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伍老兵     
国庆前夕,正在边防哨所采访的我,意外地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儿啊,最近厂里给咱发了2300元奖金,政府为咱办妥了医疗保险,我还重新盖了一栋房屋,等着你回来住呢……”细细聆听着父亲“三喜”临门的讯息,我似乎又看见了他那兴奋的表情。  相似文献   

2.
流行的书籍     
我这个“行武”出身的人,由于穿惯了“国防绿”,因此在穿衣戴帽方面,始终是戎装一身,从不敢对街上的“流行色”多瞅一眼,生怕“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即使妻子出于让为夫“潇洒走一回”的想法,偷偷给我买一套比较显眼的西装,但我还是很少穿它.所以如此,倒不是觉得那东西不好,主要是感到它们不适合我.社会爱刮风,生活会有流行色.如服装,今年流行红裙子,明年流行黄衫子;如歌曲,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如鲜花,荷兰流行过郁金香,中国流行过君子兰等等.对于服装的流行,我不能说三道四,免得有人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对于歌曲,我也不愿评头品足,因为生怕人家揭我“五音不全”的底儿;至于郁全香、君子兰之类那已是历史了,其是非曲直自有世人评说.最近读报,发现有《街上流行什么书》的专栏,倒勾起我这个比较喜欢读  相似文献   

3.
一个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他看到远处有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但不是比赛谁先到,而是看谁在雪地上跑出来的线最直。”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是比速度,父亲一定赢,但是比谁的线跑得最直,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他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我们亲爱的兰兰同志(这是父亲对母亲的昵称)从即日起光荣退休了!为这事,我们可要好好庆祝一番!二妞(父亲对我的专称),来,咱们敬你妈一杯!”父亲高兴得手里一边举着酒杯,一边推着满头雾水的我。其实,此时,这张桌子上的三个人的心情并不都像父亲那样眉毛、眼睛、嘴巴乐得都咧成了平行线。我想,母亲退休的消息在我们家里,也就是他——这个惟一的男人感到高兴了。早在两年前,父亲就曾劝说母亲办病退。母亲本是海军总医院的护士长。这份在别人眼里并不打眼的工作却让母亲为它付出了大半生的智慧与辛劳。一张张奖状,还有她腰上做了手术的刀疤便是对她敬业而又勤劳的最好  相似文献   

5.
走笔三线     
随四川作家访问团来到大三线企业(即船舶453厂),同行的两位书法家给厂里题辞,有位把“三线”写成了“三献”,有人认作笔误,我在旁解释说:“不,他是有意这么写的”。往后的旅程中,我没有征询这位朋友是有意还是无意,因为我想即便是笔误,也误得有理误得有情,可谓歪打正着,最恰当不过了。一路东来,一站接一站,不是大山窝,便是城区的边缘。这些山洼里,经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但在当年却是备战的理想之地。奉调来此的,可以说全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有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付出了辛苦劳动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包括党的工作者在内的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6.
幽默点滴     
开一张证明给我一个男子献血后问道:“请问我的血是温热的吗?”护士点头称是。那男子说:“开一张证明给我好吗?”护士疑惑地望着他,说:“为什么?”“我老婆常骂我是冷血动物,我要向她证明,我不是!”(刘井录田墨林)  相似文献   

7.
<正>散步中,己是75岁高龄的母亲总喜欢问我厂里的事情。每每谈起厂里,母亲的语气中就有着一份虔诚与尊重。母亲是泸州化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原一车间硫酸部工作。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是那一朵朵大红花串起了母亲的青年、壮年和中年的岁月。可是,母亲年年戴大红花,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也是非凡的。小时候,父亲总出差,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上"三班倒"的母亲肩上。她  相似文献   

8.
方亮辉 《国防》2001,(3):59-59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意味着无私奉献,那就是军人。有这么一个“父子兵”之家:父亲是一位60年代的“老战士”,两个儿子成年后也相继应征入伍,就  相似文献   

9.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明亮的台灯照在我书写的纸面上,手中的钢笔,勾起了我对往日那一盏又一盏灯的许多思念,几多感慨。 六岁那年,正值“大跃进”结束不久,我走进了家乡的木林堂小学读初小。下午放学回家,牵着牛儿上山坡,太阳落山时,骑上牛儿把家归。那时,晚上做家庭作业就全靠那盏小小的煤油灯了。说起那盏煤油灯,我记得是父亲在用完墨水之后的一个小玻璃瓶上钻一个小洞,用铁皮卷一个小圆筒,穿上线做成。这盏十分简陋的煤油灯,火光虽然显得渺小,它却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点燃了我少年心灵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南下打工的青年民兵,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现有一事请教。 由于年关将近,我们准备结算工资回家过年,可当我们向厂里提出结算工资的要求时,厂方却违背自己先前“年底结清所有工资”的承诺,以资金困难为由拒不结算已拖欠了3个月之久的工资,同时厂里还决定,如哪个工人坚持要现在结算,厂里就只能以库存的电子产品折价充抵。被逼无奈,有些工友只得带着折抵工资的产品回家。但我们来自偏远农村,有的工友家甚至连电都不通,电子产品带回去根本用不上也难以处理;而且,一家大小过年的各种开销和孩子上学的费用也都指望我们的工资,因而我们没有接受以产品折抵工资的方案。僵持之下,有的工友提出如厂里再不支付工资就占领车间使其不能继续生产;有的则提出干脆把厂里老板的孩子扣起来,让老板拿工资来取人……可我觉得这些办法都不太妥,但又不知该怎么办。我们该怎样来讨回我们的血汗工资呢? 读者 张明  相似文献   

