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国内大数据发展趋势,着眼大数据技术在国内外军地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了未来我军后装一体化保障信息化建设方向,分阶段对我军未来大数据发展进行了大胆构想,深入分析构建后装一体化保障大数据平台三大优势,并提出了大数据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2.
龙义和 《国防》2009,(12):32-33
国务院和总部关于后备力量建设改革的构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改革的坚定决心,标志着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军事变革大潮和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已进入转型期。这个转型是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赋予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数据资源建设已成为支撑我军信息化装备保障体系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了通用装备保障数据资源建设的整体思路,对通用装备保障数据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数据体系、数据中心和数据管理等建设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分析了通用装备保障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数据资源需求、数据资源分类和数据共享服务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军事革命的不断发展,地理空间情报成为信息化作战中提高指挥控制和作战支援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地理空间情报支援发展的大背景下,韩国作为我国的邻国,近年来其地理空间情报支援力量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容小觑。体制机制是各项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对韩军地理空间情报支援组织机构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结合我军现状,为我军未来地理空间情报支援组织机构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装备采购信息化与装备采购交易成本基本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装备采购信息化与交易成本的关系,分析了我军装备采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角度下控制我军装备采购交易成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中引入软件工程监理机制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军事装备信息化建设中实施软件工程监理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军事装备软件工程监理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军事装备软件工程监理机制的有效途径。监理机制的引入,将大大增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石敬恩 《国防》2006,(6):25-26
我军信息化建设是在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进行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要变革落后的体制、落后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机制以及落后的军事理论。面对如此浩繁的工程,我们必须从我国我军的实际出发,研究探索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成效明显,且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大胆借鉴,善于“借用”,走出一条“洋为中用”的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新路,以减少探索时间,提高建设效益。“洋为中用”一词最早出自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清朝末年,尽管朝廷昏庸无能、…  相似文献   

8.
汪庆广 《国防》2011,(10):51-52
海防信息化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海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既是适应我军转型发展的实际步骤,更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海防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需求牵引,着眼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和遂行多样化任务水平,运用路线图的方法和工程化的建设思路,统  相似文献   

9.
庞士勇 《国防》2008,(5):52-5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海防信息化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海防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海防力量应对多种安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应在怎样的思路下谋划以及应把握哪些关键环节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周炎明  兰旭  熊俊芬 《国防科技》2020,41(5):111-118
随着“大智移云物”的出现和发展,战争形态已经发展到智能化战争新阶段。为了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推进军队财务管理实现智能化,充分利用军事大数据这一新兴重要战略资源尤为必要。本文利用需求分析法和现象分类法,从经费需求测算、预算编制、军费支出和军费绩效评估四个方面分析了军队财务管理领域应用军事大数据的需求。针对当前存在的运用军事大数据观念淡薄、数据采集困难、数据挖掘处理能力较弱、数据安全威胁及军事大数据人才缺乏等五个问题,从大数据应用观念的树立、软硬件设备的更新、数据中心的建设、应用框架的构建、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和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在军队财务管理领域应用军事大数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磊  苏金波 《国防科技》2018,39(3):096-099,113
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导致民企参军的谈判过程中,一方可能利用另一方因专用性资产投资的锁定效应,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另一方套牢,攫取可占用专用性准租金。这种套牢风险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双向套牢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建设质量,而且还会严重挫伤民营企业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积极性。为有效防范双向套牢风险,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建立民营企业与军队采办部门的期望收益与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函数关系和博弈矩阵,分阶段讨论民营企业与军队采办部门所面临的套牢风险大小及各自的最佳行为选择。以降低民企参军面临的套牢风险,引导更多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领域,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强军目标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围绕强军目标展开。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贯彻强军目标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本单位自身做起,建设净化优美的军营“小环境”,塑造军营环境的“奋斗之关”“陶冶之美”“形象之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推动力、感染力和约束力。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次疫情使人们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成为今后公共安全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次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广泛性和群体性,与战时后勤保障环境具有相似性,为深入研究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经典的现实案例。本文借鉴抗击疫情经验教训分析军队后勤保障工作,结合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践经验,从后勤指挥、战场感知、物资配送和网络通信等多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后勤保障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加强新时代后勤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妮  傅中力 《国防科技》2017,38(1):077-081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和军工大省,湖南省推动军民融合已具备较好的"产学研"基础。为促进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紧贴制造强省战略,分析了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阐述了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领域,给出了推动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推动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应正确把握和领会其基本内涵,客观分析其发展现状,着力解决制约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从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管理系统、健全法规标准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装备论证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论述了装备论证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现状,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构建了装备论证大数据应用总体框架,阐述了平台基础层、数据层、存储管理层、服务支撑层和应用层的内涵和组成,介绍了大数据应用框架遵循的标准规范体系、运维管理和安全管控措施。本研究着重分析了支撑装备论证大数据平台的通用服务和专用服务,阐述了各类服务的主要组成和基本功能,设想了装备论证大数据平台提供的装备评估研究、装备运用研究、装备仿真实验和装备数据信息查询等服务应用,分析了平台建设涉及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装备大数据综合处理、多维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希冀该研究结果能够为装备论证大数据建设与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刘鹤松  汪洋  李首亮 《国防科技》2017,38(5):026-030
学术界对于大数据相关问题的研究,从2009年大数据之初就已经开始。目前军事领域对大数据的研究逐步深入,主要围绕大数据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及挑战、大数据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等展开,呈现出重点突出、角度多样、不断细化等特征,但在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将成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装备体系化作战模式在军事活动中的深入运用,其表现出的优势已被世界军事强国高度关注,装备体系贡献率作为衡量装备成体系化建设与作战运用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当前军事学术中研究的热点.系统梳理与归纳了国内外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研...  相似文献   

20.
The rise of private military and security companies (PMSCs) challenges our notion of military professionals. PMSCs bring new claims to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legitimacy outside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represent an increasing diffusion of - and competition over - military and security expertise. In light of this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military and private security organisations is as an important undertaking.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endeavour by analysing professional self-images in the Swedish Armed Forces and how these relate to PMSCs. The study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official documen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a small-scale survey among senior military officers. Focusing on military understandings of PMSCs and contractors, the analysis provides much-needed insight into relationa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outside the US context. Furthermore, it points to discrepancies in organisational and group levels in understandings of commercial security actors, and paves the way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