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疆,区域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在新疆的崇山峻岭和大漠戈壁之间,有一片片绿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每一片绿洲的诞生,都浸透着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辛劳和汗水。20世纪70年代,美国卫星发现,在古尔班通古特灰黄的沙漠边缘有一片绿色,联合国为此派出一支17人的考察团来寻访这片绿洲。这片绿洲位于农八师一五○团,兵团人用20多年的时间,以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辛劳动,迫使沙漠后退了60公里。这是一个奇迹。新疆,史称"西域",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许多著名的绿洲,如楼兰、高昌、交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渐次被风沙湮没。单纯的农耕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它又十分脆弱。自然条件的恶劣,资源的过分开掘,居民的流失,或许还要加上战乱,于是,绿洲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兵团让亘古荒原包括一些废弃的绿洲重新苏醒,重新焕发出生机,在开发荒原的战斗中,兵团人已立下赫赫战功。50年过去了,兵团人开垦出来的绿洲正经受着时间的检验,经受着风沙的洗礼。新中国的绿洲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新中国屯垦史上一场新的变革已经拉开序幕,那就是兵团的城镇化建设,兵团人立志要在祖国西陲将已经开拓出的绿洲,变成一片片永恒的绿洲。  相似文献   

2.
正兵团这一部史诗巨著,记载着60年百万兵团职工艰苦创业、开拓奋斗,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记载着一代代兵团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高贵品格;记载着兵团人变沙漠为绿洲的卓著功勋。祖国不会忘记,60年以来,一代代兵团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在浩瀚戈壁荒漠上垦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生产,建设了一大批充满生机的农牧团场、工商企业和崭新城镇,创造了改造恶劣自然环境、拓展绿洲文明的人类壮举。  相似文献   

3.
方惠 《兵团建设》2012,(19):21-22
正[保护生态]十年来,兵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在环境恶劣的荒漠边缘和千里边境线上开拓出大片的绿洲,创造了一个个"沙漠绿洲"的奇迹,建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假如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比作沙海,农八师一五○团无疑就是沙海中一座绿色的岛屿,而马晓华,则是绿色岛屿上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英雄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核心追求,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精神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历史写照,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时代风貌。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兵团精神的指引下,把沙漠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我们选取的这四个故事,为兵团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担负着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迎来50华诞。50年来,兵团始终牢记使命,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漫长的边境线上艰苦创业,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维护祖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请兵团党委宣传部,兵团党委党校,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从不同角度撰写了3篇理论文章,回顾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兵团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讴歌兵团屯垦戍边50边的伟大实践和独特贡献,思考和憧憬兵团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访问兵团写了《满江红》,其中写到:"保卫边疆,看军垦英雄气概。使戈壁化为绿洲,汪洋如海。"兵团在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的同时,也创造了如汪洋大海般广阔的文化绿洲。兵团的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文化团长→文化兵团早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就有"文化团长"的美  相似文献   

7.
援疆手记     
两年多来,当我真正融入兵团这片热土,时常被这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沙漠,充满生机的绿洲和淳朴勤劳的兵团人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每一期杂志都会认真阅读,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辉煌60年"栏目,栏目中的很多文章帮助我了解兵团历史,让我快速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边疆的执着和"赤手开天地,大胆易沧桑"的豪情;在《心灵绿洲更广阔》中学习到兵团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兵团精神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阅读"辉煌60年"栏目,在回顾  相似文献   

9.
正兵团水利建设一甲子,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翻开兵团水利史,就是一部画卷、一曲交响乐、一座丰碑。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本文就从60年中流传在职工群众间兵团水利建设的片段说起吧——绿洲"运河"哗啦啦一段自述:60年,兵团建设灌溉渠道总长度8.8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8.8万公里渠道就如人体的血管分布在1695万亩的绿洲上,融雪水、雨水、地下水沿着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流进棉田、麦田、玉米地里……  相似文献   

10.
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的农八师一五○团被沙丘四面环抱,被人们称为沙漠半岛。2002年,该团职均收入达到1.2万元,全团无一户亏损挂账,被兵团评为红旗团场。该团党委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十分注意用政策保护、鼓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竞相迸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让职工拿上钱一五○团地处沙漠深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棉花富了一五○团人,使该团成为石河子垦区的富团和经济强团。2001年7月下旬的一场冰雹,使全团10多万亩棉花遭到灭顶之灾,减产达50%。职工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但拿不上钱,还要倒欠挂账。大灾之年,该团党委把维护和保护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团党委决定:"宁愿团里负债也一定要让  相似文献   

