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轮式车与履带车相比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多的国家购置并使用了大量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和步兵战车。本文介绍了这种发展趋势,并对近期正在研制的以及正在服役的轮式步兵装甲战斗车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捷克:偏爱"掠劫者Ⅱ"2006年,捷克国防部在对奥地利斯泰尔公司"掠劫者Ⅱ"装甲车和芬兰帕特里亚(Patria)公司模块化装甲车考察后,决定选择"掠劫者Ⅱ"型8×8轮式装甲车,以替代陆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的 OT-64两栖装甲车,并签署了购买199辆和有权追加35辆同型装甲车的合同,总价值约10亿美元。捷克军方对这种装甲车的要求是能够满足空运要求。根据合同,首批17辆装甲车必须  相似文献   

3.
一度为稀有之物的8轮式装甲车辆,现在迅速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世界许多国家现行装备或正在研制的型号比任何其它装甲车辆的型号都多。突显8轮式装甲车辆显著增加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生产的上代战车中多年来只有一种是8轮式的。这种孤单的车辆就是法国潘哈德公司的EBR轮式侦察车,该车总共生产了1熏202辆,几乎全部都是为法国陆军生产的。8轮装甲车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陆军所采用,并将成为它们的基本装备。先行者:俄罗斯BTR-608轮式装甲车辆的大量使用,最早始于60年代初期苏联陆军BTR-60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的研制。该车被大规…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伊维柯-奥托集团:“公羊”主战坦克 意大利伊维柯-奥托集团公司为意大利陆军研制了全系列的新式履带与轮式装甲战车。该企业集团由意大利伊维柯公司与奥托布雷达公司组成,前者主要承担轮式装甲车辆(包括4×4、6×6和8×8式)与履带和轮式车辆的生产,后者主要承担履带式车辆及其相关武器系统的生产。 “半人马座”(centauro)8×8型轮式反坦克装甲车是首批研制的车辆,现已开始装备部队。奥托布雷达公司提供配备105毫米火炮的3人炮塔;伊维柯公司提供底盘及负责炮塔与底盘的总装,并将总  相似文献   

5.
德国陆军第7机械化师第2l机械化旅“豹”2A5型主战坦克德国陆军第7机械化师第2l机械化旅第332装甲掷弹兵大队“黄鼠狼”lA3型步兵战车3134德国陆军第39装甲旅第395装甲炮兵大队M l 1 3A1G型炮兵观测车德国陆军“山猫”轮式装甲侦察车摄影:l『7,维斯.德贝fyDebajt)德国陆军战车系列  相似文献   

6.
两栖装甲战车以水陆两栖机动能力见长,是现代登陆作战的一支重要攻坚力量。纵观目前世界已装备和在研的两栖装甲战斗车辆,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久经沙场”的美国AAV7A1 两栖突击车 AAV7A1两栖突击车是美海军陆战队现役的主力战车,20世纪70年代开始列装师属两栖突击营,1985年正式定名,现共装备1300余辆。AAV7A1两栖突击车主要用  相似文献   

7.
阿尔扎马斯机械制造厂是俄罗斯最大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制造厂。 过去产品包括BRDM-1和BRDM-2侦察车、BTR-60/BTR-70/BTR-80以及最新的BTR-80A 8×8装甲人员输送车。 虽然BTR-80和BTR-80A适用于大多数的战场任务,但由于尺寸的限制很难安  相似文献   

8.
0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海军陆战队“保卫者”8×8轮式装甲输送车@陆修远  相似文献   

9.
<正>装甲战车发展进入到21世纪,无论在火力、防护、信息化还是机动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要想研制出一型全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甲战车,难度很大。当前,世界各国对主战坦克等重型装甲战车的需求量减少,对轻型和中型装甲战车,尤其是轮式战车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后者与需求比起来,大多显得火力不足,因此设计师们将目光投向装甲战车的升级改造。炮塔是装甲战车火力的核心,对传统炮塔改造升级就成了大有可为的领域,“外装顶置式遥控武器站”(遥控炮塔)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已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61式坦克和60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一代,74式坦克和73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二代,90式坦克和89式步兵战车为第三代。其中第二代装甲战车的生产数量最多,它是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对于第三代装甲战车,日本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一流的”装甲战车,也有人称它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装甲战车。它将成为21世纪初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  相似文献   

