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正我的作品《霍爷》刊登在《兵团建设》2012年2月下半月刊。《霍爷》源于我创作的话剧剧本《我的军垦爹娘》。霍爷是父辈们的缩影,他们不同籍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因子,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叫"兵团"的特殊群体。为了创作,我读懂了父辈们饥餐渴饮碱水  相似文献   

2.
他曾经是兵团、新疆甚至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诗人;他曾经是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疆第一人;他也同绝大多数兵团人二样,来自内地某个省区,都经历过——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访问兵团写了《满江红》,其中写到:"保卫边疆,看军垦英雄气概。使戈壁化为绿洲,汪洋如海。"兵团在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的同时,也创造了如汪洋大海般广阔的文化绿洲。兵团的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文化团长→文化兵团早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就有"文化团长"的美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樟树市民兵朱墨,3年多来专注于歌词创作,他满腔热情创作的100余首歌词,先后在《解放军歌曲》、《词刊》等报刊发表.他被中国音乐歌词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樟树市第一个民兵词作家。  相似文献   

5.
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登上中国文坛,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有创新与发展之功。但在先锋派创作之始,其形式“刻意”模仿与内容本质“虚无”的弊端就已经显露。90年代之后,先锋派开始走向转型,开始注重现实与追问理想。但转型之后,先锋派作为一种群像创作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6.
离我们驻地百多里的某师有个俱乐部主任叫杨瑞山,上世纪60年代写了首队列歌曲叫《拼刺刀》,风靡全军。那首歌带劲儿,前两句歌词是"拼刺刀,看谁刺的好/当兵保祖国,要练好这一着。"连队走向训练场,边走边唱,震天动地,常使得渔村的百姓站在路边,一直看我们走过去。连长带渔村的民兵从北京参加大比武回来,那民兵得了一支半自动步枪,说是毛主席发的,自豪得连眼睛都翻上了天。原以为连长回来,掀  相似文献   

7.
<正> 巴人原名王任叔,他一生著述颇丰,小说创作占了极大的比重。而今天的读者只知他是位文艺理论家,而作为小说家却鲜为人知。在我国较早的现代短篇小说选集——1922年《小说年鉴》中就收有他的短篇小说3篇。《中国新文学大系》亦收有他的小说作品。二十年代末期,文坛称他为“民间小说家”。1938年以“巴人”为笔名创作杂文、撰写文艺理论著作以前,他已出版过短篇小说11本、中长篇小说4本。建国前收入集子的短篇有103篇,散见于报刊的有数十篇,还有尚未问世的遗稿若干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可观的。本文想就巴人的小说创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时至今日,我们兵团广大的读者和作者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兵团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大踏步地前进,整个文学创作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整个文学创作队伍和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远远地落后于整个并不使人感到十分欣慰的中国文坛;我们的创作与我们兵团几十年所取得的功绩应该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还相距甚远。这就逼迫我们的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一下这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兵团的文学创作为什么上不去?我们兵团文学吹作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而又总是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对兵团在经济上、人才上、资金上的政策倾斜及兵团在吸纳人才上实行的宽松政策,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兵团建设行列,在创造了兵团历史上第一次辉煌的同时,也使兵团成为全国的一个人才高地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由于经济、社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兵团人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的大量外流、现有人才队伍的老化和新鲜急需人才的补给不足,使得兵团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兵团曾作为全国人才高地的优势也丧失殆尽。这一情形引起了兵团上下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物解读:韩玉平,1980年入伍,大学本科学历,上校军衔,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宣传股长、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现任某边防团政委,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此人从战士入伍到团政委,一直都在这里守边防。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政委。此人撰对联、搞报道、填歌词、编小品、写书法,还出过书。他这些年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带动着部队的文化发展,在部队建造了一个别有特色的文化长廊。长廊中有一些对联、诗词、名言警句、书法、美术、文学作品,都是该团官兵自己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有的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的可能是性情所至,有的作品已在瑟瑟的风雪中褪去了颜色,看起来还是有些稚嫩,但对一个边防团队来讲,它的意义远远却超出了它本身。在这诸多的作品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该团政委韩玉平写的一首歌《咱为啥不常回家看看》。为此我们就这首歌的创作对韩政委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我还在兵团工作。在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兵团文联推动了"双优计划"(培养优秀人才、创作优秀作品)的出台和实施。在"双优计划"的启动会议上,我们特意将兵团作家韩天航从上海请回来给入选"双优计划"的新秀们传授创作之道。韩天航十分突出地、反复强调地指出:搞文学创作一定要会讲故事!讲动人的故事!由他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就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过去的和过不去的故事,就是他这种创作主张的又一成功力作。  相似文献   

