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 1915年8月,英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该坦克是利用从美国进口的一对加长了的“布劳克”拖拉机履带,在竖起的角钢架上铆上钢板制成的,这是设计师们设计的一种“陆地战舰”,制成后取名“小游民”。最早参战的坦克 1916年9月,一群钢铁怪物出现在索姆河战场,这就是第一次参战的坦克——英国的Ⅰ型坦克。Ⅰ型坦克乘员8人,采用过顶式履带,每个履带架的外侧装1个突出炮座,上面安装1门57毫米火炮和1挺8毫米机枪,车上共装2门火炮和4挺机枪。第一个建立坦克部队的国家英国是最早建立坦克部队的国家。伴随英国坦克的诞生,1916年英国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队,当时称为“机枪部队重型分队”,编有6个连,每连25辆坦  相似文献   

2.
坦克装甲车辆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主要坦克研制国在90年代初都已完成了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和装备,21世纪坦克将如何发展,成为目前倍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重点的转移,战场生存性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技战术性能接近极限等一系列原因,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的坦克发展模式,以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坦克设计思想。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未来坦克的探索中取得很大进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下一代坦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辉 《宁夏科技》2002,(2):38-40
印度地处南亚,虽然南濒印度洋,近些年也加紧了海军的建设,但并未放松对陆军装备的研制。不巧的是,印度对坦克的研制很不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的“阿琼”坦克,在历经20多年的研制后,终于走向了印度陆军,成为印度引以为豪的对象和陆军未来的主要装备。  相似文献   

4.
一、坦克的发展沿革与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的坦克已发展了三代。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二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三代。1.第一代坦克。战后第一代坦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各国以发展中型坦克为主。战后第一代坦克,一般按重量分为中型、重型和轻型三类。一般来讲,中型坦克在30吨至40吨之间,重型坦克在40吨以上,轻型坦克在20吨以下。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成为各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另外,这一时期的重型和轻型坦克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一位德国专家介绍美、德、法、英等4国计划共同研制21世纪用的新型坦克的情况。计划有分有合。坦克考虑了2种方案:改进120毫米滑膛炮,研制新的140毫米滑膛炮。此外,还有一些相应的弹药和自动装填机构。  相似文献   

6.
隐身技术已成为国外提高常规武器的战场打击力和生存力的主要技术手段,倍受青睐。特别是有“陆战之王”称号的坦克,其隐身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它既可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又可增强对敌人的奇袭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改进动力装置法国人发明了一种用电驱动的新型车轮,促进了坦克隐身功能的增强。法国的泰克尼克利公司展出了一种旨在给坦克提供“极高机动性”的车轮系统,它淘汰了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美英法三国都在竞相研制电动车辆.其主要特点是隐身程度高。因电力马达无噪声,不产生废气,热特征也小得多,因而很难用雷达搜索和分辨出来。泰克尼克利公司所展出的样品,包括采用一台燃气涡轮发动  相似文献   

7.
以磁引信炸雷探测并攻击坦克等铁磁目标为应用背景,在对坦克磁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针对目标磁信号强弱可以灵活调控灵敏度的磁引信,分析该引信的可控载流线圈与坦克磁场的相互作用,计算出引信线圈在坦克磁场中所受到的偏转力矩,并对该力矩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探测灵敏度的基本方案,为后续试验研制该类新型磁引信及“磁隐身”坦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美军主战坦克已经发展了3代。其中M1A2型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均居世界主战坦克的前列。未来新型主战坦克,将充分运用高技术成果,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总体结构上将进一步降低车高,减轻坦克的重量,加强坦克顶部的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火力、机动力和生存力。目前正在发展M1A3和“未来战斗系统”(FCS)。根据美国科技的现状和研制情况,可以预测美军未来主战坦克将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主战坦克在论证研制阶段开展战场运用的战法研究,对于其定型和列装意义重大.提出一种基于CGF的战法仿真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战法仿真模型.最后,利用所研制的仿真系统,结合新型主战坦克的一种新战法进行了实例研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该思路及仿真系统为新型主战坦克战法研究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手段,可以满足面向先期概念演示验证中战法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印度陆军为了加速其坦克、机械化部队装备的现代化,特制定了装甲战车的现代化计划。这项计划包括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改进现役坦克和步兵战车等,要使其装甲战车在数量上与邻国巴基斯坦保持3:1的优势,在质量上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1.
坦克火控系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坦克火力的三大要素是威力、精度和射速。威力是指打得狠不狠;精度是指打得准不准;射速是指打得快不快。坦克的威力发展到今天已近极限,如美国的 M60A2式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已达152毫米,其他国家的主战坦克火炮口径也都在120毫米以上,难以再增大。因此,努力提高坦克的精度和射速在各国坦克研制人员中已形成共识,而为此必须发展火控技术。现代坦克火控系统是控制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炮)瞄准和发射的系统,用以实现武器射击过程自动化,缩短射击反应时间,提高首发命中率。  相似文献   