11.
"历史将永远铭记,荒原变成绿洲,沙漠升起繁华,边境更加安宁。屯垦戍边,千秋功业,改天换地,历史伟绩。历史就是创造,希望正在这里……"在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层大厅里,写着这样充满历史意味的一段话。这是兵团创业发轫的生动写照,也是兵团教育发展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12.
正53年前,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在他的《老兵歌》①里为兵团农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现代绿洲画卷":"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场队办五坊"。可以告慰兵团屯垦戍边奠基者张仲瀚的是,兵团人经过60年的奋斗,他所描绘的愿景已展现在天山南北的广袤绿洲上。  相似文献   

13.
文化     
正第一部反映兵团题材的电影1954年,著名作家王玉胡创作电影剧本《沙漠里的战斗》,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在全国放映。影片通过一支勘测队在冰峰和沙漠中寻求水源,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水源,在干旱的沙漠里开辟了绿洲的故事,歌颂了生产部队的战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事迹。出版发行的第一本文艺刊物1955年2月,《生产文艺》创刊,是兵团出版发行的第一本文艺刊物。同年12月30日停刊,并入《生产战线》,以同名栏目在副刊刊出。1983年10月1日,《生产战线》更名为《新疆军垦》。1991年1月1日,《新疆军垦》改  相似文献   

14.
正王凤元:莫索湾共青团农场第一任场长,从1958年到1960年,全场除了开辟出大片农田外,还栽树1万亩。这里原先的名字叫莫索湾,是与沙漠交界,遍地是沙丘、红柳、梭梭的荒原。1958年,向荒原要绿洲的战役在莫索湾打响。农八师党委决定,由各场挑选500名团员、青年组成红色青年突击队开赴莫索湾最前沿(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南边缘),建立共青团农场。一辆辆汽车在没有路的荒原上摇摇晃晃向前行驶,青年男女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唱着歌,这是一群风华  相似文献   

15.
正看到标题《地标》,你也许会猜测这是一篇介绍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文章,其实本文的"地标",与现代城市"地标性建筑"不是一回事。"地标":地面上的显著标志。屯垦戍边一甲子,戈壁惊开新世界。兵团人用双手和汗水开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而每一块绿洲开发时都有一个标桩,追踪溯源,这个标桩就是"地标"。地标是绿洲的圆心,也是绿洲的源头,兵团人工绿洲都是相似的,但每块绿洲又各有各的不同。相同的是兵团人围  相似文献   

16.
正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人走过了辉煌的一甲子,又迎来了再创辉煌的新甲子金秋十月,五彩缤纷的绿洲大地迎来了兵团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屯垦戍边一甲子,戈壁惊开新世界。翻开西域2000多年屯垦的历史,最为耀眼辉煌的是兵团屯垦戍边的60年。兵团的屯垦戍边走出了历史上屯垦"一代而终"的藩篱,屯垦戍边事业代代相传。兵团的屯垦戍边是化剑为犁、和平发展的典范。屯垦戍边使命赋予兵团人既屯垦又戍边的双重角色。1954年10月,17.5万名军人集体转业,投入到  相似文献   

17.
正亮点LIANGDIAN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兵团第一政委张春贤在兵团党委六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兵团优良传统,谱写新时期维稳戍边新篇章。张春贤指出,6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发扬"南泥湾"精神,承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满怀"大忠于祖国,大孝于人民"的赤胆忠心,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了人进沙退、戈壁变绿洲、  相似文献   

18.
三代兵团情     
在新疆,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以战天斗地的精神,使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的神话变成现实。前不久,笔者见到了农六师103团3连81岁的退休职工徐根元。曾经,作为第一代军垦战士,他为开发蔡家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奉献着。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兵团勘测设计绘制的新疆地图上,有170多个红色的小圆点,每一个小红点就是一大片绿洲。在这些绿洲上,跳动着270万兵团人的心,那心中装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未来的渴望。他们将这一切都寄托在了对教育的珍视与期盼上。60年来,兵团人在战天斗地、稳边固疆的同时,即以其远见卓识和扶犁扛枪的手,自己动手办学校、兴教育,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戈壁大漠。地窝子里办学校兵团的教育与屯垦戍边伟业相生相伴,从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的那一刻便开  相似文献   

20.
正我1995年才随父母从内地来到兵团,对兵团历史知之甚少。这些年在团场工作、生活,也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对"兵团精神"内涵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但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近日读到《当代兵团》新开的"辉煌60年"和"老兵列传"栏目,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了解过去的兵团,知道了今天的绿洲和良田,是由老一辈军垦战士用鲜血、汗水和青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