12.
"九五"期间,随着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壮大,兵团新闻出版事业也迈出了扎扎实实的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兵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宏观管理职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行业规范制度化建设得到较快拓展,并喜见成效,新闻精品的创作稳步迈向全国,宣传效果不断增强,兵团的影响不断扩大。"九五"期间,在多方面的支持和兵团自身的开拓创新下,兵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地位和职责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特别是1998年8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中规定,兵团新闻出版局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以来,兵团通过乌洽会这个平台,已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强力推进了兵团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兵团经济结构。同时,一大批兵团产品走出绿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乌洽会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兵团品牌越来越响亮。今年,乌洽会升级为中国—亚欧博览会,这无疑为兵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兵团各参展团将打出哪些特色牌?请看——  相似文献   

14.
杨波 《兵团建设》2012,(8):9-11
2012年4月10日,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新平的办公室十分安静,他正认真地草拟着下阶段公司的发展计划,没有一个人前来打扰。"分类划级工作已完成,考核办法也出台了,干得好涨工资,干不好就降工资,说不定位置都保不住,来找我也不会  相似文献   

15.
兵团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兵团文学作为兵团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特征受到兵团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伴随着兵团文化发生重大变革,在兵团文化中不断释放出绚丽的艺术魅力。兵团文学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兵团文化先进性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阳春三月,和煦春风拂面而来,走进十三师黄田农场,一幅幅鲜红的横幅悬挂在街道两旁,上面写着"兵团人,军垦情,兵团人就用咱军垦卡"。笔者带着疑问来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黄田农场营业厅,看到营业厅门口围了好多人,大厅内更是水泄不通,一问旁人才知道,他们都是来办理军垦卡的,营业厅的负责人聂新华正忙得不可开交。黄田农场加工厂厂长王建新听到这个好消息后,赶紧跑到营业厅了解情况。当他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办理了军垦卡用户之间打电话免费的情况后,他赶紧回到厂里,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家:"我们单位有50名职工,很多时候相互之间都在靠打  相似文献   

17.
新边塞诗歌曾是1980年代新疆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在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因其在诗歌创作手法和精神内质上未能秉持初期设想中的事项夯实诗歌的创作,在历史法则的淘洗下,处在了当代诗歌教学中的尴尬位置。对于新疆高校文学教学而言,有必要审视新边塞诗歌创作的历史情景,以梳理文学现象的方式切入,重返1980年代新疆诗人创作的原点。  相似文献   

18.
正兵团继承了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传统,一贯重视部队的文化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张仲瀚就提出,不但要建设生产兵团,还要建设文化兵团。人民解放军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进入新疆之后,无论是剿匪平叛还是驻边屯垦,都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二军、六军和改编的二十二兵团所属各部队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团体,他们下基层、去连队、到乡村,为战士们和人民群众演出了各类文艺节目。  相似文献   

19.
双赢之路     
2003年9月19日,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在农四师调研时,专程来到位于伊宁市军垦路上一家开业才4个月的电信营业厅参观. 他对陪同参观的农四师和伊犁电信分公司的领导说,你们这种合作方式,带了个好头,不仅在兵团,恐怕在西北、在全国都是第一家,你们为兵团发展信息产业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外出考察时很少题词的司令员,还欣然为这家以"军垦"命名的电信营业厅题词:开拓创新,争创一流.  相似文献   

20.
功勋卓著的王震将军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开拓者、组织者、领导者。王震生前热爱兵团,关心兵团,为兵团的各项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是在新疆工作期间还是离开新疆以后,他都一直关注着兵团的发展。自一九五三年春调离新疆后,王震先后十五次来到新疆和兵团,足迹遍及天山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