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TMD)的设想可以追溯到里根总统当政时期,为了谋求绝对优势,同时也是为了在经济上拖垮苏联,他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也就是人们熟悉的“星球大战计划”。因为这一计划试图打破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相互“确保摧毁”从而“确保安全”的战略平衡,更有悖于1972年美苏双方达成的有关协议,招致苏联的坚决反对。并且,由于技术风险高、耗用经费过多等原因,该计划受到广泛而激烈的批评。由于种种原因,在冷战结束后,这一计划被迫终止,但美国要谋求绝对优势的努力并没有停止.在经历过几次局部战争后,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感到  相似文献   

2.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关于防务政策的电视讲话中提出,美国要集中精锐力量,研究先进的反导系统,实行太空防御战略,把苏联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摧毁在外层空间。里根讲话后不久,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有关机构,于同年10月向里根总统提出了一项用以保护国土免遭弹道导弹袭击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简称 SDI 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报刊和 SDI 计划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3.
a.计划的基础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焦点在于具备那些能力,它根据总威胁和我们的战略政策来说是最有效的,而不是苏联防御计划的反映。在作计划时,应强调的主要防御问题是如何:——使美国正在变得陈旧的战略空防力量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防御     
众所周知,人们十分关注苏联将如何对战略防御计划(SDI)做出反应。人们在设想苏联有可能选择的反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战略防御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因此,评价苏联可能做出的反应时,也总是从考虑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可能范围出发。因此,尽管预言苏联的反应颇有点学术上努力的味道,但人们可以增加某些实际的紧迫感。针对国防工业的力量和弱点部署苏联的潜在反应是有益的,实际上,国防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里根总统于1983年3月23日宣布了他的新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SDI),要求主要工作放在防御弹道导弹的威胁上。他指出“实现这一计划是一个相当艰难的科技任务,在本世纪末不大可能完成。”总统号召制定一个长期的科技规划,以使美国的战略威慑从完全的战略报复向更多地依靠战略防御转移。  相似文献   

6.
一大堆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反映了苏联为对付外来威胁确保自身安全所作的努力。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苏联在战略防御方面所下的投资。根据1986年版的“苏联军事力量”,称作防空部队的苏联战略防御力量是由2,500架歼击机、10,000个面空导弹发射架、100个反弹道导弹拦截器和5,000个预警、地面控制拦截雷达等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遏制了德国法西斯称霸世界的野心,担负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任,并为夺取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但也应当看到,苏联军民是在汲取战争初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战略反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通过消耗敌人力量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转入战略相持与转折阶段,并最终赢得辉煌胜利的.  相似文献   

8.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宣布举世震惊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拟建立一个以天基定向能武器系统为主要拦截手段的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当时的苏联也准备建立类似的空间体系与之抗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星球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后因耗资巨大,美苏“星球大战”计划纷纷中途下马,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3年三月二十日,里根总统向全体国民提出的国情咨文(通常称之为“星球大战”的演说)以来,弹道导弹防御(BMD)的概念通常称为战略防御创新计划,已逐渐变成一个正式的研究计划。此计划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前任副行政官员,美国空军中将詹姆临、亚伯拉罕逊(James A.Abrahamson)为首来领导。作为战略防御创新组织的领导,亚伯拉罕逊中将向国防部长卡斯帕(CasParw)韦伯杰(Weinberger)和总统本人直接报告。战略防御创新计划是Fletcher委员会(防御技术研究小组—DTST)和由弗雷德·霍福曼(Fred Hoffmann)领导的未来安全战略研究小组的一个产物(FSSS)。这些研究小组在1983年夏季和秋季举行了会议,在1983年10月报告了可能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他们的报告是总统提出二百五十亿美元,调查研究可能实现的弹道导弹防御五年研究计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并不相称。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自1941年6月23日德国法西斯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闪电进攻,至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寇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是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军财务勤务如同后勤其它勤务保障一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大量的经费源源不断地保障了战时动员、部队组建、扩编和军队展开作战等各项需要。但是,在战争初期阶段,特别是在战争爆发的头三个月里,苏军在经费计划和拨款工作上也有不小的失误。首先,出现了混乱的计划拨款制度。苏军曾于1940年颁布了新的财务工作条例。在财务计划拨款方面,新条  相似文献   

12.
1948年,以色列出现在世界政治版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的外交支持。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斯大林和克里姆林宫领导层,计划将以色列纳入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势力范围,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又一成员。在巴勒斯坦犹太人反对英国托管期间,在1948年5月14日正式开始的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根据苏联领导人的命令,一批批现代化武器从捷克斯洛伐克输入到以色列。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二十年期间,洲际的和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ICBM'S和SLBM'S)在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军事和政治强国的战略均衡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略防御思想方面已引起一场重大的变革。在现代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许多国家同意放弃或者严格限制他们对付严重战略威胁的积极防御,而这种战略威胁是现实存在的。威胁着他们本身生存的。对付弹道导弹的积极战略防御大部分已由威慑概念来代替。威慑是通过有力量进行报复的威胁而起作用的,这种力量主要能经受住侵略者可能的最大决心进行的第一次打击下,并有足够的力量生存下来进行还击,给予对方以难于接受的损伤程度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坐上世界超级经济、军事强国的宝座,其主宰世界的欲望日益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大战中崛起,美国又把军事战略主要矛头转向以欧洲为重点、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遏制战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遏制战略取得了成功,为此,老布什政府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把美国防务计划重点从对付苏联全球性挑战转向对付地区性冲突;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灵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决定了我国在国防战略上必须采取积极防御战略。而采取积极防御战略的国家其经济动员准备应是怎样的?该文作者在认真分析研究了海湾战争经济问题之后认为:经济动员是战略防御国家达成防卫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战略防御国家打破敌国封锁的有力武器,是将有限潜力转化为较大实力的关键因素。并强调,战略防御国家的经济动员必须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必须采取“深度军备”的建设方针,必须制定有效的动员预案。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战略防御计划局1989年向国会的报告,战略防御计划于去年已经获得了“重要的技术进展”。在助推段监视与跟踪系统(BSTS)探测器领域,通用的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C)空载计算机已经成功地演示验证能以足够的速度和输入输出信息量来满足SDI对弹上信号和数据处理的要求。天基拦截弹计划的重大进展包括轴向推力发动机的推重比的提高和实现了把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战略防御倡议(SDI)是美国正在实施的一项重大研究计划,它能为可消除弹道导弹威胁的战略防御方案奠定基础,进而还能:(1)提高威慑效能;(2)增强战略稳定性;(3)加强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因此,SDI计划要获取足够的技术知识,以便能够正式决定,究竟是否发展和部署一种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本报告提出SDI计划去年所取得的重大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扩展军备计划之大是世人瞩目的。它一方面提高实战准备能力,增强核威慑力量,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发展战略防御能力。我在美国时参观过的“北美空防司令部”,就很能反映其战略防御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启示张荣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涉渡淮河1947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20年,长期处在战略防御和被“围剿”的地位。进入全国解放战争第二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转入战略进攻。...  相似文献   

20.
鉴于苏联在弹道导弹方面的研究与发展的进展情况,美国海军陆战队,梅杰托马斯·C·林,既考虑了美国战略防御倡议的优点,又考虑了苏联提出的消除弹道导弹建议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