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张盟山 《环球军事》2008,(24):56-57
2004年11月至12月,美军对伊拉克费卢杰发动第二次攻击——“黎明”军事行动。在此之前,大约有4000名伊拉克反美武装涌向费卢杰,将该城变成了反美武装根据地。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一不仅为反美武装输入了新成员,而且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路边炸弹”让美军吃尽了苦头,伤透了脑筋。据美国媒体日前披露,为了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手段不断翻新的“路边炸弹”袭击,美军还从国内征调了一支由数百只军犬组成的“军犬特种兵”。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头部队最早参战的是两条军犬。这两条威猛的纯种德国牧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1日凌晨,美陆军步兵第1师和伊拉克安全部队对伊拉克萨迈拉市发起了攻击,目的是要歼灭或俘获该市内的反美武装,恢复对该市的控制,此次作战是一次经过精心准备的“全频谱作战”,美军和伊拉克安全部队同时从多个方向对敌进行了打击。截至中午,伊拉克安全部队基本上控制了该市的主要政府部门和宗教场所,伊拉克及美军领导人宣称这次进攻作战为其在伊拉克其它地方作战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军在伊拉克与当地反美武装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个原来看似简单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战地护送的安全问题。伊战开始以来,美军的供给护送车队不断遭到伊拉克反美武装的突袭,火箭弹、简易爆炸装置、路边炸弹、自杀式车辆和其他武器都成为袭击者攻击美军车队的有效武器。2004  相似文献   

5.
2007年,美军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开始了名为“清除与控制”的新一轮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美国第2步兵师第3“斯派克”旅战斗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再次扮演主要角色。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支部队在“勇挑重担”的同时,也成为反美武装攻击的首要目标,号称性能先进的“斯派克”也是屡屡受到重创。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来自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方面的报道都认为,反美武装等似乎要采用能够向坚固工事发起攻击的战术。它们在作战区域作此部署已经取得了不算太快的进展。这些攻击不是要取代它们在这两个国家内一直在进行的小股武装袭击、伏击、绑架、暗杀和自杀炸弹袭击。它们看来是要把战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进行初步的和尝试性的攻击。一些报道认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扎卡维和他的伊拉克抵抗联盟在训练半正规的部队。5月份塔利班在阿富汗南部的穆萨卡达镇也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长期战争”理论“基地”组织认为,它和它的盟友只能在一种“长期…  相似文献   

7.
唐保东 《国防》2005,(7):76-76
据报道,从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以来,美军已经有1700名士兵在伊拉克死亡,其中至少有1300人是死于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袭击。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反美武装采取的游击战等传统作战方式,使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众所周知,美军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武器装备最优良、军事技术最先进、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军队,也是当前信息化变革的“领头羊”和先行者。围绕全面推进军队转型的战略目标,美军不仅提出了以“非接触作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全新军事思想,而且还在海湾战争、科索沃…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两年半了,反美武装成为驻伊美军最主要的作战对象.面对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反美武装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分析了伊拉克反美武装军事行动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军方3月17日宣布,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16日3次遭含氯气汽车炸弹袭击,共导致2名伊拉克警察丧生,6名美国军人和大约350名伊拉克平民中毒。自今年1月份以来,伊拉克先后发生了4起类似“氯弹”袭击事件,伊反美武装开始采取新的战略,使用非常规武器发动袭击。  相似文献   

