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能够有机会代表中国亿万女性出征太空,为此我感到无上光荣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应有的贡献。——刘洋6月16日,神舟九号载着三名中国航天员奔赴太空,这是中国人的第四次太空之旅。在这次任务中,中国女航天员刘洋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并迅速成为新闻焦点。中国首位飞天女英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铸造的?她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她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刘洋家。"一张"奇特"的书桌在刘洋家,记者一眼看到了一张"奇特"的书桌,这张蓝色油漆的木质书桌,"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桌面只有大约10厘米宽。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刘洋的母亲向记者介绍了这张桌子的来历。刘洋出生在1978年,  相似文献   

2.
事件     
《环球军事》2012,(13):4-4
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6月16日18时37分,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一道,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太空。6月2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施第一次手控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3.
小何 《世界军事》2022,(4):32-37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开始了他们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这次飞行任务,创造了多个首次.对于女航天员王亚平而言,也写下一个又一个航天历史:她是中国首位两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是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是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是首次出舱...  相似文献   

4.
"——自强是基础——求实是精髓——创新是灵魂"北京时间6月26日8时7分许,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从6月11日发射升空,1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为载人航天的十全十美划上了句号。6月10日,搭载于母船"向阳红09"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开启首个应用之旅。二十年间,载人航天工程完美演绎了航天梦的乐章,将中国梦的交响烘托得厚重而高亢。航天梦成为中国梦的缩影,中国梦是放大的航天梦,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5.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航天员景海鹏镇定准确的指挥,刘旺精准的操作,刘洋脸上展露出的女性特有的灿烂笑容这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都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记忆里。从1992年确定"三步走"战略至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历整整20载。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6.
事件     
《环球军事》2013,(13):4-4
神十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6月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在2003年10月乘“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飞天梦。至今,全球已有600多人900多人次进入太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航天技术的关注,本世纪将成为载人航天进入太空的历史时期。航天员可以说正成为人类在太空的第一职业。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2012,(6):20-21
在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即将飞天之际,关于航天员的训练和衣食的种种奥秘再次引起人们的好奇。在北京西北郊中国航天城内,有一片绿树掩映花园般美丽而宁静的现代化建筑群。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从太空载誉归来,这里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9.
<正>你有太空梦吗?新时代航天人的梦想,不仅是迈向更远的深空,更是让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求知的热情传递到广大青少年的心里,让"小小航天员""小小航天人"的队伍成长起来。今年的"中国航天日",就给了小朋友们一个展现自己太空梦的好机会。中国宇航学会和湖南省教育厅联合主  相似文献   

10.
"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近期,浩渺的太空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各军事强国纷纷斥巨资大举进军太空,太空已经成为大国军事角逐的新战场。在这场角逐中,印度航天异军突起,继去年成功进行了两项突破性航天技术试验之后,今年又成功完成了一箭多星的发射,航天实力陡然上升。一场令世人担忧的太空军备竞赛是否已经悄然逼近南亚?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技工业》2013,(7):16-16
在1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完成了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在任务实施中,天地之间协同密切、操控精准,特别是三名航天员技术娴熟,表现出色,整个过程实施得非常顺利,堪称完美。以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2003,(11):4-10
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这一历史性突破,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动态     
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蓝天,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12分钟后,飞船准确入轨,发射取得成功。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之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的主着陆路场上,航天员平安返回。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正>太空军事化已成为难以避免的发展趋势,美国在不断强化其优势地位,俄罗斯等航天大国也正在全力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空间是"最后的战略制高点"。在航天计划和政策的引领下,大力发展航天,占据空间领域的有利乃至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的共同抉择。航天发展重大计划规划主要国家相继制定了符合各自国情的航天发展重大计划或规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来带动航天技术和相关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大力提升军民航天能力,抢占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太空系统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快速响应航天发射是将装备系统快速送入太空的有效手段,快速进入太空战法创新也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快速响应航天发射战法创新需要,主要通过分析美军航天发射作战相关法规变化与战法创新实例,从快速响应作战任务要求、航天装备技术发展和信息化体系化联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一部记录先驱者勇气与信念的历史遨游太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低下的时代,这种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直到20世纪5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领域。从人类航天活动的历史来看,大体可以将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腾飞》     
漫漫太空路,拳拳爱国情。陈邕版画作品《腾飞》刻画了 "航天之父"钱学森,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中华科技腾飞的壮丽图卷。千年梦想一朝圆梦,从2003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开始,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品"以刀代笔",刀法刚健有力,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准确,色彩对比强烈,凸显出一种力量之美。时空交会的画面主次分明,温情中带着感动,坚毅中透着浪漫,如幽深玄妙的太空,让观者对航天英雄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一家私人太空运输企业。该公司自2008年9月首次火箭发射成功后,便开启了其从初创公司到航天业巨头的历程。2010年12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第一家成功将"龙"飞船送入太空并回收降落海面飞船的商业公司;2012年5月,该公司史无前例地完成了  相似文献   

19.
快讯传真     
《国防科技》2003,(12):80-83
中国“神箭”总指挥透露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中新社长沙十一月十七日电:“神箭”载人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研究员十六日在此间透露:“神舟”五号飞船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中国还将逐步建立空间实验室、载人空间站等,进一步延伸探索太空的视线和脚步。 黄春平透露说,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分为三步走,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还将努力向在太空的出舱活动、建立空间实验室等目标发起冲击。“‘神舟’五号飞船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仍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改进技术,研制出更可靠、更安全的空间运载工具。”据他预计,能带更多航天员上天并在太空停留更长时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作为战斗在我国航天通信卫星事业领域的新一代航天人,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感到无比亲切,更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