番民一视同仁,注重以智取胜;对叛番头目攻心为上.刘铭传的"开山抚番"之举,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强化了清政府在番地的治权,有利于巩固台湾防务;促进了汉番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台湾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护祖国统一;加速了番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清火器营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八旗满洲、八旗汉军与绿营火器营的创制,历朝《会典》、《会典事例》的记载含混。本文考证了火器营的创始时间与背景;梳理了入关前"八旗火器营"即"八旗炮手兵"到"旧汉兵"、"汉军火器营"再到"八旗满洲火器营"各军兵种的制度演进路径;探讨了清军军制变革与八旗制的形成、清朝的国家政治建设互动关系,揭示了清军军制变革的路径依赖,强调了制度变革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湘西苗疆地区驿传体系的设置随着清朝治理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加强了清朝对这一地区的治理。清朝在湘西苗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渐次建立起包括驿站、铺递和汛塘在内的庞大的驿传体系,实现对该地区的直接控制。湘西苗疆地区的驿传设置和军事布防密切相关,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康雍时期是苗疆驿传体系的初建阶段,乾嘉时期是苗疆驿传体系的调整完善直至定型阶段。苗疆地区驿传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土弁的参与以及苗民的应役,驿传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协济和藩库拨给。驿传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湘西苗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驿路沿线和军事防线上逐渐形成了商业市镇。  相似文献   

7.
同光之交,云贵总督岑毓英以"易勇为兵"之法,将云南的勇营队伍进行整编,纳入绿营军事体制。云南的"易勇为兵"远非云南一隅的军政兴革所能涵盖,隐伏着朝廷以及部分政治势力试图利用绿营军制改造勇营,进而彻底解决勇营的政治目的,故得到朝廷的支持,并得以在全国推行。但由于多数督抚的抵制,"易勇为兵"之成案并未畅行全国;即便在云南一隅,重建后的云南绿营虽得以维持经制地位于不坠,却变动频繁,难复旧观。"易勇为兵"成案的流产,昭示着论时论政都不能从旧制中寻求救时救世的药方。  相似文献   

8.
北洋军阀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洋军阀创始于袁世凯的编练新建陆军,兴盛于北洋六镇的设置,形成于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就是北洋军阀兴起的轨迹。一、从新建陆军到北洋三军这是北洋军阀的胚胎时期。清朝原有的武装力量是八旗,入关后衰落,绿营兵起而代之;平定三藩主要依靠绿营,后来绿营也衰落了;太平军兴起,清臣不得不使用由地主阶级组建的湘、淮军。这些军队都是用封建思想、方法和旧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旧军。这些旧军面临近代以来的种种“内忧外患”而暴露出存在的弱点。于是朝野上下纷纷建议改革旧军。甲午战  相似文献   

9.
李缘 《环球军事》2013,(2):48-49
台湾媒体报道称,2012年12月12日,岛内领导人马英九正式签发“国防六法”,台军编制体制将依此再次进行大调整。“国防六法”在“立法院”争斗多时后,终于通过,但号称事关“国防科技”的“中山科学研究院设置条例”却遭到绿营杯葛,成为一大笑柄。蓝绿争斗延宕多时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称,“国防六法”经多次审查后,2012年11月23日终于在“立法院”三读通过。所谓的“国防六法”即“国防部组织法”“参谋本部组织法…军备局组织法”“政治作战局组织法…“计局组织法”及“军医局组织法”等。为此,被折磨得焦头烂额的“国防部长”高华柱,专门亲赴“立法院”,向院长王金平及各党团负责人表达感谢。高华柱宣称,“国防六法”攸关“行政院”组改进度,也是推动“国防转型”与高司组织调整的关键法案。目前“国防六法”已完成立法,后续相关组织调整与配套措施均已完成整备,未来将按计划期程,如期、如质达成“国防改革”目标,建构“固若盘石”的“国防武力”,确保台湾安全。台军《青年日报》报道称,自2002年3月1日施行“国防二法”,迄今已10余年,“国防体制”迈入“国防一元化”里程。但近年来因整体内、外环境大幅改变,台军为因应此变化,持续通盘检讨“国防组织”之角色、定位与功能。此次修法,则是在“符合打的需求…可负担的财力”及“可获得的人力”间取得平衡,以期建构法制化、可长可久且适合台湾的“国防”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功过、是非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其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作简要述评。一、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之前,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一种是绿营。八旗由满族旗人组成,是清王朝得以问鼎中原、建立全国政权的基本武装力量,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已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因此,自康熙起,清王朝实际是靠绿营维持其统治。绿营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沿袭明代兵制组织的武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建立一个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新中国,就成为所有炎黄子孙的最大愿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密切关注台湾问题,并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抓紧进行了解放台湾的战略筹划。一、适时制定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重重困难面前,中共中央仍然把以武力消灭撤逃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主要的选择,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一)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  相似文献   