10.
高阔 《环球军事》2013,(12):16-19
自2003年以美、英为主导的北约联军发动对伊拉克的正式作战行动并在随后成功缉捕萨达姆至今,包括萨达姆、卡扎菲、金正日、查韦斯在内的一批以强硬反美立场示人的政治强人们相继离世。这其中,尤以有“中东反美双雄”之称的萨达姆和卡扎菲二人的离世最为悲壮。“反美双雄”相继殒命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侵略伊拉克的战争。虽然美军仅用42天时间、死亡138人的代价就占领了伊拉克全境,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取得了正规作战的胜利,但是,占领伊拉克后,美军一直处在反美武装的袭击中,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时至今日,在伊战开始4周年之际,美军在伊共损失54架直升机,其中约有一半是被地面火力击中而坠毁的,美军已死亡3100多人,受伤2.2万多人。美军和伊拉克新政府采取了包括军事打击和招安在内的各种手段,企图平息反美武装活动,消灭反美武装力量。然而,不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反美武装活动却愈演愈烈。现在,伊拉克到底有多少反美武装组织?他们是怎样和美军、新政府对抗的?随着美军和新政府军的打击力度增大,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2.
从2007年1月20日至2月7日,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驻伊拉克美军先后有5架直升机被反美武装击落。其中既有防护较弱的UH-60直升机,也有防护良好的AH-64攻击直升机,还有体形庞大的CH-46运输直升机。人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驻伊拉克英军声称,伊拉克反美武装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图片袭击美英联军。随后,印度和韩国政府相继强烈抗议谷歌曝光其军事基地的高清晰卫星图片。一时间,“谷歌地球”图片颇令世人瞩目.更令多国军方忧心。由此也生出当今地球上究竞还有无秘密可保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14.
美军使用新型被动攻击子母弹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首次使用了一种称为“被动攻击武器”(PAW)的 CBU-107子母炸弹,单价约20万美元。它是美空军为满足伊拉克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袭击,确保驻伊美军的安全,想尽招数的美军竟把海军的舰载武器搬到了滚滚黄沙的伊拉克陆地,创下了伊战中的又一纪录——2000年月开始服役Block1B型“密集阵”近防御系统中新的一款据外电报道,两套通过“舰改陆”改进后的美国“密集阵”(Phalanx)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最近登陆伊拉克,充当驻伊美国陆军的护营武器。“密集阵”原本是美国海军舰载近程防御系统,可面对驻伊美军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美国人眼珠子一转,把“密集阵”弄到伊拉克,让其担当起了美国陆军的近程防御任务。本来嘛,不同军种的兵器互相移植、借用…  相似文献   

16.
《兵团建设》2005,(1):39-39
1日,美宣布向伊拉克增派1.2万名士兵。13日,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遭自杀式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19人受伤。19日,伊拉克卡尔巴拉和纳杰夫遭炸弹袭击,造成1140余人死伤;伊最高选举委员会也遭受打击,3名职员被枪杀。21日中午,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1的一个美军基地遭炮袭,造成至少22人死亡50多人受伤。22日,美伊部队清剿巴格达以南的“死亡三角”地带,抓获44名反美武装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为向以色列和驻守在沙特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出攻击即将来临的通知,对于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中程弹道导弹(IRBM)的攻击,美国空军用来监视波斯湾的导弹预警航天器可以提供大约90秒钟的预警时间。 虽然在遭受最初的空袭之后,伊拉克的固定“飞毛腿”导弹发射场已受到沉重打击,但是,美国和以色列军方仍保持着高度警惕,以防可能遭受用移动发射架发射的“飞毛腿”导弹的攻击。  相似文献   

18.
半月回放     
?难以投入实战。由于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直到战争结束日本陆军刀纽约时报》报道说,7月份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爆炸或被发现的炸弹数量最多的一个月。报道援引驻伊美军提供的数字说,今年1月,被伊拉克反美武装引爆或被发现的炸弹有1454枚,而7月份增至2656枚。这表明尽管“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头目扎卡维虽被除掉,但反美武装势力却日益增强。伊安全局势日益恶化,有发生内战的危险。80%8月17日,英国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英国民众要求布莱尔政府脱离美国总统布什推行的反恐战略,采取独立的反恐策略或与欧洲进行更加密切的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没有立即撤离伊拉克,而是以伊拉克重建和维持国内秩序为幌子,一心想以武力占领伊拉克,然而,自从布什总统2003年5月1日宣布对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以来,美军的伤亡不断。虽然目前已抓住了萨达姆,但是伊反美武装也时刻没有停止过袭击美军行动,结果是,美军损失惨重。一、伊拉克人民反占领的浪潮此起彼伏,迫使一些驻伊联军打退堂鼓,一心撤出伊拉克近日,保加利亚、挪威、泰国等国相继表示,要将驻伊拉克的军队撤出。美国以反恐为名拼凑起来的驻伊联军已现裂痕。事至今日,实乃必然。首先,伊拉克人民反占领的浪潮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政府、国会和陆军领导层20世纪90年代共同决策的结果.美国陆军实际上跳过了一代装备现代化发展进程.致使其进入伊拉克作战时不仅经费不足.而且使用的是已有几十年技术年龄的装备。为了防御反美武装分子各种轻武器、火箭推进榴弹.简易爆炸装置和自杀炸弹的袭击,驻伊美军不得不到伊拉克的废渣填埋场搜集锈迹斑斑的废金属块和废弃防弹玻璃.制成“土装甲”安装在“悍马”车上以提高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