12.
时言军 《环球军事》2009,(16):54-55
今年4、5月间,乌克兰媒体开始炒作本国生产的名为“堡垒”的新型坦克,并认为,这型由继承了前苏联坦克设计生产能力的哈尔科夫“马雷合夫”坦克生产厂出品的新坦克性能优异,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军队最新型的T-90A坦克,甚至与当今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各型坦克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但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该刊考察了T-84U“堡垒”坦克的设计历程后得出结论,该坦克不过是乌克兰设计师在给军迷们熟知的T-80更换了炮塔和由柴油发动机替代了汽油发动机后设计出的一种坦克。在俄罗斯人看来,客观看待T-84U“堡垒”坦克的性能才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坦克外部磁场的一种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坦克的几何形状近似为一个空心长方体和一个空心旋转椭球体的组合,参考旋转椭球模型的计算结果,利用磁场叠加原理,通过解磁标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拉普拉斯方程,建立了坦克外部磁场分布的计算模型,为坦克外部磁场的计算,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坦克分队战术综合演练仿真系统的研制,运用作战仿真建模方法,着重对坦克分队作战过程中坦克分队的机动、侦察、交战损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实践证明,这些仿真模型效果逼真,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坦克分队作战仿真的需要,并可为以后分队作战智能化仿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作战仿真系统中,坦克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仿真实体,其分队战术训练仿真常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坦克分队战术综合演练仿真系统的研制,运用作战仿真建模方法,基于HLA对坦克分队作战训练进行仿真,着重从系统分析、体系结构、系统工作流程、系统实现等方面出发进行一定的研究。实践证明,系统设计合理、运行稳定、模拟效果逼真,能够满足坦克分队战术模拟训练的需要,并可为以后分队作战智能化仿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近百年的世界坦克发展史上,被公认为对世界坦克技术贡献最大的有三种坦克——英国MKI坦克、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苏联T-34中型坦克。MKI坦克是第一种实用型坦克,T-34中型坦克被称为现代主战坦克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在作战仿真系统中,坦克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仿真实体,其分队战术训练仿真常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坦克分队战术综合演练仿真系统的研制,运用多智能体技术,着重从基于Multi-Agent的坦克分队作战仿真模型结构以及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实践证明,该构建的仿真系统效果逼真,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坦克分队作战仿真的需要,并可为以后分队作战智能化仿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坦克火控系统的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三大性能指标中,其首要的核心指标是火力,而火力控制技术又是制约坦克火力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在综述了国内外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和装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坦克火控技术的对策,对于科研机关、生产厂家和部队指战员研制、生产和学习了解性能先进的新型坦克火控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陆军的需要,美国陆军提出了1个下一代的坦克计划:“未来作战系统”,以取代“艾布拉姆斯”系列作战坦克。  相似文献   

20.
曾望 《现代军事》2009,(12):44-47
在第三代坦克列装部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第四代坦克的研制。不过.随着世界战略环境的变化,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各国明显推迟了其第四代坦克的研制。然而.近年来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俄罗斯加快了新型坦克的发展步伐,其第四代主战坦克目前可能已完成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