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则消息。一则是,2004年2月16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村雨”号驱逐舰和“大隅”号运输舰离开横须贺基地前往伊拉克运送车辆和物资,标志着日本海上自卫队由保卫1000海里的远洋型,迈向为向全球热点地区投送力量的环球型。另一则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的第3艘“牧波”号,继首舰“高波”号、第2艘“大波”号之后,于2004年3月18日正式服役。这两则消息的关系是:为给今后势必将频频外出的“大隅”级坦克登陆舰等舰只保驾护航,日本海上自卫队需要更多的大型多用途驱逐舰;而8000吨级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将要更多地担负日本列岛的海上弹道导弹防御任务;因此,为日本自卫队全球出兵护航的重任,将落到“村雨”级驱逐舰的后继者——“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身上。“高波”,来自日本海的灰色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来不断扩充,其舰艇吨位已达29.3万吨,跃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及英国,将法国挤至第五位。它拥有亚洲最先进的驱逐舰队,其扫雷能力居世界第一,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执行“海上歼敌”的作战方针,到90年代又强调“远洋作战”。这使海上自卫队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其作战思想也相应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海上岛国,日本在发展海上兵力方面不遗余力。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已成为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具有强大反潜护航作战和远洋机动作战能力的精干部队,是目前亚洲乃至世界上实力最  相似文献   

4.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金刚”级驱逐舰是以“宙斯盾”系统为核心建造的军舰。换句话说,“金刚”级驱逐舰是搭载“宙斯盾”系统的海上平台,故称为“宙斯盾”驱逐舰。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为其海上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国海军战略的转变,其水面舰艇的主要作战使命已由攻击或防御远洋深海的苏联海上目标,转变为从海上对敌方陆上纵深目标进行火力打击。为弥补“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和MK45型127毫米/54舰炮在射程上的空白区,美国海军将逐步引入新的对地攻击武器。2003年将首先引入射程为1500海里的“战术战斧”巡航导弹,2004年将引入射程为150海里的超声速对地攻击“标准”导弹(LASM)和新的MK45-4型  相似文献   

6.
2000年12月以来,先是日本国会通过《扩大日本海上自卫队行动权的法案》,随后日本防卫厅又宣布将在2001~2005年防卫计划期间订购2艘万吨级“驱逐舰”,以增强其“远洋防卫”作战能力。这是冷战结束后,日本为实现其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过渡的国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又一项新举措。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奉行的是“专守防卫”的军事战略。日军队建设也长期以陆上自卫队为主,海上自卫队的作战指导思想只是配合和支持陆上自卫队行动,实施“近岸防御”。  相似文献   

7.
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的具有训练功能的舰艇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训练支援舰,在前几期介绍的“吾妻”级和“黑米”级便是这类舰艇。在专用训练舰中,3艘“峰云”级原来是驱逐舰,1995年根据需要改为训练舰。20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政府常伺机派遣军事力量参与国际军事行动,日本海上自卫队力量的不断壮大,为海上活动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为使海上自卫队新成员适应远洋航行,日本海上自卫队急需一型专门设计的训练舰。日本政府于1991财政年度批准了这一提案,1993年4月20日新舰开始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型海上综合补给舰“摩周”号  相似文献   

9.
《环球军事》2014,(11):35-35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代远洋综合补给舰,它航速高、适航性强。可伴随驱.护舰编队实施多种补给。千岛湖舰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综合补给舰首舰.10多年来,航程达20余万海里。航迹遍布亚非澳10个国家。在完成大项远海保障任务中.该舰既当“保障队”又当“战斗队”,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相似文献   

10.
崔兵 《当代海军》2005,(11):52-54
“全球作战概念”是美国海军继“21世纪海上力量”构想之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21世纪海上力量”构想的补充和完善。接着,美国海军根据国防部“4年1度防务评估”的报告要求,又提出了一个“海军转型计划蓝图”。该蓝图论述了美海军对建设“21世纪海上力量”的构想,提出未来美国海军力量实现转型的3个基本作战概念,眼“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以及转型的主要做法。在此蓝图的基础上,美海军作战部长于近期在《海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21  相似文献   

