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6年4月14日下午,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来到《解放军生活》编辑部视察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近几年来,《解放军生活》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为基层服务的办刊理念, 把可读性和亲和力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的突破口,推出了“连队细节”与“移动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解放军生活》杂志2005年宣传发行会在武警宁夏总队如期召开。来自全军部分大单位的代表汇聚一堂,评价“生活”、阐释“生活”、献计“生活”,既表达了对这本士兵自己的杂志的由衷热爱,也交流了各自独到的发行经验。与会者的热烈发言,注定将成为《解放军生活》编辑部全体人员努力工作的信心源和动力源。  相似文献   

3.
我们想告诉读者诸君,你们现在看到的“移动编辑部·中国军犬篇”,是继“连队细节”后我们倾心打造的又一个贯穿全年的特别策划。对于生活,如果说我们的“连队细节”是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在梳理,那么,“移动编辑部”将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参与。我们之所以选择“移动”,就是想通过一种形式,把读者想要知道的,与部队需要宣传的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我们杂志所独有的文字和版面语  相似文献   

4.
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民兵》编辑部的新老同志们深情怀念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民兵》杂志的关怀。 就在邓小平同志80华诞前夕,他在百忙中为即将创刊的《中国民兵》杂志题写了刊名。这不仅对《中国民兵》编辑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而且对整个人武战线和民兵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推动。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人民战争过日寸”和“民兵无用”等论调,使得一些民兵不愿再当民兵,一些武装干部不愿再做民兵工作。当日寸还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5.
元月中旬,《凉山国防教育》杂志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冕宁县彝海乡的群众来信,清求转给凉山军分区。信里,一群山里的娃娃用稚嫩的语言表达着对给予他们帮助的凉山军分区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们的感谢,想对叔叔阿姨们说一声:“新年好!”读完这封署名为“一群受帮扶的彝家小孩”的来信,编辑部迅速派记者赶到彝海这块曾留下红色经典故事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问题,《国防》杂志编辑部于1999年在山东省军区组织召开“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问题研究笔会”的基础上(其研究成果已编印成《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研究文萃》一书),今年又在青海省军区组织召开了“高技术局部战争应急动员座谈会”,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一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铸剑锤手     
“党管武装的好书记”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广大作者踊跃参加。投寄到编辑部许多好作品。但因杂志版面有限,不能一一全文刊登,只有选择有突出特点的摘编发表,请作者谅解。原稿留作参加好作品评选,并将收编成书。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工作即将开始,值此时机,《中国民兵》杂志编辑部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杂志发行工作的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区)人武部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向常年坚持将《中国民兵》杂志送到广大读者手中的基层专武干部、民兵干部们说一声:“谢谢您们!”在此借用我们民兵同志们的一句话:“《中国民兵》是我们自己的刊物。”让我们一起拿出更大的热情来关心她、支持她,把2003年的订刊工作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国防》1995,(10)
6月下旬,我参加了《国防》杂志的特约记者“龙江行”采访活动。短短10天的参观、走访和座谈,我深受教益,感慨万千。 当初,只以为这次活动旨在增进编辑部和作者之间的了解,自己可借此讨个清闲。而到龙江后,在编辑部的精心安排和黑龙江省军区业务部门的周密组织下,整个活动搞得非常紧张有序。从听到看,从经验交流到座谈讨论,每项内容环环紧扣,高潮迭起,大家哪还有消闲之刻?在这  相似文献   

10.
编读互动     
2004年11月1日,一封读者来信被送到杂志张主编案头。“亲爱的主编同志,我非常喜欢您主编的《解放军生活》,这本杂志的每一页都很吸引人,图片真切、题材新颖、贴近生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军的各个军兵种的不同生活,一种作为军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很想为我母亲订一份一直伴随我军旅生活的《解放军生活》,作为送她的礼物,让她感受我们的生活,军人的风采。不知应该用什么方式。”信的落款是“王丽敏,一个热心读者”。王丽敏的拳拳之心让编辑部十分感动,主编  相似文献   

11.
编读相约     
六月,百万学子跨入考场.《当代海军》也迎来了它第5次改版。如果说改版是一次高考,那杂志的这场“高考”应该是年年有,月月在。并非我们每期都在改版,只是我们是以面对“高考”的心态来出版每一期杂志,因为考官是读者。改版进行时……时间:中午12:20。鼠标快速亲吻着印在鼠标垫上的那条鱼,打印机不甘示弱地吐着墨。美编突然将两页内容一样的样稿摆到大家面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你们看不出其中一页的字比较大?”大家恍然大悟,立刻进入紧张的对比工作。一句“看起来还有点吃力”,美编又坐回电脑继续敲她的鼠标、键盘合奏曲。这一切只源于一位老年读者来信说,杂志字偏小,看不太清楚。而在此之前,第6期杂志美编已经定版。这位老年读者的来信引起了编辑部的重视,主编会研究决定,改!美编要将之前做好的第6期杂志重做。虽然不知最终结果是否能让每位读者满意,但我们相信,读者的意见会让我们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继往开来再度辉煌在“九·五”的第一个春天,《火力与指挥控制》迎来了创刊20周年。20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及网内各成员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编辑部同志们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下,杂志已从1976年创刊时的《火控技术》的幼嫩小苗成长为今天枝繁叶茂的茁...  相似文献   

