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2.
在元朝统治的90年内,起义烽火连年不断,最后汇合成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红巾军起义。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参加起义后,在浙东一些大地主的帮助下,势力不断扩大,于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同年9月,明朝北伐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疆域东起朝鲜,西至新疆,南达安南,北尽外蒙,纵横逾万里。开国伊始,朱元璋恢复汉唐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发展生产。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将都城迁到北京,亲率大军"扫  相似文献   

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保卫起义成果的阳夏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劣抗优的成功战例。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索。1911年9月,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形势的影响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协商,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在武昌举行起义,并建立了起义指挥机关,确定了指挥人选。当时武昌城内盛传革命党人要在中秋节“杀鞑子”,清朝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陈独秀是反对北伐的。近来,胡庆云撰文提出,陈独秀并非从根本上反对北伐,而是先积极后消极,在战略重点上犯了错误。说他先积极是因为他在北伐开始前曾多次表示希望早日北伐的愿望。如1926年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时,陈曾致电北京,要求解决北伐问题;后来又致电或写信给汪精卫、蒋介石,敦促他们“必须开始北伐”,提出“要乘吴佩孚势力尚未稳固时,加以打击,否则他将南伐,广东便没有积聚实力之可能。”但就在北伐即将开始时,陈独秀却突然发表《论国民  相似文献   

5.
六十五年前,正当北伐狂飙从珠江流域转而席卷长江流域之际,国民党内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他们撕毁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旗帜,把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推进了内战的火海里。面对国民党血腥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缔造了人民军队。伴随着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创举,党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始实行曲折而重大的转折,即以城市为工作重心转为以乡村为工作重心,艰难而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转折,是这一时期发生的影响着中国革命命运的两件大事。本文试图就其发生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以及中国革命的主观因素等作一分析,以冀加深对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并殷切地期待着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太宗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北宋又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北伐战役,企图一举夺取燕云十六州。战争的结果却是以宋军更大的惨败告终,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来不振”。这段悲惨的历史不知令当时及后世多少人扼腕叹息!学术界有关探讨这次战役来军失败原因的文章,较多地论述了宋军战略的失误;其次是宋君臣们对辽方情况判断的错误,因而贸然发动了这场毫无把握的战争;此外,还指出了“将从中御”、将无亲兵、将系庸才等方面导致失败的因素。已有的研究,还几乎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到太宗一人身上。这些观点,对研究历史上这场战役,已具…  相似文献   

7.
北伐福建战场军事战略及其速胜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伐福建战场是由国民党的“党军”单独执行作战任务的战场 ,在北伐三个主要方向中 ,这一路打得顺利 ,付出的代价最小。究其原因 ,固然与东路军 (何应钦和苏联顾问 )的成功军事战略有关 ,也与战争双方态势的强弱对比的不断变化和福建特殊的省情相关。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博士,在本文中“推倒旧论,另起笔端”,以新的视角纵论诸葛亮首次北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作者“思接千载,近鉴毫端”的求学治史方法。  相似文献   

9.
太平军北伐兵力问题,以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林凤祥、李开芳率21个军北伐,此外也有4军、5军、6军、9军、36军诸说。张守常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数考》一文认为9军说是正确的,番号是前一、前二、前三、前五、后一、后三、中五、左二、右一。其中前一、前二两军兵力雄厚,系精锐力量。此外,林、李之后尚有另一路北伐军,由朱锡琨、黄益芸率领,兵力为4个军或6个军。两路合  相似文献   

10.
“北伐先锋”钟祖培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国民革命军“北伐先锋”,人们立刻会想到叶挺独立团,而往往会忽略另一支“北伐先锋”: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即李宗仁部钟祖培旅。北伐战争是从“援唐”开始的。1926年初,两广革命根据地获得统一,革命形势好转。受其影响的湖南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讨吴驱赵”运动。依附吴佩孚的湖南省长赵恒惕被倾向革命的湘军第4师师长唐生智取而代之”,唐部遂于3月25日进驻长沙。吴佩孚以  相似文献   

11.
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北方国民军抗击、威慑和牵制着35万奉军及直系主力一部,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北方国民军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作用,同中国共产党做冯玉祥的工作,使其逐渐倾向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李大钊对推动冯玉祥策应北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46年4月8日,驰骋沙场,叱咤风云,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北伐名将叶挺将军因飞机失控不幸罹难。一代英灵长眠在山西黑茶山上。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惠阳县淡水周田村。他父亲叶锡三是个贫苦的农民,年轻时曾飘洋  相似文献   

13.
据史料中记载:我国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到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科,全国总共出了三百四十一名状元(包括武状元)。其中:宋朝一百零六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八十九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相似文献   

14.
<正>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一次伟大军事行动,是对国民党右派在北伐中,血腥镇压工农大众和共产党的强有力的反击。他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结束了。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人以一种崭新面貌在世人面前出现。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自己的政权、革命根据地暨苏维埃共和国。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从南昌开始,至1927年10月10日在陆丰结束,行程1430公里,总共70天。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征讨蒋抑或继续北伐成为武汉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苏联顾问鲍罗廷主张北伐,共产国际代表罗易主张东征,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辩。国共双方在鲍、罗争论中摇摆不定。虽然联席会议最终通过了北伐之决议并付诸实施,然而局势变化使得事态旋即发生逆转。冯玉祥的倒戈、南京政府的军事威胁等促使武汉政府不得不放弃北伐,转而实施东征讨蒋。因无可靠军事力量支持和政府内部分化等因素,东征很快中断,陷入尴尬境地。之后,武汉政府无奈地与南京政府合流,失去了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笔者的案头 ,摆着一部凝重厚实的人物传记———《未授衔的元帅———叶挺》。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是未授史学职称的通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施士明先生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类力作。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早年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 ,在讨伐陈炯明 ,保卫孙中山的斗争中初露头角。大革命期间 ,他以北伐名将威震敌胆 ,所部也以“铁军”之称名扬遐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他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领导者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他是国共两党公认的新四军军长 ,指挥所部挺进华中敌后 ,因成功地…  相似文献   

17.
王省原名王育林,又名王超、王日省、王日三.湖北郧县人,1925年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北伐策应工作.从武昌农讲所毕业后,成为襄樊地区工农运动的骨干,是1927年鄂北秋收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的宁都起义中央特派员、起义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城楼一声枪响似春雷炸醒沉寂的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两万北伐军将士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自此诞生。光阴飞逝,时光如梭,转眼迎来了人民军队的80华诞。  相似文献   

19.
元王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掌握全国政权的朝代。它的开国大汗是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元太祖, 1162-1227,图 1)。元朝的国号虽建于蒙古至元八年(1271年),但史家都把金泰和六年(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由铁木真建蒙古国,加号成吉思汗,作为元朝的开始,把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作为元朝的终结,把元顺帝北逃后的元政权称作北元。铁木真虽以弓马骑射之长而崛起漠北,但他自兴兵称雄起,便十分重视军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委任…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的直接交锋,在海上连打败仗。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给清朝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之余,清朝官员又有了几分羡慕,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这些利器,以维持大清王朝的统冶。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东南地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太平军对清朝水陆两军的作战连连获胜。因此,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僚企图借用洋枪潭炮镇压农民起义。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他们在用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对进一步购买洋船建立舰队的愿望也就日趋强烈,终于着手准备组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铁甲舰队。当时的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