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安事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和平解决是内战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前提。而西安事变能否和平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释蒋”还是“除蒋”。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变经过犹豫、“除蒋”和“释蒋”三个阶段,其关键的转折点就是12月16日的共产国际来电。  相似文献   

2.
任弼时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任弼时功不可没。他对事变判断准确 ,积极向中央出谋划策 ,为中央确定关于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和对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整训部队 ,扩大红军 ,保证党对红军绝对领导 ,为应付突发事件做好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 ;他促进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形成“三位一体”战略格局 ,壮己声威 ,威慑敌军 ,有效地配合西安方面与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政治谈判 ;他协助中革军委完善军事战略方针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使党中央、毛泽东得以坐镇陕北 ,运筹帷幄 ,用政治谈判和军事防御的两手策略 ,指导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最终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3.
刘杰  冯婧 《军事历史》2008,(5):7-11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彭德怀此时是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简称"红军前总")总指挥,指挥除西路军以外的全部主力红军.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严重斗争中,彭德怀建言献策,调兵遣将,以军事行动保障了政治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861~1865年,美国南北双方围绕分裂与反分裂,摒弃联邦与维护联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内战。内战考验了联邦的意义,确定了联邦的前途,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联邦统一的恢复而告终。内战期间,美国南北双方为获得国际支持进行了激烈的外交战和政治法律斗争,特别是美国联邦政府为维护联邦的统一,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际法实践,避免了英、法等欧洲列强对美国内战的直接干涉,这对于今天我对台实施军事斗争,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一 1861~1865年发生的美国内战实质上是一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斗争。美…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的出现,与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正确把握台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实质,在外交战线上与国际反华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力地捍卫了“一个中国”原则,为将来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严厉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罪行,严正驳斥“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50年6月27日公然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7.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4,(13):62-6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顿时震惊中外。中共中央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力主和平解决事变时,却发生了一个处处添乱的“雷电社”事件,周恩来百忙之中,不得不亲自处理。  相似文献   

8.
辽宁东边道,地处辽宁东部地区,包括现属辽宁省的桓仁、新宾等及现属吉林省的通化、柳河等共约二十个县市,地域辽阔,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辽东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传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掀起了以唐聚五为首的辽宁民众自卫军(以下简称自卫军)的抗日反他斗争高潮。一、举义准备与誓师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沈阳及安奉、南满路沿线各城镇。10月16日,唐聚五的顶头上司、东边镇守使于苍山发表“独立”宣言,成立“东边道自治保安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公开投靠了日本。12月,于氏又出任伪奉天省警…  相似文献   

9.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即企图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为应付全面内战,采取了种种有力措施。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治委员的中原军区,在中原解放区坚持反内战、争和平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在外线牵制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尔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又指示李先念、郑位三率部进行中原突围,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关于这个问题,李先念曾经指出:我们“是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行动的,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战略牵制和转移。”(《李先念文选》第451页)本文专就中原坚持与转移的战略方针的演变过程,作简要陈述。一、从提出坚持中原斗争到强调坚持半年至一年  相似文献   

11.
1871年3-5月的法兰西内战,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通过总结这一内战,特别是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同时,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这个“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就其军事斗争,在军事哲学理论方面,即关于进攻与防御(“应该立即向当时毫无防御能力的凡尔赛进军”)、革命与团结(“革命应当是团结的”)、专政与军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军队”),作了极其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杭联“少年连”智取日将军——日野武雄陆军少将(1938年9月28日毙命)1938年9月26日,侵华日军关东军的日野武雄受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中将的派遣,前往挠力河畔巡视,以进一步加大对“集团部落”的控制和镇压。日野武雄出行的情报被中共长春地下党获悉,并及时通报给抗日联军第7军的“少年连”。“少年连”只有五六十人。参加了两年抗联的连长申忠一不过17岁。指导员张同喜36岁。他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组  相似文献   

13.
自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始,中国人民举行了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在这一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的艰难岁月里身为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年逾六旬的于右任先生,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八一宣言》),张、杨发动的通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以及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持何种态度,应如何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述略。(一)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之态度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时,驻沈阳南满站的日本联队不过一万余人,而中国在东北驻军有十九…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后 ,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民主的主张 ,积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 ,以各种形式参加对日斗争 ;民主党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们在“七七”事变后的主张和行动 ,为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皖南事变在国共关系史上的地位严志才撰文提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反共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这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被打退,表现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  相似文献   

16.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的评价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该不该送蒋返宁,史学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总的说来,对张的这一举动婉惜、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有的甚至把这一举动说成是哥们义气的感情冲动、不顾后果的鲁莽之举。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曾作...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就想到了中共。在此重大时刻,他需要中共的帮助和支持。 张学良请中共驻西安代表刘鼎给中共中央发电,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后来,他又与杨虎城联名致电向中共中央提出上述要求。 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及派代表前住西安事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  相似文献   

18.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政治工作 ,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向纵深发展 ,是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切实提高部队军事斗争准备政治工作的质量 ,我们对军事斗争准备中政治工作的情况作了调查与思考 ,认为当前应不断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强化职能意识 ,增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使命感 ,紧迫感 ;强化机遇知识 ,营造练兵打仗的浓厚氛围 ;强化科技意识 ,加大科技练兵政治工作力度 ;强化责职知识 ,提高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是从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的机遇,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目前虽然无法确认最早向保安电告西安事变的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决不是刘鼎、张学良或杨虎城。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