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晒照片     
小时候,我听着小曾的《我的老班长》长大,长大了跟随着小曾的《军中绿花》走进军营。前不久,小曾到驻昆明部队慰问演出,为了满足我们"追星"的愿望,小曾走到台下与我们一起互动,互动中我与小曾留下了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小曾当年对军营音乐发出了“不够体贴”的呐喊,那么今天,军营民谣面临他10年前的尴尬,对21世纪的当兵人而言,军营民谣也不够体贴。  相似文献   

3.
2006年,军营民谣步入第十个年头。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歌,哪怕你在封闭的军营里。抗战时期是《松花江上》、70年代是《十五的月亮》、80年代是《血染的风采》、90年代是《我的老班长》。1996年,小曾一首《我的老班长》拉开军营民谣帷幕。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方式诞生,它改变了清一色只有集体而忽视个体的音乐表达方式,让音乐由集体指向个体,一种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更细腻更人性化的娱乐样式让刚性的军营更柔软。小曾之于军营民谣,犹如邓丽君之于内地流行音乐,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老狼之于校园民谣。由于他的坚忍和努力,他由早期军营民谣灵魂人物之一一跃成为军营民谣的领军人物。10年来,军营民谣是一茬一茬兵们的情感寄托。军营民谣为他们提供一个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情感宣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他们按照自己对军营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呢喃、低吟或哼唱着自己与军旅时空的每一个对应关系。这些歌声,注定成为他们嘹亮军歌时代罅隙里萦绕不去的声部。军旅经历和军营民谣一起深深地烙在90年代当兵人的记忆深处。多年后,当他们回忆起军营,新兵连和一首首让他们感动的军营民谣歌曲是绕不过的记忆符号。那是他们自己的歌和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10年前,军营民谣还是一张有青春痘的脸,10年后,青春痘的痕迹已经岁月抚平。军营民谣10年之际,《解放军生活》给它画像作传,以此向那些军营别致表达方式表达我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4.
艺术源于生活。军营民谣源于解放军生活。新兵连、想家、站岗、演习、打靶、外训、甚至部队驻地的姑娘,一个战士的解放军生活的要素,军营民谣里全有了。反之亦然,军营民谣是一个战士的解放军生活的真实写照。难怪战士们把小曾当成“自己人”而不是明星。他唱出了他们心底的歌,他的歌里有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对军营真实的情感体验。当一个战士穿上军装踏进军营,像本文虚拟的“他”一样,当他学唱第一首军营民谣歌曲的时候,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但他的解放军生活已经在歌声里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连线小曾     
本期《名人连线》的嘉宾是大家的老朋友、"军营民谣"的领军人物小曾。小曾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创作室的作曲家、歌唱家,多年来以《我的老班长》《军中绿花》等作品红遍军内外,一至今热度不减。95942部队方超(下士):小曾您好!是什么原因促使您2009年再次穿上军装,成为战旗文工团的一名创作歌手,在军营当歌手和在地方当歌手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96167部队,精研太极剑术多年,被官兵尊称为军营"剑客"的第二炮兵某旅中尉政治指导员方刚,不论是训练间隙,还是节日晚会,都会应邀为部队官兵表演一套娴熟优美的太极剑术。瞧,在碧草绿地上,他手握太极剑,时而凌空飞跃,时而游刃一击,剑法清楚,  相似文献   

7.
心情表述     
去年我们做笑脸,版面上一片阳光明媚。但是,我们总觉得,军营生活是厚重的,厚重的军营生活,要求我们具备厚重的人格。一个只知道快乐的人,可能他的负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今年推出了表情。  相似文献   

8.
江国镇担任景德镇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只有两年多时间,但每当军分区官兵和全市武装干部谈到他关心武装工作的桩桩事情时,都感慨地说,他真是我们名副其实的第一书记啊! 要管好武装,就要热爱武装 江国镇曾是部队中的一员。多年的军营生活,不仅培养了他对军队的  相似文献   

