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不久,江苏省海安县双目失眠的一等伤残军人王士高,在家人的搀扶下,从海安县瓦甸乡赶到南通军分区,与牵挂心头已有6年之久的两位老人相聚,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10年前,王士高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负伤,失去了双眼。返乡后,这位一等伤残军人得到家乡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厚爱。尤其是原南通军分区副政委薛忠、某中学校长朱亦民夫妇,对王士高的生活给予了无微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29日,对于特等伤残军人金在万来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面对鲜艳的党旗,在别人的帮助下,他艰难而又庄严地举起了伤残的右臂:“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词尚未读完,这位71岁的老人已是喜泪涟涟。  相似文献   

3.
大处精明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就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4.
干脆、爽朗,年近80岁的孙凤美老人一口气爬到六楼,真让笔者感到不小的惊讶。老人住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街杏林社区,家中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补拍的婚纱照让笔者不由地感到老人心底的幸福。回忆当年,说起昔日的苦难和斗争,老人仍难释怀。社区的李书记向笔者介绍,第一句话就是:"老人参加革命早,17岁就入了党。"  相似文献   

5.
有话直说     
《兵团建设》2015,(4):48
"去看看"更要"常看看"春节将至,各单位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敬老院成为重点"工作单位"。每逢节日,不少单位就会组织人员到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改善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这本无可厚非,但倘若每一支"送温暖"队伍,都挤在节日上门"服务",难免会使老人们重复地"被服务"。而在平时,敬老院的老人们生活有困难,却得不到足够的关  相似文献   

6.
老战士张远发怎么就走了。虽然四十七团的群众都晓得老人患了慢性结肠癌,可老人不是整天在门前踱步、晒太阳吗?不是经常向中小学生讲述"十五团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屯垦戍边"的故事吗?人们说,张远发能活到百岁。他是谁?他是战斗英雄,是劳动模范,是"坎土曼大王",身体壮得赛过老黄牛!老战士张远发怎么就走了。前些日子老人还向军旅作家李卫平  相似文献   

7.
正驻守在黄浦江外滩地区的武警上海总队三支队官兵,常年结对照顾驻地附近的12户"空巢"老人,28年间先后从黄浦江中救起58名落水群众,被驻地群众誉为"浦江爱民第一哨,群众身边活雷锋"。图为3月2日,武警战士为86岁的王一芝老人剪指甲。  相似文献   

8.
走进樊兆德老人的小院,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一排红顶白瓷砖贴面的房屋十分气派。院内整洁有序,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为干净的水泥地面撑起一片阴凉。老人介绍说:"房子是2004年盖的,砖混结构,110平方米,5间正房,还带一间厨房兼锅炉房,室内铺了地板砖,冬天烧暖气,干净又暖和。2012年,团里出大部分资金,居民出小头,为住房安装了彩钢屋顶,既好看又环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法儿比。"老人高兴地说。樊兆德老人今年75岁,是六十六团的一名退休干部,一生经历了五次搬迁。  相似文献   

9.
《兵团建设》2013,(21):19
六师一○二团敬老院院长张新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团场老军垦的女儿,1990年调入一○二团敬老院,与敬老院共同走过了24年的风风雨雨,亲手送走了近百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张新玲说:"我和老人们感情很深,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对老人们付出了真心,他们也对我付出了真心,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0.
许德斌 《国防》2014,(2):71-71
正去年圣诞节刚过不久,美军北美联合防空司令部就开始在他们的网站上介绍下一个"追踪圣诞老人"的计划,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窗口,让全世界的人们参与进来、共同设计。这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的"追踪圣诞老人行动"。1955年,一家美国公司在报纸上刊登广告,鼓励孩子们"给圣诞老人打电话"。由于印刷错误,号码被印成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凤冈县进化镇,提起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蒲国民,几乎是人人皆知。那不仅因为他是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到北京参加过全国“双拥”会,更多的是因为许多人都得到过他的支持和帮助。 1974年,蒲国民在一次机械事故中为抢救战友被机器铡掉了右手。退伍回到乡里,组织上安排他去跑乡邮,虽说月工资只有6元,但他却坚持每天往返30公里。整整3年从未间断。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部队时学到的技术,先后为  相似文献   

12.
"谁说现如今世人的道德出现了滑坡,冷漠的路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好青年,就应当送到部队去。"连日来,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的街头巷尾,19岁应征青年李军见义勇为救助晕倒老人的义举,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11月16日,李军在前往区征兵体检站集中途中,突然发现一位老人躺在路边,身旁还蹲着一位惊慌失措的老太太。躺在地上的老人头部受伤  相似文献   

13.
"书道可乐",这个词语是杜绍新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11月12日一早,杜绍新老人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收看书法频道。吃过早饭,他又做起了每天必做的健身操。9点半,老人准时赶赴团场新建起的书斋,开始练习书法。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兵团完成52个边境团场的7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73亿元"我来185团49年了,没想到能住上楼房,这正是我和老伴一直期盼的。"这是刚刚搬进新楼房的农十师185团退休职工庄奎吉老人发出的由衷感慨。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庄"的庄奎吉老人是1963年从山东济南军区转业到185团的老军垦。  相似文献   

15.
"您别着急,先用塑料袋裹一下,我这就带修理工过去,注意卫生间地滑,别摔着……"3月25日,九师一六六团星光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新华刚组织居民代表开完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就接到绿苑小区居民崔冠一老人的求助电话。在电话中,朱新华细心地嘱咐着老人。  相似文献   

16.
这两天,89岁的阿不力孜老人经常到农五师八十六团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地上看看。"党的政策好得很,湖北人民好得很,老汉我也能住上楼房了。"看着正在建设中的楼房,阿不力孜老人笑呵呵地说。该工程是为八十六团四连和五连的近1000户少数民族职工盖的新楼房。  相似文献   

17.
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为什么不高兴啊?""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这也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晴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无意中听见两位老人在说地下室的灯不亮了,去拿东西很不方便。于是,我走上前去向两位老人打听是怎么回事,老人见我问,其中一位认识我的就说:"小邓啊,我们老了,地下室过道里的灯不亮,太不方便,你们社区能不能  相似文献   

19.
刘敏 《兵团建设》2012,(6):42-43
3月7日,新学期伊始,农八师一三六团何淑珍老人把300元钱送到团妇联,委托工作人员把钱送给团场的优秀贫困生。"帮助别人,我的心情好。"笔者在何淑珍家采访时,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今年75岁的何淑珍家住一三六团团部,家中摆放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家  相似文献   

20.
他曾与雷锋在一起当兵,复员后来到农五师八十四团。40多年过去了,老人一直传承着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见到贺本源老人时,他正在农五师八十四团中学和学生一起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从他那深邃的目光和动情的歌声里,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1959年12月31号,18岁的贺本源穿上新军装,登上了从湖北省荆州市开往沈阳的军列,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60年元旦是在火车上度过的。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贺本源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