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处蒙顶山下的四川省名山县建山乡,有一位名扬天府的“养猪大王”。他潜心摸索创造了每头猪日增肉2公斤多,最高可达3.1公斤的奇迹,被群众称为“蒙顶山下升起的一颗新星”。他,就是被成都军区评的“成才致富先锋”的基干民兵邓志军。  相似文献   

2.
血泪传销路     
舅子神秘兮兮地说:我每月挣5000元,你早来早挣大钱 杀猪卖肉、种田收粮,让四川安岳县努力乡椅子村的邓显得富了,盖起了一幢二层的楼房。那料,一伙“熟人”拖走了他宰杀的生猪,没付钱,人也不知去向,邓显得一下子亏欠了几万元。1997年10月,邓显得忍痛不得已将楼房作价2万元卖掉,用来还债,一家4口搬到旁边的偏屋里住。 沉浸在这个意外打击的痛苦中时,又一个意外带给邓显得惊喜:去年11月,他突然收到妻弟周宗常从武汉发来的一份加急电报:速回电。邓显得回了个电话,小舅子在电话中神秘兮兮地说做服装批发生意,一个月赚5000元,问他愿不愿意去发财。 一个天大的诱惑。邓显得两口子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觉。第二天,邓显得又跟妻弟通了电话。舅子在电话中信誓旦  相似文献   

3.
克力木·伊莫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克力木·伊莫拉维吾尔族,72岁,中共党员,农三师托云牧场3连退休职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着一颗火热赤诚的心和聪明才智文明经商,在高原戈壁中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他致富不忘党的恩情,不忘至今仍处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他热心教育事业和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多年来,他先后向地方、兵团及贫困户累计捐资达26万余元。其中,教育捐助5万余元,捐献粮食8000多公斤,受益群众达100多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1997年7月,他被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相似文献   

4.
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金坛村青年民兵邓丛亮,依靠科学,刻苦钻研养鸭技术。几年来,他饲养的北京肉鸭和江苏麻鸭由原来的300余只发展到3000余只,仅今年一至三月份,共产蛋30000余个,实现总收入2.4万余元,纯收入0.56万元,走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路子,被乡邻们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邓庄村农民王家平.做豆腐已有11年历史。他做的豆腐乳白鲜嫩,口味纯净,抗煮抗炒,令人称绝。仅做豆腐一项他年收入1.2万元。笔者慕名采访。他说,做豆腐致富要掌握“五巧”。  相似文献   

6.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让国人备受鼓舞。在大家关注、转评、点赞"出差三人组"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就是我国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的邓清明,23年来他坚持做一件事追一个梦,但直到现在都还是备份而无缘"飞天"。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每天都坚持训练,他说:"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在为邓清明执着追梦的故事感动之余,也应该从他的心路历程中读懂这么一个道理: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必须随时保持战斗的状态,随时做好出征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正>一、粉碎"四人帮"后进行全面整顿1975年下半年,全国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正确的整顿被诬为"右倾翻案风"受到批判,整顿工作被迫中断,一度出现的好转局势,再度反复。1976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极度悲伤中,国家的前途一片迷茫,在压抑的气氛中又要"奉命批邓"。为躲避这种难熬的境遇,9月下旬我同国防工办副主任郑汉涛等人  相似文献   

8.
正初次见到"喜喜连长"张永进,和记者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并不高大威武、也不是雷厉风行。相反,他显得有些瘦小,穿在他身上的衣服在风中晃荡着,甚至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但他脸上那份温和从容的笑容,却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精通维吾尔语、深受牧工喜爱,再难的事他一出面,大家都喜笑颜开,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喜喜连长",这是张永进。48年如一日,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个在川藏线上奋斗27年的老兵,更是一位倍受川藏沿线少数民族群众盛赞的"金珠玛米"——他就是川藏兵站部巴塘大站政委冯美明。从普通一兵到大站政委,冯美明立足本职岗位干事业.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为川藏线的和谐做出了贡献。他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上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治干部"、"尊干爱兵先进个人",所在单位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部队驻地巴塘县多次被四川省和甘孜州评为"双拥模范县"。今年5月.他又被军区推荐上报为"全国拥  相似文献   

10.
被群众誉为“菇王”的皖南贵池市退伍军人黄震,又引种培育成功日本“花菌9081”香菇新品种。他试种的段木香菇,平均每立方米收香菇287公斤,比常规菌种增座78%.其中收鲜花菇170多公斤,是常规菌种生产的20倍.他今年接种的近5万瓶"花菌9081"香菇菌种已被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11.
基层新曲     
两位老兵观念新敢用"铁碗"换"泥碗" 地处沂蒙腹地的山东省蒙阴县退伍战士杨士伟、杨士勇在部队复员后放弃了优厚的机关待遇,回家建立科技示范园基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事迹,在沂蒙大地传为佳话。杨士伟、杨士勇都是党员,为蒙阴县高都镇蔡庄村人。杨士伟1990年3月份入伍,在济南军区驻莱阳某部服役3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后,他看准了花卉生产的潜力,投资20万  相似文献   