12.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筹办台防。鉴于台湾生番地区的重要性,沈葆桢审时度势,着眼于台湾防务建设,施行了以“外防内治”为目的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山修路、开禁招垦、增府置县、设立番学等,为促进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巩固台湾防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年间,台湾回归大陆,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屯田在台不复存在。乾隆年间林爽文起义之后,为弥补驻台大军兵力不足,清政府仿照四川屯练之例,展开官、番深层合作,大规模设立番屯,建立土著武装力量。屯番自成一军,战力较强,迅速成为一支维护社会治安、辅助驻台大军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民变事件、抗击海盗入侵和外侮入侵的一支强大力量,有效地维护了清王朝在台的统治。台湾建省后,屯番不断改革,逐步防军化,以新的组织形态继续保疆护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4年9月和1958年8月两次炮击金门。毛泽东在指导这两次重大而特殊的军事行动中,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台方针,巧妙运用军事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始终把握着斗争的主动权,惩罚了国民党军对大陆的袭扰破坏,粉碎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一、第一次炮击金门,表明了中国武力解放台湾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加紧进行武力解放台湾的各项军事准备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  相似文献   

15.
美国干预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美台之间于1954年12月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此条约旨在抵制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阻止大陆武力解放台湾,使祖国大陆与台湾长期划峡分治,达到“不统、不独、不战”的目的。 目前形势表明,台独势力仍很猖狂。如果台湾当局继续在搞分裂祖国的阴谋,那么祖国大陆绝不会坐而不管,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美国必然会采取  相似文献   

16.
清代都司,源于明代。都司卫所与绿营兵相辅相成,构成清初以汉族为主的军制内容,是清初汉族武官升迁调转的必要途径之一。清初在全国设置二十个都司。通过考察清代都司设立的背景、清初各省都司官设置及掌印都司的任命情况和特点,分析清初都司与绿营兵的关系,探索清代都司去军事化及衰落的大势,以及在清初军事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把握明清时代都司系统的发展以及明清军事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和中国在台湾海峡拥有不对等的利益。中国领导人视台湾为中国领土,因此有强大的民族主义和安全动机来谋求统一。相比而言,美国在台湾的安全利益则局限于名义之上,华盛顿试图对中国大陆使用武力进行威慑以维护其地区安全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武力制止台湾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当局从蒋介石到陈水扁均试图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政府在保卫自己领土完整的国际法原则下 ,必要时当采取武力制止台湾分裂。从国际法角度来讲 ,台湾不具备国际法战争交战主体资格 ;国际法中战争法相关内容应该在这种武装冲突中适用。提醒国家相关机关和人员未雨绸缪 ,真正合法、有理、有力、有节地进行武力制止台湾分裂。  相似文献   

19.
和平之枪     
从美国政府角度而言,对台军售也许是避免与中国正面冲突的最佳方法。在冷战时期,没有人会怀疑美国政府使用武力“保卫台湾”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决心和能力,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今天美国如果为台湾与中国开战,即使能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关系中国的最终统一,牵动着12亿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容不得半点犹豫和动摇。解决台湾问题无非是和战两种方式,和平方式较之战争方式更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和亚太的和平稳定,但和平方式能否实现统一的目的,却最终取决于台湾当局有无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诚意。5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选择上,虽然经历了一个以武力为主、和战并用到和平方式为主的变化,但从未承诺过对台放弃使用武力。武力解放台湾方针作为解放战争的继续,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