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侵华日军海拉尔筑垒地域是根据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菱刈大将的“关作命第589号命令”,于1934年5月下旬开始修建的师团规模的筑垒地域。这个筑垒地域也是日军在中国东北修建的14个筑垒地域之一。按照日本侵华的总体考虑,日军在占领中国之后将向苏联发动进攻,因此有必要修建一些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基地。为此,日本关东军根据日军参谋本部的计划下达了修建海拉尔筑垒地域的命令。但是对日军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海拉尔筑垒地域的整体条件与日军修建的其他筑垒地域的情况有所不同,对其运用在修建前、修建后更是发生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2.
郭伟 《军事史林》2010,(4):51-52
提起威名远扬的八路军359旅,人们一定会联想起他们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丰功伟绩,而359旅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经历,同样可歌可泣。日前,一架由王震将军保存过的当年缴获日军常冈宽治少将的望远镜,被军事博物馆评定为一级文物,成为见证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铁证。  相似文献   

3.
68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凶残的侵略者在中国大地大肆烧杀抢掠、奴役和残害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如今的日本政府始终不肯正面承担历史责任,日本国内的右翼极端分子也不断否定曾经的暴行。值此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特刊发此文,以还原历史本来之面目,昭彰侵略恶魔之罪行。  相似文献   

4.
二战缅甸战场日军参战部队跨区域调动频繁,编制复杂,留存数量巨大的部队史档案资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亚洲史料中心等机构存藏了丰富的日军缅甸战场部队史档案文献,包括日军作战部队履历、作战计划及军令、战斗详报、作战记录、阵中日志、战时军政等类别,内容囊括日军在缅甸战场的编制变化、战略规划、军事行动及军政统治等内容,是研究二战史、滇西抗战史不可或缺的日方佐证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日军的化学武器问题被有意识地掩盖和隐瞒。直到1983年,日本学术界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日军化学武器研究。至今,历时二十余年,有关日军化学武器问题的诸多资料相继公开,专著不断问世。这些成果,应当成为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参考。本文基于日本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二战期间日军化学毒气战的研制、使用以及后果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作简单的综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凤坡 《国防》2004,(9):11-11
在第四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到来之际,辽宁省锦州市惊现日军侵华新罪证——《满洲事变画报》(第二辑)和《历史写真——皇军疾风迅雷号》画册。画册由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分别于日本昭和七年一月廿八日(即1932年1月28日)和昭和十二年(即1937年)在日本以日文形式出版。《满洲事变画报》(第二辑)共收录72幅摄影图片,记录了侵华日军在大虎山、沟帮子、双台子、大凌河、盘山、连山等锦州周边地区的每一次军事行动。据锦州文史专家介绍,这是目前为止发现记录日军侵占锦州的最为完整的珍贵史料。《历史写真——皇军疾风迅雷号》画册刊有…  相似文献   

7.
《八一三前后日军侵华谋略的演变》一文,选译自冈田酋次所著《日中战争内幕记》一书。冈田酋次系日本军人,曾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从一九三三年开始至日本投降,被派往中国长期从事侵华日军军需后勤工作,曾任汪伪政府财政、军事顾问。《日中战争内幕记》披露了大量日军侵华第一手经济资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文择译自该书的第二、第三章,主要记述八一三前后日军侵华的政治、经济、军事谋略。因作者系侵华日军高级成员,所持观点不无谬误,希望读者注意。为阅读方便起见,本文标题均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日军认为,心理素质是决定战斗胜负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严重影响着指挥官和士兵的正常思路。心理素质差容易造成错觉、幻想,以致逃亡,从而使战斗引向失败。为此,日军十分重视提高部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日军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90年代以来,日军将C~3I系统建设作为武备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已经建成防卫厅中央指挥系统和陆、海、空三军半自动化与全自动化的C~3I系统。由预警卫星、预警机、远程预警雷达、舰载雷达、监听站、水下测音装置等构成侦察监视预警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针对华中地区错综复杂敌情、日军兵员成分变化以及心理特点,新四军广泛组织力量调研和搜集日军情报,进行战场宣传,优待释放日军俘虏,精选人员打入日军内部策反,并建立日人反战同盟,开展了强有力的瓦解日军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其主要经验是:根据战场形势和敌军心理特点,科学制定瓦解日军工作方针政策;组织机构严密,各方密切协同;根据日军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对敌宣传内容和手段;坚持群众路线,专业性与群众性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徐平  潘霏 《军事史林》2014,(1):59-64
日军大本营是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期间的陆海军最高统帅部。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至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帝国陆海军曾三次设置战时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通过下达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等)的形式发布天皇敕命,统一指挥陆海军战略行动,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是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陆海军对立的产物。二战时期日军的大本营被同盟国称为“帝国总司令部”。  相似文献   

12.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1940年前后,数十万日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日本军部认为,欧美通过英国和法国控制的远东殖民地向中国提供军援,是中国能够继续抵抗的主要原因。为此,日军策划了夺取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主要是今天的越南)的入侵行动,而这一过程注定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细菌战的暴行早已人尽皆知,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早已成为了日军细菌战部队的代名词。但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事实却是“731部队”仅仅是侵华日军众多细菌战部队中的一支,本文就对侵华日军的细菌战部队及相关问题做一下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王作化  林生  菅强 《环球军事》2008,(3):104-106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惟一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战场都曾广泛使用过细菌和化学武器,制造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战争恐剧,给中国人民造成了至今后果难除的灾难。然而,近年来发掘的史料证明,日军不仅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进行过细菌和化学战剂,而且在其它战场上也都公开或秘密使用过生化武器。在1939年日本与苏联爆发的诺门罕之战中,日军为挽救战场败局,曾秘密将新研制的细菌武器投放战场,结果造成口军自身1300多名士兵神秘死亡就是其中鲜为人知的一幕。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惟一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战场都曾广泛使用过细菌和化学武器,制造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战争惨剧,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近年来发掘的史料证明,日军不仅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进行过细菌和化学武器战,而且在其它战场上也都秘密使用过生化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军自北而南、自东向西向中国进攻,从而形成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条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缅甸并占领了滇西,企图形成从西南夹击中国的第二条战线。由于多种原因,日军的这种企图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北平(今北京)被日军占领之前,国民党政府在天坛公园的西门南部设有中央防疫处。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一支对外宣称“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的侵华日军迅速进驻了这里。这支部队的规模在日本投降前的7年中不断扩大,修筑了宿舍、病房、工作室、小动物室、地下冷库和水塔等大量设施。但是,日本投降时这支部队的名称从日本华北派遣军的名册上神秘地消失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过方志工作者不懈努力,整理、查阅各种档案资料,走访当年幸存人员后,这支罪恶部队的真实面目终于浮出水面。1855细菌战部队,初称日本陆军华北派遣军防…  相似文献   

18.
陆虎 《环球军事》2012,(9):50-52
菲律宾战役中,日军一辆自行火炮被美军第37师缴获,成为美军重要的战利品,也由此揭开了日军这一鲜为人知的炮兵部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初听这些照片的故事,仿佛在听一个久远的传说,而这些照片却出自一名日军战俘之手。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使用了大量坦克参加作战。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来不及撤走的许多坦克曾被我军和国民党的军队所缴获、利用。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就是在收集日军遗弃坦克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这些坦克大都被淘汰了,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