12.
邓庆红到大港区人武部任部长一年多,人武部就先后被警备区表彰为"先进人武部"、"战备训练、组织动员、装备管理、后勤建设、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军区表彰为"管理教育先进单位"和"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这诸多荣誉折射出的是邓部长以创新谋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务实作风。练兵有乐趣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文登市初村镇东车门奇村民兵曲本宽,见本村建材厂3年亏损20多万元,群众受到很大损失,即主动承包下这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他走马上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一年扭亏为盈,去年利润猛增到22万元。按当时承包合同规定,年底曲本宽可得奖金12万元。但他领到奖金后,全部交给集体,又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资金。群众都称赞他象雷锋那样,是忧国忧民的好民兵。  相似文献   

14.
他是农民的儿子,入伍40年,是党把他培养成共和国的一名将军。他在5年多时间里,先后25次奔赴喀喇昆仑山,30多次参加边防巡逻,10多次穿越高原无人区。他当兵40年来,家中先后有9名亲人去世,都由于部队工作离不开而没能回家见最后一面。他皮肤黝黑却心地善良,任和田军分区司令员时被驻地人民群众称为"爱民司令"。他,就是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党员领导干部、南疆军区副司令员万宗林。  相似文献   

15.
致富窗     
《兵团建设》2011,(6):26
扫雪月进万余元去年冬天,农十师187团1连职工吕培超变冬闲为冬忙,紧抓冬季下雪这一商机,承包路段扫雪,每月收入达万元以上。他被该团干部职工誉为"读懂冬季,紧抓商机"创收致富能手之一。2009年冬季,吕培超承包了连队至团部的3.6公里道路积雪清扫工作。由于连降大雪,他的小四轮拖拉机马力不足,每当清理道路积雪时,常常出现故障。无奈,他只得放弃。2010年秋天,他花费6万余元,购买了一台"海山"牌554型拖拉机,加上远程抛雪推雪铲,可让他长足了底气。下雪之前,他前往北屯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泰山脚下,有这样一位专武干部:他12年如 一日照顾6位孤寡老人。老人们说:"这辈子多亏了 他。"他为贫穷山村的发展殚精竭虑,群众们说:"能 致富多亏了他。" 他就是山东省泰安市学雷锋标兵--泰山区 泰前街道武装部部长赵兴明。多年来,他像雷锋一 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以助人为乐、扶 贫帮困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誉。 说起赵兴明学雷锋做好事的事,那是在1993 年冬天,回村担任民兵排长的赵兴明,了解到本村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省邻水县梁板乡清水村,有一位被当地群众称赞为“致富一方的领路人”,他就是民兵连指导员秦文轩。 1997年,秦文轩被选举为该村的村主任并兼任民兵连指导员。为群众找富路,是秦文轩上任后的工作重心,秦文轩认识到:要致富,群众看干部,自己得首先富。于是,他自己开了碎石厂二个、副食品摊销店一个,同时,他为村民找技术、跑项目、筹资  相似文献   

18.
普通式精彩:工厂濒临破产,不足800人的厂亏损高达1437万元,各种债务高达2444万元。自1998年6月上任后,他大力推进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改革,2001年扭转工厂连续六年亏损的局面。2006年,他被空军装备部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更是光荣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空军5718工厂的厂长卢振南。  相似文献   

19.
当年,仅10万人的旺苍县就有1.2万人参加了中共工农红军,壮大了革命队伍:当年,这里是反国民党军队"三路围剿"和"六路围剿"时的西线主战场,靠山是人民群众;当年,红四方面军40多个党歧机关驻扎旺苍老县城,播洒了革命火种。在这片红军将士洒满了鲜血的热土上,"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在和平时期,旺苍县县委、县政府为"拥军优属"赋予新的内容,管好武装、输送优秀青年参军、建强民兵预备役队伍,既是共识,更是义务和责任。现任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邓书记就是典范。在他和县委"一班人"的关心支持下,县人武部多次被成都军区、省军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并被省军区评为"五好人武部";2006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表彰为"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军中‘华佗’”的河北省秦皇岛军分区卫生所长单华银上校,10多年如一日,热情地为军内外群众看病治病近万人,治愈率达98%。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