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灭亡的前夜,万户巴丹归附于明朝并授平凉正千户,后裔散居于固原境内从事草原民族传统畜牧业。明朝初年,北元兵锋经常南下与明朝沿边发生军事冲突,包括蒙古上层或明或暗的唆使和相约;再加上官府的欺压和官吏的贪婪,巴丹后裔满俊于1468年在固原起义,以石城为根据地与明朝官军抗衡。文章论证了满俊起义的时间与性质,分析了背景与原因,论述了石城围剿战的整个过程,认为石城之战提升了固原军事机构设置层级,为之后陕西三边总督驻节固原统御整个西北地区军事防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初为元末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统帅。他的军事统帅才能在他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建设中得到充分反映。一、整饬军队,严明军纪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定远土豪郭子兴、农民孙德崖等响应刘福通,起义于濠州,自称红军。闰三月,朱元璋参加郭子兴军。当时濠州有郭  相似文献   

3.
边防军镇明太祖朱元璋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帜下,南征北战,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政权。明初的洪武年间,明军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把元军的残余势力赶到了蒙古高原一带。但是,退居大漠以北的“元人北归,屡谋兴复”,企图卷图重来,不断向南进犯。到了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清军强大起来,开始觊觎关内。于是明朝“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大修长城,设立边关,建立军镇,加强北部边防。明朝初期,明廷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后迁榆林)4个边防军镇,正统(1436~1450年)…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治吏禁贪及其启示王起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以后,鉴于元朝中央政府政令不行,地方官吏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贿赂盛行、纪律松驰、民不聊生,以至激起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治吏禁贪措施。首先是明确方法。在朱元璋的律令中,...  相似文献   

5.
元朝末年,暴发了红巾军反元大起义。清朝后期,暴发了太平天国反清大起义。两次起义都进行了以夺取都城,推翻元朝、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红巾军虽然先后有刘福通北伐、朱元津北伐,但后者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成功了,以胜利结束。而太平军北伐却失败了。为什么一胜一败?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比较他们的得失,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朱元津北伐的成功,首先在于战略决策与战略方针的正确,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先南后北,创造条件,把握战机,适时发动北伐。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江准流域暴发红巾军起义(或称红军起义),敲响了…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我国火器领域的一个发展高峰,在军事技术方面,火器的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在军事理论方面,诞生了大量专著作品;在军事实践方面,出现了以火器为主要兵器的特殊军队——神机营.火器作为当时的新兴科技,在战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进步性在冷兵器时代显露无疑.对于明军而言,火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等势力争夺中国南部地区控制权及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火器在河流、丘陵众多的南方地区动摇了游牧民族统治.在明初的数次远征中,以及明朝中后期抵御倭寇袭扰和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作战中,火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维护明朝政权稳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从明代丰富的战争实践中可以看出,明军火器使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军事百科     
何谓“锦衣卫”“锦衣卫”简称“锦衣”,官署名,即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于明朝洪武15年(1382年)设置。原先是护卫皇帝的亲军,掌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兼管刑狱,赋予巡  相似文献   

8.
据史料中记载:我国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到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科,全国总共出了三百四十一名状元(包括武状元)。其中:宋朝一百零六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八十九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相似文献   

