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谢挫折     
那一年,仲秋节刚过,父亲得了急性脑溢血住进县医院,尽管治病花去家里的全部积蓄,可终究未能留住父亲的生命。看着母亲一夜间变白的双鬓,我的心碎了,下决心为母亲遮挡风雨,那一年,我刚过15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2.
八一这一天,是父亲的生日。父亲原本没有过生日,因为爷爷奶奶走得早,父亲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当兵后,父亲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八一这一天,他还把母亲的生日也改在了这一天。父亲当兵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40年代初吧。那时他也就是十八九岁,却已经结婚生子,家境还算不得差。有那么一天,他丢下家人,跟部队走了。这一走,就走了几十年,走出了几千公里。他参加过淮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我父亲于189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出生,家中赤贫如洗,爷爷年轻时就被饿死,奶奶改嫁他乡。父亲刚刚9岁就给地主放牛放羊,数九隆冬连双鞋都穿不上,小脚冻得像馒头,漫山遍野留下连脓带血的脚印。稍大些了他跟随我伯父到千金寨(抚顺)给人挖煤,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次事故伯父遇难,  相似文献   

4.
绿色的梦     
1983年冬天,在吉林农安县火车站、烧锅镇汽车站,人们常常看到一个头发浓密而蓬乱的青年,手中拿着一叠油印的小报,向农友传递致富信息。他叫臧文武,长春陆军预备役师炮三连28岁的副连长。  相似文献   

5.
岁月不知埋藏了多少记忆,但一些闪光的事物常常会被人们铭记于心。年过60岁的父亲已经离开好多天了.可每当想起他头戴旧草帽.顶着炎炎烈日.从遥远的农村给我们送鸡蛋的画面,总是让我记忆犹新.为之动情。  相似文献   

6.
又是一个月了,我回到了家里,父亲赶马车拉蜂窝煤还未回来。 父亲的一生是很苦的,当他十岁的时候,艰难的岁月夺去了双亲的生命,父亲成了孤儿,一个人流浪到他乡,幸得一位慈善的老人收养,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硬凭自己的肩膀建起了一个家。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供我们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干起了在城里赶马车的活。刚开始,人地生疏,找不到货拉,父亲很着急,挣到的钱几乎只能够当天的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找到了专拉蜂窝煤卖的活,钱挣锝多了些,但父亲更辛苦了,每天当我还在睡梦中,便听见车轮伴着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远方;夜晚当我已进入梦乡时,恍惚中听见拉车马咀嚼干草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几乎看不上父亲一面,父亲是匹拉车马,烈日和暴雨炼就他坚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江涛,1938年参加八路军,于1967年英年早逝,年仅48岁.那年我只有15岁,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令我终身难忘.后来,我有幸像父亲一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并光荣地在军中服役40年.退休后,我仔细整理父亲留下的自传、日记等史料,多方拜访父亲各个时期的老战友,聆听亲友们的回忆,了解到父亲在我军情报战线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8.
遗言     
父亲走了,走得匆匆忙忙。 我接到同学的电话从部队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属于另一个世界了。没能与父亲说上一句话,我心里既悲痛又气愤,第一次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姐姐大发雷霆:“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通知我回来?”从未见我对她如此无理过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叫她桫椤姑娘,她生活在桫椤的故乡,和桫椤一样美丽。那年我的父亲到她的家乡任边防连连长。寨子里的姑娘背着木桶打水路过连队的矮墙时,父亲就远远地站在哨楼上看。当看见花花的裙子在风中摇摆,父亲心中就激起了阵阵涟漪。父亲有点内向,不敢打招呼,又隔得那么远,要破着嗓门喊,父亲没这胆量。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父亲过的还是墙内秋千墙外道的单恋日子。当地好心的阿妈揣摩到了父亲的心事,经一番撮合后,姑娘勇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记忆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进疆的兵团首批拓荒者?回忆戍边初期的艰难困苦,自然是父亲嘴边经常挂着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四川预备役师一团政治委员李放鸣是个奇人,更是个痴人。 1957年,李放鸣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小山村。父亲李良骥在旧社会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老师.写得一手好字,颇受人尊敬。李放鸣呀呀学语之时,就对父亲的写写画画十分感兴趣。5岁那年完成了涂鸦之作。在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正式向不满8岁的他传授书法技艺。临摹字帖,成了幼年的李放鸣的日课。  相似文献   

12.
弟弟来信说 ,曾与父亲终日相伴的那根老烟管如今已挂在了新屋的东墙上。惊喜之余 ,父亲那根黑亮溜光、下面挂着一个小布袋的长烟管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年冬天 ,母亲突然病故 ,当时姐姐最大——— 10岁 ,最小的妹妹还不满 2周岁。3 4岁的父亲从此把本属于娘的那份责任也担了起来 ,成了我们兄弟姊妹 5人生活中惟一的依靠。从此 ,不抽烟的父亲手上便多了一管长长的老烟管。在那段日子里 ,最难过的还不是缺盐少油、夏衣冬穿的时候 ,而是那倍受煎熬而又万般无奈的日子。记得有一年的麦收季节 ,小妹连续几天高烧不退。父亲每天既要照料我们 ,…  相似文献   