11.
“朝雾”、“金刚”、“村雨”这三级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来陆续装备的新型驱逐舰。“朝雾”级驱逐舰是目前海上自卫队活跃在第一线的反潜型驱逐舰,“金刚”级“宙斯盾”驱  相似文献   

12.
近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最新型第二代“宙斯盾”驱逐舰首舰——“爱拓”号已在长崎造船厂下水。随着这艘日本最先进战舰的面世,其寻求海上强权的咄咄逼人之势日渐彰显。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舰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反水雷能力及反潜能力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其海上力量日益向大型化、远程化和导弹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旗风"级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继"天津风"级、"太刀风"级之后建造的第三代防空驱逐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提出将防卫范围扩大到离日本海岸线1000海里的海域,当时正在建造中的"太刀风"级由于吨位限制,其作战性能已不能满足日本海上自卫队逐步走向远海的需求,因此在"太刀风"级还在建造之中,其放大改进型"旗风"级  相似文献   

14.
梁剑 《国防科技》2006,(5):12-15
为了强大其海上实力,日本十分注重发展其海上自卫队,特别是提高其电子战能力,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目前,其海上自卫队不仅具有很强的协同反潜、防空、反舰等“硬摧毁力”,而且还有很强的协同电子战“软摧毁力”。随着日本舰载电子装备的不断国产化,其性能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不断发展其电子防御武器的同时,也在加强其电子进攻装备的研发,企图成为亚洲海上强国。系统一、指挥控制系统通过强有力的指挥、控制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编队能够统一指挥其机载和舰载电子战设备对较大范围海(空)域的敌方实施强大的电磁干扰,进行…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日本轴心国的全面失败而宣告结束。近来相关媒体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16DDH直升机母舰的报道很多,如果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将使日本拥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舰队。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海上自卫队也并不是在某一天成长起来的,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历程。一、奠定基础时期(1948—1957) 日本战败后,美国按照《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2007,(9):F0002-F0002
日本海上自卫队编号为“16DDH”的最大型护卫舰己完成建造。在装备高性能武器后,将于2009年3月加入海上自卫队行列。1 6DDH的排水量为13500吨,全长195米,宽33米,时速达3.0海里,将搭载350名自卫队员。16DDH从船头至船尾将有跑道形的飞行甲板,可同时让四架直升机升降,船舱的机库长达125米,可容纳8架直升机。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10日清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在冲绳以南的宫古、石垣岛海域上空执行例行反潜巡逻任务时,发现了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出现在”日本水域”内。为此,日本海上自卫队紧急实施了“海上警备行动”。这种行动过去只执行过一次,就是1999年在能登半岛附近海域发生“朝鲜间谍船”事件时期。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解释说,实施“海上警备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明潜艇再度“侵入日本海域”。一时间,媒体对于该不明潜艇的猜测不绝于耳;此事中透射出的日本反潜作战能力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以来,日本加紧实施其“远洋积极防御”战略,并多次组织其舰队赴远洋活动。为确保自身安全,日军不惜投入巨资加紧研制和建造新型战舰,在1993年“金刚”级防空导弹驱逐舰首舰服役不到半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又开始着手建造“村雨”级驱逐舰,首批计划建造9艘,每年以2艘的速度建成  相似文献   

19.
冷战期间,日本自卫队的首要任务是为保卫日本而进行“战斗行动”(War Fight),而海上自卫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抵御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威胁,保卫海上生命线。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迅速衰落,对日本的威胁也大大减弱。与此相对,朝鲜加快了发展弹道导弹的步伐,其间谍工作船也频繁出入日本近海,日本方面认为其周边战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原本承担的“战斗行动”任务已经转变为反恐作战任务等,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而且其任务范围也大幅扩大,不但要准备应对“周边事态”,而且还要执行大规模灾害救援任务。这样,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活动范围也由近海开始向远洋  相似文献   

20.
“金刚” 抗导弹饱和攻击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钢”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实现“海上防空”和“海上歼敌”的战略构想,仿照美国“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自行设计建造的。“金刚”级驱逐舰最大的特点是装备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宙斯盾”武器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