11.
装甲战车是一种介于坦克与军用卡车之间的、十分重要的地面武器装备,可防枪弹及炮弹碎片,可配备火炮,机枪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它包括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指挥车,现在人们又把自行火炮也算在其中。装甲战车一般都具有水陆两栖的功能。装甲战车就底盘来分,可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履带式一股有两条履带,5~7对负重轮;轮式一般有4、6、8甚至10个轮子,而且大多采用全轮驱动方式,即发动机的动力经过传动装置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初,台湾南部屏东地区的屏鹅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一辆深绿色的军车,这辆军车有8对车轮,车身覆盖着伪装龙脉网,炮塔上竖着25厘米的机炮,该车以超过90公里的时速在奔驰,这便是传闻已久的台军最新型CM-32“云豹”战车,此时正在进行最后的性能测试。这是神秘的CM-32“云豹”战车首次公开曝光。“云豹”由来这辆由台湾自行研制的轮型战车,是一款先进的8×8(两边均呈双轮,各4对,共16个轮)  相似文献   

13.
环球要闻     
<正>波兰拟购千余辆新型步战车据外媒报道,波兰国防部近期宣布与本国斯塔沃瓦拉公司签订采购框架协议,计划采购约1 400辆新型步兵战车及配套同款底盘支援车。这将成为近50年来波兰国防工业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波兰继采购多国主战坦克等武器后,对陆战装备的又一次重大升级。波兰国防部拟采购的“獾”式履带型步兵战车采用通用化平台设计,具备两栖能力,能够满足波兰陆军多样化的任务需求。该型步兵战车长7.5米、宽3.5米、高2.7米,重约28吨,搭载一座ZSSW-30无人炮塔。  相似文献   

14.
库尔干机器制造厂是俄罗斯最大的轻型全履带装甲战车生产企业。BMP-3步兵战车是该厂生产的最新车辆,这是为满足俄罗斯陆军需要而研制的。BMP-3步兵战车于1990年开始服役,俄罗斯陆军现已接收了200多辆。另外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一、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及地位变化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起源应该首推于我国遥远的夏商时代,那时的战场上就已经出现了靠畜力驱动的、有盾牌防护的非机动“轮式装甲战车”,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轮式装甲车辆,则始于西方汽车发明以后。1902~1903年,法国的“沙隆”和奥地利的“戴姆勒”装甲汽车问世,标志着轮式装甲车辆开始成为陆军的重要武器装备之一。之后,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也相继研制出装甲汽车,并将其用于作战之中。尽管这些早期的车型构成极其简单,性能亦很不完善,但在实战运用中却崭露头角,引人注目,成为各国陆军争相发展和逐…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22年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AUSA2022),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GDLS)隆重展出了4型下一代装甲作战车辆,分别是:“艾布拉姆斯”X主战坦克、“斯特赖克”X轮式装甲车、“斯特赖克-列奥尼达斯”高能微波反无人机系统、TRX“破坏者”无人装甲工程车。前三种因为是作战车辆受到了高度关注,但殊不知作为野战工程装备的TRX“破坏者”其价值同样是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17.
保障车辆通常是在主战坦克或轻型坦克、步兵战车以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和轮式装甲车的底盘上,安装专用设备和装置研制而成,主要用于保障坦克及其他战斗车辆的行动。按照用途分为工程保障车辆、技术保障车辆和后勤保障车辆3类。  相似文献   

18.
帕罗拉装甲旅是芬兰国防军惟一的一支装甲旅。该旅已成为芬兰陆军机动打击力量的核心,所属炮兵部队是一个“猎人”炮兵营(野战炮营),主要装备为PsH72(2S1)型自行榴弹炮和Te-ek91型(2S5)自行加农炮,共计36辆。芬兰国防军的2S1和2S5的数量分别为72辆与18辆,与营的装备编制完全不同。这也许是芬兰军为战时扩大部队而有所准备吧。 人们比较容易关注在前线冲杀的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等主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跟上美国部署"中型过渡旅"的步伐,目前德国陆军正积极组织快速反应旅,以便在72小时内实现在欧洲及其周边区域部署战斗的能力。而为快速反应旅提供装甲保护和重火力支援的平台--VBCI轮式步兵战车已在近期亮相。据研制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介绍,MRV2000战车即将批量生产,德国与荷兰陆军将装备500辆以上。 MRV2000具有典型的轮式装甲车布局,车体从前至后依次为动力室、驾驶室、  相似文献   

20.
<正>火力支援车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分类,主要指那些为坦克、步兵战车等陆战“主角”输送火力、支援作战的战车。从广义的角度看,自行榴弹炮、自行迫击炮、自行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防空导弹发射车、突击炮、装甲侦察车、火力支援车等都属于这一分类。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具有直射火力,能够伴随坦克、步兵战车等在战场上遂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拥有反坦克导弹、大中口径火炮、机关炮等武器的坦克歼击车、突击炮、装甲侦察车、坦克支援车等。各国对火力支援车辆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当前俄乌战场上就充斥着大量专门设计的火力支援车辆,也有更多自行改装的应急产品,成为了地面战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