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战略指导方针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谈一点个人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在国内和我们党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指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同时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决不能是速决  相似文献   

2.
问: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民兵投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答: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海军政治学院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王真日前,海军政治学院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与会者...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在国内外凶险复杂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并建立广大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华北抗战是这一真理的完美诠释。在国民党军队经过一定抵抗后大踏步撤往河北南部和河南,甚至渡过黄河之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迎着日军侵略的铁蹄插入山西敌后,先后开辟晋察冀、晋绥、晋东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共及八路军迅速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的最大政党和最强军队,使之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其中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这"中流砥柱"群体中的重要领导者,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和持久抗战的巨大消耗,促使中国共产党把如何对待国际援助问题作为一个国际战略问题来对待。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毛泽东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积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对外援要区别对待的战略思想。它对于正确处理国际援助问题,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为抗战而力争外援(一)积极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也是中国持久抗战的实际需要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给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作报告时,就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已…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繁荣时期,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体系的时期。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从而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194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利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并创建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举措,对我党战胜国民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一举措又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作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时机,团结一致,不遗余力,完成了对东北的战略进军,改变了长期以来革命力量始终处于被包围状态,奠定了战胜国民党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①,我党的许多战略决策也是集体作出的。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代理党中央…  相似文献   

8.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以改变整个局势,是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的结论中,对“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指出,军事战略的“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毛泽东选集》第516页)回顾我军军事战略转变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正确认识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转变以及政治战略的转变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的话: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70年后的今天,透过拉长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思这场战争,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地位作用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徐焰】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近些年,国内纪念抗战时出现了一种令人沉思的现象,即有些人极力拔高国民党抗战时的头面人物,并贬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其目的就是要美化当年被推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三讲军民团结「无敌于天下聂文学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在延安的3次讲话中把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威力,用孟子的一句话“无敌于天下”(语出《孟子·滕文公下》)进行概括和形容。1935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  相似文献   

11.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而战的残酷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明确指出:“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丁凡 《华北民兵》2011,(11):64-64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命题。王稼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民族解放整个过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与实践所指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无数次反帝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这场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它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而特殊的新篇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无数民族精英、炎黄子孙用丹心碧血浇灌出来的鲜花,和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强盗的相互支援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胜利地克服了坚持退却逃跑并实行成立第二党的张国焘的危机,正确地领导了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救亡运动,正确地解决了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的爆发。”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红岩精神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市红岩村和歌乐山,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前仆后继用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一种时代精神。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主席在视察重庆期间指出: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重庆警备区广泛开展弘扬“红岩精神”教育、引导官兵自觉实践红岩精神活动,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11月,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于民兵扩大到90多万人,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纵横数千里,人口达4000万的战略基地”①,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②;“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  相似文献   

19.
问:解放战争中,党怎样领导民兵建设和发挥民兵作用的? 答:解放战争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指示:“我军人力资源是民兵,保卫乡村也是民兵,必须迅速扩大民兵。”1945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1946年解放区工作方针》中指出,“各地民兵,须按目前条件,重新组织。”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各解放区紧密结合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进一步整顿和  相似文献   

2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因其成绩卓越、经验丰富,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①,“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是“沦陷区民众抗日斗争的导标”③。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的1945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