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各系统配套研制单位,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各系统提供元器件产品60种规格、一万多只,为飞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2005,(11):8
北京时间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回收人员与航天员取得联系,飞船返回舱和航天员各项情况良好。凌晨2时40分,神舟六号飞经祖国上空,进入围绕地球第76圈飞行时,内蒙古主着陆场四子王旗的300多名搜救人员和4架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向神六预定着陆地域进发;3时43分,远望三号向飞船发出指令,飞船第一次调姿;3时44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后10秒钟飞船进行第二次调姿;3时45分,神舟六号飞船开始返回地球;4时17分,神舟六号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一分钟后进入黑障区,无线电信号中断,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相似文献   

3.
精密滑环组件6354所产神舟系列飞船上的重要部件——空间精密滑环组件是由6354研究所研制生产的。该所经过近2年时间的努力,使该组件的技术性能大大提高。现用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的该组件可靠性和技术性能指标都有很大提高,获得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体承制单位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05,(11):11-11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返回实况。吴邦国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全体同志:  相似文献   

5.
在神舟飞船家族十次完美巡天的背后,有五院西安分院承担研制的关键产品做坚强的后盾支持。五院西安分院为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研制了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和天线网络产品,承担了神舟六号到神舟十号飞船中继终端的研制任务,以"十全十美"的表现助力神舟家族完美巡天。五院西安分院是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研制的"国家队",目前在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空间天线、卫星数据传输与处理、星间链路、卫星测控、微波遥感、激光通信八大领域保持着技术优势,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始终引领着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尚志从容若定地坐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飞船总指挥的席位上。从他坚毅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对即将起程的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充满必胜的信心。信心不是凭空而来。回首神舟五号圆梦华夏之后的近两年时间内经历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2005,(11):F0002-F0002
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神舟六号飞船是多人多天飞船,与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有75项技术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个分系统据火箭专家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主要完成载人飞行试验;二期工程不仅要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还…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2005,(11):10-10
10月12日9时9分52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发射实况后,对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9.
10月17日晚,刚刚在凌晨圆满完成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运行回收任务的几位神六功臣,马不停蹄地赶到母校,参加北航师生为校友们举行的庆功座谈会。当原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现飞船顾问、北航  相似文献   

10.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远在三大洋执行此次海上测控任务的我国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那么,“神舟”六号任务与以往历次“神舟”号任务相比,到底有何不同?4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布  相似文献   

11.
满载着中国人梦想和骄傲的神舟六号飞天圆梦,在这令世界瞩目、让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日子里,对载人航天有着特殊感情的哈工大人更是倍感骄傲——在神舟六号研制与发射过程中,多位哈工大校友担纲领军人物,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试验大队队长许达哲,神六副着陆场总指挥吴年生,“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工程总设计师黄本诚……还有一大批分系统负责人和许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都为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铭记这一刻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此跨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11月21日成功着陆。“神州”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戈文 《国防科技》2005,(11):6-11
2005年10月17日凌晨,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15个小时32分后重返神州,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一、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足迹就有多远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一声怒吼,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飞船撕破秋日的大漠长空,直刺九霄。从“五”到“六”,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步。飞行人数从一人到两人,飞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军转民》2005,(10):75-75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制的测控、通信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十四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主要负责统一测控通信系统、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地面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天线伺服系统、网管刚控系统、程控交换机设备的研制,这些系统和设备在历次“神舟”飞船飞行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应航天技术发展和“神六”飞船飞行需要,五十四所在原设备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多项新技术产品,光测车通信设备、卫通便携站、图像处理等发备,使通信信号传输速度和图像清晰度进一步提高,为保旺所有设备在“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做到了事故归零,隐患归零。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享受心血之作的成功。--张柏楠当神舟五号飞船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时,张柏楠没想到,从那一时刻起,一个更大的挑战等着他。于是,从神舟六号到今天的神舟九号,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张柏楠与他的团队,就在一个接一个挑战中奋力向前。"像我,比我懂得多。"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把"接力棒"交给了这个当时才40岁出头的年轻人时,  相似文献   

17.
10月12日上午,在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激动人心的时刻,西北工业大学组织各单位党员干部和学生收看发射实况,并为神六的成功发射欢欣鼓舞。多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为我国的航天工业培  相似文献   

18.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百名功臣受表彰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环绕地球飞行5天后,其返回舱于10月17日按照预定计划,完整、准确地返回预定地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实现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100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受到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联合表彰。2、造船完工…  相似文献   

19.
国事要闻     
《中国军转民》2013,(6):4-5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05,(11):79-79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它不但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也令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瞩目。发射成功后,中国国家航天局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空间组织发来的贺信贺电,表达他们对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衷心祝贺,现将部分贺电摘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