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一个温暖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开来。故事起源于3张温暖的照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孩的侧脸,可以看到这位女孩一双大眼睛中闪烁着万分焦急的神情,另外两张照片是女孩的背影。让人感动的是:身穿深色毛衣的她,一头长发束在脑后,两只手交叉在一起,挤压着老人的胸腔;她俯下身子,埋着头,为一位老人做人工呼吸。这个故事就真实发生在一列火车上。这3  相似文献   

2.
真情故事,付出的不仅是真情。 寻常人生,回报的不单是春晖。 一个善良的女子,用心灵之光给毫无血缘关系的养父编织夕阳晚景,使功臣的结局远离凄凉——编者读罢,只想说,这个世界善与美的故事很多很多;只希冀,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人人都能够尽可能地善待生命,关怀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似文献   

3.
一个在英模名录上找不到的特等功臣——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陈仁华陈福明陈雪枫1986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四川省万县分水镇得知当地有一位叫陈仁华老人是志愿军的特等功臣,于是前往采访。没想到竟引出了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档案...  相似文献   

4.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朝鲜族"阿妈妮"和一群汉族的"兵儿子",他们延续了27年"母子情"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今年的9月3日,在建州6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芦果边防工作站所辖的芦果村,见到了这位朝鲜族"阿妈妮"——金顺今老人。  相似文献   

5.
点号,是271公里铁路线上的特有建制。它们有的是一个连、一个班,有的则只有一个人。点号,是戈壁大漠里的一座座生命的方舟。它们的使命,是守护这条曾保密了30多年的军用铁路线。这是我国惟一的一条军队管理的铁路——它曾悄悄运送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她曾安全转送我国第一枚远程战略武器;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也是从这里飞向浩淼的太空。这里采撷的,是发生在这条铁路沿线40个点号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脚板     
吴德春 《政工学刊》2023,(10):94-95
要不是父亲的腿做手术住院,我都想不起有多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单独陪他在一起了。要不是他卧床行动不便,我也想不起上一次给他洗脚是多少年前的事。给父亲洗脚的时候,我第一次仔细端详这双脚,脚板很硬,像木板,脚骨都是畸形的;脚掌和脚背,每个脚趾头,都是厚厚的老茧,还有旧伤留下的疤痕。这跋涉了70多年的脚板,该藏了父亲风雨人生多少故事呀。  相似文献   

7.
一块鲜红的“光荣之家”军属牌在云南施甸县由旺镇杨延吉老人的家门口挂了53年,它讲述着“新杨家将”三代九男儿踊跃应征、戍边卫国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味道     
我大学毕业就进入部队,对家中的照顾、给父母的尽孝少之又少。前段时间休假回家,当我的脚步刚刚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父亲显得很激动,是那种看见远游之子安全归来时的安然与放心。我看见父亲老了许多,头上的白发比以前更多,脸上的皱纹比以前更深,肤色比以前更黑,行动也比以前更加迟缓,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农村老人。父亲现在虽然不缺吃少穿,但因为母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尿毒症,视力又不是很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中所有的活计都是由父亲一个人承担,肩上的压力并不小。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特殊年代充满浪漫和冒险色彩的传奇故事,它贴着革命的标签,擎着理想的旗帜,噙着激情的泪水,涌着沸腾的热血。这是一段被少数人牢记,却被多数人遗忘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1966年的秋天,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兴起的日子里。北京滑翔学校的学生武烈河和赵建军,厌倦了国内斗来斗去的"革命"形式,决定投身世界革命,到越南去和美国侵略者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共计13次国庆大阅兵中,有12次是陆军走在最前列,而唯有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是按照海、陆、空的顺序由人民海军打头阵。那么,开国大典上通过开安门广场的第一兵是谁?经过作者多方查寻,终于在新疆北部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不远的一座偏僻的小县城里,找到了这位隐居多年的神秘人物。他就是开国大典受阅第一兵——李冠英。就在即将把他的传奇故事刊发之际,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李冠英老人因病去世……悲伤之余,本刊将此文刊出,既以飨读者,亦是对老人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在美军里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位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将军,听说他的“反间队”要向他报告工作时,叫喊起来;“反间队?他们是搞什么玩意儿的?”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件真事。因为美军的反间谍部队很长一个时期是军队情报组织——G2部门里极少为人所了解的一个单位。 1942年,反间谍部队(CIC)是继承老的情报警察部队(CIP)而组织起来的,它很  相似文献   

12.
这是发生在革命老区、省级双拥模范县——贵州瓮安的一个真实而又普通的故事。 医院:救人要紧,医疗费以后再付 去年12月23日,在77160部队服役的贵州瓮安籍战士李国坤刚从野外驻训归来就接到回家休假的通知。想到马上就要回家与父母团聚,李国坤内心非常激动。12月25日,他向到了离别4年的家乡瓮安县中坪镇果园场村。  相似文献   

13.
牵手一生     
3月5日.农八师121团退休职工韩成柱家中传出阵阵笑声。在温暖的房屋内,韩成柱老人一边给半身瘫痪的老伴周美荣梳理着头发.一边拉着家常。在这温馨的一幕背后,有一个36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妻子的真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电话     
八一那一天父亲给我打了电话。这是我入伍以来第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手在颤抖,心在加速,嗓子中好像卡了一个又干又硬的馒头。.“节日快乐。小子,你出息了。”这是我隔着听简听见父亲说的第一句话,那是我当三年兵刚转了士官的第一年。自从我懂事的那时起,父亲就是一直冷冰冰的模样。明朗坚硬的轮廓,拉碴的胡须,不爱说话的嘴,高高的个,风一样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讲述的是一首军旅名曲的诞生故事,它发生在40年前。张焕成——一位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普通战士,在异常艰苦的戍边生活中,以对祖国、对军营的无比挚爱,用并不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视台新开辟了一个特别节目《商机在哪里》,每期请一个嘉宾,讲述他们如何捕捉商机、发财致富的故事。第一期节目请到的是美国默卡尔集团董事长菲利博·默卡尔。默卡尔讲述了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一个故事。1975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墨西哥发生了猪瘟疫并且波及牛羊等牲畜。一般人看到这则消息不会引起重视,然而,当时身为一  相似文献   

17.
不平凡的心     
初二的一个暑假,我用一支派克钢笔换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一本虽破但很厚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我记忆里第一位作家,虽然那时还不知道这是他的笔名。小说里的故事真的很平凡,平凡得让我感觉他好像发生在我身边,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黄土  相似文献   

18.
河北某预备役团驻地有个被群众誉为新时代的"时传祥"老人——张富海,谁也不承想,这个淘了十八年公厕的七十九岁老人,曾经是一个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作战,身负四次伤的二级甲等伤残军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为老人祝寿沈建辉宝塔高耸,延河长流,这就是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一一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了13个春秋,这里记载着一代伟人光荣的历史、宏伟的业绩和许多感人的故事。1945年元霄节,毛泽东主席把驻地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它,发生在二战初期的太平洋战区的菲律宾。进入战争戒备 1941年12月7日,晨风轻轻地吹拂着美军驻夏威夷部队的兵营,官兵们仍沉浸在周末的欢快愉悦之中,听着轻快的音乐,哼着小曲。 7时55分许,日军6艘航母上的数百架轰炸机、战斗机突然飞扑而来,对着美军机场上的飞机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