13.
“主任有部订刊热线电话,一头连着我们的基层单位,另一头连着《中国民兵》编辑部。”这是南阳军分区宣保科长在一次订刊用刊经验交流会上说的一句话。 七年前,我从济南军区机关调任南阳军分区政治部任主任。上任伊始,我到一个边远山乡调查“青年民兵之家”建设情况,一民兵好奇地问:“国家正规军都精简一百万,咱们还抓民兵工作干啥?”“这问题问得好!”我在称赞的同时,并没正面回答他,而是反问一句:“你看《中国民兵》杂志了吗?”我的意思是说,那上  相似文献   

14.
值此《中国民兵》杂志创刊百期之际,我作为人武战线的一名忠实读者,表示衷心祝贺,向为辛勤耕耘刊物的编辑部全体同仁深表敬意。《中国民兵》杂志自诞生起,在传播国防信息、宣传国防建设、研究国防理论、普及国防知识、报道先进人物、介绍致富经验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她以其观点新颖,文风朴实,见解独到,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国防味”浓,及版式设计美观大方而赢得读者的普遍赞誉和喜爱,真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0月,湖南湘潭。 一条书写着“新时期全民国防教育研讨会”的巨大横幅悬挂在大厅中央,一本本烫着金字的红色证书摞放在主席台上;激昂雄壮的乐曲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交汇在一起,把会议推向高潮。这里,由军事科学院《国防》杂志编辑部和湘潭军分区联合举办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海纳百川     
《当代海军》2007,(3):66-66
我是《当代海军》杂志的忠实读者。首先祝《当代海军》杂志编辑部全体人员新年愉快、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编辑部从“信海”中发现一封来自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信,信上读者署名为钟纪南。钟先生说,他从今年第一期杂志49页刊发的文章《“干妈”卫晨霞》中得知朱正棠小朋友不幸身患白血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老读者看后心中很不是滋味,特别是朱玉璋、郑荣华夫妇为国戍边奉献的精神和女主持人卫晨霞无私资助朱正棠小朋友的事迹深深地感染  相似文献   

18.
改版和改制     
亲爱的读者,非常抱歉,本期杂志迟迟才与大家见面。 今年初,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化改革并不断地进行改造,“重塑军工”。从本期开始,作为军工行业的《中国军转民》杂志也朝着这一目标走出第一步。读者会看到,从封面设计到期刊内容和格局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杂志是读者的。我们试图从本期开始给广大读者送去一缕清风,打破过去沉闷办刊的模式和风格,让刊物上的文章内容和思想观念更加贴近读者、反映国防产业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办刊也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贴近市场,忠实地为读者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振兴呐喊。我们期望能把《中国军转民》杂志办成一本为宣传和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服务的,具有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特征的综合型财经杂志。 当然,要真正办好一本杂志,除我们编辑部团队的努力外,最丰富的思想源泉,还在于中国千千万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这些生机盎然和充满创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万菊斗妍,橘红枣香。在载满收获的九月,2004年度国防刊授教育先进单位评选揭晓。《中国民兵》杂志,作为全民国防刊授教育的重要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之一,也即将迎来创刊20周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民兵》杂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贴近”,以“指导工作、服务基层、反映人武战线官兵心声”为总体采编思路,始终如一地把权威性、指导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继续成为我国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民兵工作知识、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园地,继续被广大民兵工作者和读者亲切地称为良师益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民兵》杂志茁壮成长的今天,是总部有关部门领导和省军区系统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专武干部、民兵辛勤劳动与爱护的结果。为此,编辑部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敬意。 ——编者  相似文献   

20.
一家大报的记者部主任当得风风光光,可兰威似乎还嫌不够光彩,一转身挤进了“光彩事业”队伍——脱下绿军装,干起“个体户记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由个体记者经营的《个体私营》杂志。 杂志开办之初,记者、编辑、校对、总编、发行——兰威数副担子一肩挑。慢慢地,杂志从“小不点”长成了“大个子”——几年间,杂志走进大半个中国的城乡,发行量达20多万份。国家工商局、中国个协赞扬他办了一件大好事;57个省市县来信致电上千封,夸奖该杂志是“个体户的无言知音”、“一朵精神文明的奇葩”…… 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时尚中,兰威脱去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