13.
“加伦”是瓦·康·布柳赫尔元帅在中国的化名,为苏联最早授衔的5位元帅之一。布柳赫尔是苏联国内战争英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师长、集团军司令及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4~1927年曾奉派前来我国,化名“加伦”,担任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总军事顾问、黄埔军校顾问组长,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他的儿子、本文作者瓦·瓦·布柳赫尔曾多次对他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访问过许多和他父亲并肩战斗的战友,撰文回忆父亲在中国的片断。驻华苏联军事顾问团1924年秋,父亲所领导的那个驻华苏联军事顾问团中有好…  相似文献   

14.
杜纲 《兵团建设》2012,(5):44-45
队列训练、8公里越野、边防线巡逻……让23岁的大学生李健多少有些"招架不住"。但小伙子觉得值,因为他过了一回"兵瘾"。"只有经历过驻边合训的人,才能感受到身体的筋疲力尽和内心的异样激动。"2月20日,李健有些腼腆地说。李健家在农九师一六三团,爷爷和父亲都是屯垦戍边的军垦战士。目前,他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书。李健家"世代为兵",回家过寒假时,他看到团里正在开展全员军事训练活动,按捺不住,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15.
据李湘文的《毛泽东家世》记载,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就是一个非常精于盘算的人。毛泽东的曾祖父当家时,借僓购买田产,债务愈背愈重,屡还不清。到祖父当家时,只得将一部分田产典当给别人,一家人仍过着清苦的生活。毛贻昌13岁的时候,由  相似文献   

16.
今年10月4日是我父亲刘志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离开人世已经67年多了,去世时还不满33周岁。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家人离多聚少,只是在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抄了我们的家,4岁的我与母亲到了陕甘根据地,才与父亲相处了两年多时间。当时,父亲也是经常率领红军出外打仗,有时我与母亲也随军转移,颠簸在马背上。生活的艰苦不在话下,我半岁的小弟弟因医生投错药而夭折,让人心痛。还没过一个月,我父亲参加指挥的劳山战役刚刚结束,他就被“左”倾分子“肃反”关押起来,还挖了土坑,准备活埋。母亲也被打入劳改队,这使我们更难以承受。幸而中共中央制止了…  相似文献   

17.
家有老母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对母亲有了更多的依恋。工作再忙,每周也要给她打一次电话;出差路过或大多的假日,我都会赶回家陪她过上一两天。尽管在我的眼里母亲这一二十年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太老的痕迹,快人快语,小跑着走路,但她毕竟已是83岁的高龄了。我常在心间发问:属于母亲的时间究竟还能有多少?我还能再尽多少孝呢?若真有一天母亲也像父亲一样突然不在了,我对家乡还会这般牵挂吗?我的世界还会这样精彩吗?不敢想像。  相似文献   

18.
厂报精品廊     
替父应聘刚50岁出头,身怀绝技的父亲退休了。他是在减员增效中被“一刀切下来的”。退休了,就该轻松轻松。可听惯了机器轰鸣,习惯了8小时劳作的父亲并不适应这份轻松。他在轻松的生活面前无从适应。他先试着帮母亲买菜做饭干家务,不精通此道的父亲虽然干得认真卖力...  相似文献   

19.
练笔文艺     
远在乡下的父亲今年60岁寿辰。父亲给我的恩泽如山如海,我该送份什么样的礼物呢?那些年,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住在乡下,父亲在城里的工厂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每月3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乡里的干部称我家叫“半边户”,只有父亲每次回家才“圆”了。我们嬉笑着,追逐着,听他滔滔不绝地讲叙外  相似文献   

20.
简单的幸福     
张铁国 《国防》2004,(7):54-54
当兵在外,难得回家一趟。前不久回家休假,终于又见到了阔别三年的父母。我家在湘南农村。得知我要回家,父亲几天前特地从县城买回一张席梦思床。他笑着感叹:哎呀,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没睡过席梦思呢。不过给我儿子睡,也一样!言语中透着自豪、满足和幸福。父亲的感叹让我一阵心酸。这些年,为了把我们兄弟抚养成人,供我们上学,父亲不知受了多少苦累。为了让父亲体验一下睡席梦思床的感觉,晚上,我特地要求与父亲一起睡。母亲却不依,说我坐车劳累,父亲鼾声太大会吵醒我。或许是太久没与儿子亲近了,父亲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母亲嗔怪着父亲,却也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