9.
"华老"原名叫华学会,江苏淮安人,当兵十二载,某维修站一名伙头兵,认识他的人都敬称"华老"。"华老"的美称并非他的兵龄长而得名,原因有二:一来他是我们站成立时的第一批新兵,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十一载的军营生活让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新兵,如今成了当之无愧的"元老";二来他为人诚恳,老实厚道,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地耕作,在灶台上悄无声息奉献了多年。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军内一媒体以《“技术标兵”为何没能入党》为题,报道了一名技术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从不违纪犯规,而本人又强烈要求入党的战士在退伍前因大多数党员同志认为他不合群,没有通过民主测评,最终未能入党引发的他对和谐人际关系思考的经历。读了这篇报道之后,结合学习胡总书记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引发了笔者对创建和谐军营的思索:在全社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如何创建和谐军营呢?要建立新型的军营内部关系。这些年来部队内部上下级关系、官兵关系、兵与兵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一些单位和少数同志身上也还存在着与和谐军营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个从戎20多年的军人了,在军营他先后六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沈阳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政工干部,三次被总政治部评为优秀政法干部。他在机关工作过,也曾在“红军团”担任过政委。此时他已经在正团职工作岗位上干了四年。荣誉和曲折的经历让他深知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那个桃花盛开的季节,贾中仁告别了生活七个春秋的军营,回到了故乡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不久,他凭借自己过硬的素质,被乡亲们推举为民兵营长。上任后,他把工作标准定在“三落实”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把瘫痪多年的民兵队伍组织起来了。他带领民兵积  相似文献   

13.
从刚入军营的不适应,到退伍时的恋恋不舍,每一个变化的细节都会成为刚毅脸庞上的每一分沧桑。不管是带着微笑离开,还是带着眷恋留下,我们都会记得曾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欢歌的有着我们青春印记的训练场。我们衷心地希望,军营这片土壤,耕植出的是另一段生命的彩虹。初夏,北京卫戍区臬防化团的心理训练场上,几个项目一字排开,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嗖、嗖、嗖"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训练课目已然表演完毕。我这个做《心理导航》的编辑开了眼,真心觉得这些训练课目值得推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训练场。  相似文献   

14.
歌曲是一面旗帜.一支军队唱什么样的歌曲。直接反映了这支军队的精神面貌。当今社会歌星璀璨。金曲劲歌霹雳摇滚充斥各个角落。从社会文化现象上看。这无可非议。但对我们的军营文化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冲击。因此。保持住我们固有的军营传统、军营特色.弘扬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使军营文化生活与前进的时代合拍.体现出多样化与高格调.才能满足今天战士的多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面对走进军营的新战上,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训练和管理工作?积多年经验,我们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生活》2015,(2):22-24
农历新年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真正意义上"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实现"神同步"的日子,是一个可以模糊地域界限、代沟阻隔的时段。没有人会忽略它深植在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中4000多年的存在感——即使我们此刻身在军营。  相似文献   

17.
军旅经历和军营民谣一起深深地烙在90年代当兵人的记忆深处。多年后,当他们回忆起军营,新兵连和一首让他们感动的军营民谣歌曲是绕不过的记忆符号。那是他们自己的歌和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一个甲子之前的1949年,那也是一个"己丑年",我们有了崭新的共和国。60年风雨兼程,60年自强不息,60年奋力拼搏,一个叫中华的民族在世界叫响!我们同是祖国的儿女,我们生长在共和国的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60年来,从军营退伍的战士有几千万之众。他们经过军营的淬火、冶炼,在共和国的岗位上成长着。"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纪念共和国60华诞,我们特开设"共和国退伍兵"栏目,让那些回到地方的战士重回军营,他们鲜活的业绩,是我们的自豪,他们的冷暖,是我们的牵挂,他们的搏击,是我们的榜样,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战友!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初,在黑龙江预备役步兵师开训动员大会上,当宣读“优秀预备役干部表彰通令”时,北安市委副书记、某预备役团副政委兼炮兵营教导员才德举榜上有名,他已连续多年得此殊荣:作为市委副书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之一,曾经向往军营的他,想不到不惑之年竞圆了自己的“从军梦”,这着实令他兴奋不已。自2000年上任以来,他经常告诫自己:既然穿上了这身绿军装,就要不辱使命,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20.
他,离开部队虽然已有30多年了,但对军营的感情却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化。如今,他将这永不褪色的“绿色情怀”化作拥军之举,谱写着壮丽的拥军颂歌,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