11.
每当您抚今追昔,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或是老友重逢,感叹时代巨变时,作为经历过“三线”建设和“三线”调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人们,都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叹。我们回忆过去、总结过去,是为了走好今天、建设好明天。 为了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调整改造、发挥作用”方针,国防科工委三线调整协调中心和《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将在下半年举办“二次创业 再铸辉煌——‘三线’调迁20周年纪念征文活动”,请将您在“三线”调整时期的感人经历和感受抒发出…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4日是我父亲刘志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离开人世已经67年多了,去世时还不满33周岁。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家人离多聚少,只是在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抄了我们的家,4岁的我与母亲到了陕甘根据地,才与父亲相处了两年多时间。当时,父亲也是经常率领红军出外打仗,有时我与母亲也随军转移,颠簸在马背上。生活的艰苦不在话下,我半岁的小弟弟因医生投错药而夭折,让人心痛。还没过一个月,我父亲参加指挥的劳山战役刚刚结束,他就被“左”倾分子“肃反”关押起来,还挖了土坑,准备活埋。母亲也被打入劳改队,这使我们更难以承受。幸而中共中央制止了…  相似文献   

13.
造句     
“梨树就是梨树。”这是儿子用“就是”造的句子。老师用红笔大大地打了一个“×”。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相似文献   

14.
“说稀奇,舆稀奇,班长有个怪肚皮。这个肚皮真滑稽,愿疼愿好有秘密。”——这是近来流传在我们班上的一段顺口溜,说起这顺口溜的来历,还有两个小小的故事哩!我们班长叫童国良,那天晚上,班长肚子疼得厉害,他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天一亮,我们就把班长的情况反映给了排长,排长可为难了,今天是迎春文艺汇演的日子,班长担任了合唱《黄河大合唱》中的领唱,这个节目排了两个星期,好不容易才被选到大队里演出,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班长闹肚子疼,这可怎么办呀!  相似文献   

15.
我取百家之长君得一路平安──“长安”的内涵之我见王锁川自从有了“长安”车以来,“长安”二字的内涵变得分外饱满充实和有价值。”长安”的发展面临新的艰辛与曲折,因此“长安”的份量也就变得格外沉重──她关系到一个汽车名牌的荣辱兴衰。时代蕴生了“长安”,我们...  相似文献   

16.
堂姐: 得知我坚决要求到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守防时,您来信说我傻。其实,您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因为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记得我不满周岁时就失去了母亲,5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我成了孤儿,幼小的心  相似文献   

17.
高考落榜后,一心向往大海的我,放弃了复读的机会,决定投笔从戎,也了却父亲一生的心愿。据云说她很早就对我产生了好感,只可惜我“情窦未开”,对此全然不知。我当兵要走的时候,她送我去火车站。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到南方后要注意身体和安全,临别前又把一封信偷偷地塞进我的口  相似文献   

18.
去年9月,南昌的故地重游令我唏嘘不已,能够与“猎鹰”再续前缘更是份意外的惊喜。闲暇时间,我向“猎鹰”总设计师张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尽管是第一次相见,他对我这个老乡飞行员总是另眼相看。我说我想了解强-5的研制历史,看着他不以为然的表情,我说:“这与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有关。”  相似文献   

19.
去年冬天,我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叫《邓老太爷的文化观》。说的是乡下文盲的父亲非同小可的文化感受。稿子才脱手,妻子就坚决反对发表,说:“你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老子是农民。” 我觉得无所谓,毛主席的父亲还是农民呢!我照例把稿子寄出,不想文章见报后,父亲首肯,乡亲称道,同行们也小有赞许。近来小妹来信说:“你们部队正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讨论。你若把老爸的价值观写写,说不定更有意思。” 小妹,这“将令”我就领了。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写这篇文章吧!  相似文献   

20.
父亲(散文)     
父亲(散文)赵峰父亲已离我而去。军旅生涯十几年,仍没有走出当初父亲站在小站送我去当兵的视线。每当想起父亲,就想到十年前父亲电召我参军的情景……一纸“速归”的电报,让我踏上了匆匆的归途。坐在火车上,我心里象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父亲的电报简直就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