9.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根据国家和边疆实际,确立了"守在四夷,持重固边"、"置司设卫,武备御边"、"怀德柔远,睦邻安边"、"茶马互市,屯田实边"的治边思想,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边防体系,从而奠定了有明一代边防的基本格局和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共对南昌起义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体现在起义的酝酿、决策阶段,还体现在起义爆发后南征途中。其中包括指示广东、湖南等省发动暴动配合起义以及做好起义失败后的善后工作等。纵观中共对南昌起义的系列指导和举措,可以看出其中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着"民众武装暴动"这一政策。早在南昌起义发动之前,中共就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秋收暴动,所以中共对南昌起义的指导离不开这一既定方针。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暴动主要依靠群众,军事力量只是副力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对南昌起义的领导和评价,而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左右中共对南昌起义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顺庆起义爆发后,起义军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刘伯承率顺庆起义军与反动军阀作战.在顺庆起义发动的同时,泸州起义也已爆发.本文介绍的是泸州起义之后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危机面前,刘伯承指挥起义部队苦守泸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刘小花 《军事历史》2021,(4):109-114
根据新发现的几则有关南昌起义史料来看,南昌起义时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手枪队,其成员大都是从参加起义的各部队中挑选出的可靠人员,主要职责为起义领导人的安全保卫、执行紧急战斗任务等;起义部队到达潮汕后,郭沫若曾任潮海关监督兼汕头交涉员,负责办理外交工作,有效地避免了帝国主义势力对起义军的干涉;南昌起义发动后,国民党发布的"追剿"起义军布告,则有助于了解国民党对南昌起义采取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宣传.这几则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南昌起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言兵     
明朝大将军徐达等人率军北征,多次告捷,朱元璋派人对徐达说:闻将军已下齐鲁诸郡,中外皆庆。我觉得胜而能戒者,可以常胜: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戒者,虽胜若始战;警者,虽安若履危。夫屡胜之兵易骄,久劳之师易溃。能虑于败,乃可以无败;能慎于成,乃可以有成。必须关防谨密,常若临战,勿生懈怠,为人所乘。慎之,慎之! 朱元璋对守卫京都将上说:凡事必预备,然后有济;先时浚流,临旱免忧:已涸而汲,沃焦弗及。你们在闲暇之日,宜练习武艺,不可说无事便可宴乐。凡是沉溺于宴乐的人,必至于危亡。安而虑危者,乃可以常安。  相似文献   

14.
明朝(1368~1564)是中国古代火器长足发展的时期,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威力之强,制造之精,都是空前的,成为明朝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突出标志。这种局面的形成则同当时许多著名将帅重视对火器的创造与使用分不开的,有的将帅本身就是火器专家。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大将徐达、常遇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人,都因注重创造和善于使用火器而建立了辉煌的军功战绩。他们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有火铳、佛郎机、鸟枪、红夷炮、传统枪炮、火箭等。这些火器都是明军的主要装备,被广泛用于水战、野战、攻城战、守城战等各种样式…  相似文献   

15.
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及其起义后成立的红五军团,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时至今日,在一些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及其教材上却设有宁都起义总指挥季振同的名字。本文就有关季振同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 季振同是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中共党员、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其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和该旅第1团  相似文献   

16.
刘振宁 《政工学刊》2003,(11):55-55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执政时,为防治腐败,稳固江山,每逢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告诫这些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里的泉水,井底的泉水虽然不多,但甘甜清爽,每天都可以汲取享用,泉却始终不会干涸。相反,不愿守着井底之泉而去追求薪俸之外的财物,则如投身肆虐的激流,虽可暴饮狂欢,但好景  相似文献   

17.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军事.究其用心,非全为摆脱龙凤政权之羁縻以谋求独立发展或利用文官任职大都督府以加强对军事大权的直接控制,而实欲扶持朱文正,为朱元璋增设一道朱姓的藩篱,以此而使行中书省与大都督府两大中央机构在名分上和实际上皆受朱氏之控制.洪武十一年诸子之藩后,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节制北部边防诸军,正体现朱元璋对武将的防范和对诸子之信用,而究其源,则在大都督府之创设中已见其萌芽.  相似文献   

18.
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德国造M1896式警用短管毛瑟手枪,口径7.63mm、长26.3cm、枪管长10cm,一级文物.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朱德因对江西情况熟悉,奉命返回南昌为起义做准备.朱德按照事先安排在佳宾楼摆下宴席款待南昌驻军的两个团长,吃完饭又拉着他们打牌.  相似文献   

19.
1944年8月1日,华沙流亡政府授权波军发动华沙起义。起义历时60多天,最后在内无弹药和给养,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德军残酷地镇压了。波兰地下军4万男女中大约1.5万人牺牲。华沙百万人口中有20万人遭殃。起义失败后,英、美指责苏联红军近在咫尺见死不救,而苏联红军则说他们尽力了。这次起义在同盟国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没错”。  相似文献   

20.
回俊才 《政工学刊》2002,(12):63-63
我国历史上遭受过不少外来的侵扰。元朝以前的“外患”,大都来自陆上,主要是北方和西北方。元明以后,尤其是从明朝开始,来自海上的入侵日渐增长,已出现了“倭寇之患”。日本浪人与海盗、不法商人勾结在一起,利用船只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劫掠,甚至纠集上百艘战船,几路并进。他们烧房劫人,残杀妇孺,抢掠财物,沿海数千里遭到浩劫,造成了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悲惨局面,给沿海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直接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