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测量船是一种能够完成海洋环境要素探测、海洋各学科调查和特定海洋参数测量的船只。凡是能够完成海洋空间环境测量任务的舰船,均可称为海洋测量船。早期的测量船仅仅完成单一的海洋水深测量,主要用于保障航道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测量从单一的水深测量拓展到海底地形、海底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水文、地球物理特性、航天遥感和极地参数测量。现代海洋调查船综合作业能力很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任务互相交叉并存,在完成主要使命任务的平台上,同时也具备相当的通用海洋参数测量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公认21世纪是“海洋世纪”。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迎来了“海洋工业文明”的曙光。深海油气田、洋底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这些沉睡在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即将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其分布之广、品位之高、储量之大,远远超出当今人类的需求。这标志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海洋商业文明”即将转向“海洋工业文明”。因此,在海洋世纪的开端,在海洋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构想,这是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海情的睿智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轻舟 《当代海军》2004,(9):60-63
6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说,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于7月上旬派出海洋调查船只,前往东海海域的“日中中间线”日方一侧开展海底资源的调查工作。而日方所说的“日中中间线”日本一侧,实际上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分析家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海底资源之争将成为历史问题、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之后,又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105.9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2004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宣传主题定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海洋,既可以是一道护国的屏障,也可以是一条使国家遭难的通道。随着海洋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提高,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国土的斗争将日益突出,海洋热点问题将明显增加,提高海上防卫力量,保卫本国的海洋利益已成为海洋国家国策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国周边海洋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竹林 《宁夏科技》2002,(10):53-54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科技的腾飞、经济的发展、军事的进步都需要大量的资源,而海洋则是资源最好的发源地。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经济快速增长,但却导致能源紧张,特别是石油供不应求。所以,开发海底能源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要开发海洋必须进入海洋,怎样才能进入海洋呢?日本又为何阻止我国进入海洋呢?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太平洋500米深的水下航行时,撞上了一座海底山峰,导致60多人受伤。该事件说明,广阔的海洋并不都是潜艇任意驰骋的场所。只有周密的海洋测绘才能保证航行安全。从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至2001年,核潜艇发生的各类碰撞事故有15起,其中美国有13起。影响潜艇航行安全的主要是海洋空间地理环境、海洋大气环境和海洋水声环境等。海洋空间地理环境涉及海水深度、碍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海军潜水员还是地方潜水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要在海洋里进行作业,于是在他们身上也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海底故事。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海洋浩荡宽广,蓝色的海水波涛起伏,海洋一这个神秘的世界,千百年来一直在召唤着我们。尤其是那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更是吸引着人类去探寻、去征服。多少年来,潜入海洋深处一下是潜艇远航训练的拿手戏。然而,具有海下“蛟龙”之称的潜艇兵,如今在征服海洋中却屡次发生训练事故,不知有多少英魂与海洋同在,掌握潜艇逃生术备受各国海军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2001,22(10):42-43
当前,世界各海军大国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正愈演愈烈,为此有人预言,继20世纪的海洋控制权、制空权和外太空争夺之后,对于浩翰海底的争夺将成为21世纪军事斗争的主旋律。为了对付越来越严重的来自海底深处的战略威胁,各国都十分注重加快发展自己的潜艇部队,并把其放在海军建设的优先地位。这样,使得一些性能优越的新型潜艇不断走进战争舞台,届时它们将主宰21世纪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指作为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和围绕海洋周缘的海岸及海底等几部分组成的统一体。海洋面积达36,2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体积约137,000万立方公里。在当今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对物资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陆地资源因长期开发利用而日趋短缺的情况下,人类已经把视线更多地投向了海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人类新的海洋国土概念的确立。本期发表的《海洋·海洋观·海上长城》访谈录提出,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局限,海洋意识不强。反思近百年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尽快树立起新的海洋防卫意识,重视海上综合国力建设,建立具有强大的海上防卫力量。这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军闻述评     
日本要建海洋调查船对抗中国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2004年12月15日,日本政府决定建造自己的海洋调查船,以便在日本周边海域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设计和建造费用将列入2005年度的预算方案,预计于2008年建成。目的是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EEZ)的中线附近的油气田等资源调查正式化,以对抗中国。日本资源能源厅,同日在自民党海洋权益特别委员会上作了说明。新建造的海洋调查船将能全面掌握海底地质结构。  相似文献   

11.
当今人类面临着四大危机:人口剧增、资源减少、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而缓解这些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向海洋进军。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海洋经济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高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技术正日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海洋技术包括海洋观测、海洋水声、海底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交通与运载、海洋结构、海水利用、海洋空间利用,以及深港技术等。本文主要对海洋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军转民》2012,(7):4-4
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成功进行7000米级海试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35米。“蛟龙”7000米海试达到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工作深度,完成了下潜预定的坐底、水体取样、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摄像、照相、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标志着我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标志着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拿大和俄罗斯(原苏联)联合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核潜艇技术、多种水下技术作业技术,可在广阔海域、包括北极冰层之下进行海洋和海底资源考察、水下技术作业的小型核潜艇的设计构思。该艇取名商用核潜艇“海梭”号。它为人们展现了如何集现有各类水下技术手段之大成,使人类在海洋领域中享有更大活动空间和能力,是一个大胆而又现实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在浩瀚的海洋中,神秘的海底世界是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也最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和向往。而真正敢于漫游“龙宫”的人,只有那些以龙潭为“第二故乡”的潜水兵和潜水员。他们每一次勇闯“龙宫”的神奇经历,都是一支惊心动魄的历险曲。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航海史上,大约每30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而全球海洋中已有数十万艘沉船。沉船,把一个个悲惨的故事留在人间,也把数不清的金银宝物留给了大海。于是后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长眠于海底的“宝船”,做起了海洋淘金梦。  相似文献   

16.
卢胜君 《国防》2012,(10):55-56
一、体制意识——由陆缘为主向陆海并重转变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社会管理体制运作依赖人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历史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的海洋思想仍是陆缘主导下的农耕思想,与外向型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吻合.只有转变陆缘为主的农耕思想,树立海缘为主的思想体制,海洋意识发展才会获得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 一是培育蓝色领海的思想.蓝色领海即蓝色国土.从地球空间海洋与陆地分布看,海洋是看不见泥土的大地,陆地是看不见蓝水的海洋.黄色领土意识是中国人民的天然情结.人们常以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自豪,认为国土就是国家管辖的陆地.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几乎把海洋、海防、海权、海军看为同义词,蓝色领土观念较为贫乏,致使国家在制定一些政策过程中较少考虑海洋因素,对海底资源、海洋水产、海洋运输、海区管辖等也较为忽视,海洋意识和海上力量因此受到严重束缚."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领空+管辖海域;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陆地领土与海洋领土均是国土,国土区分颜色.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人类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人。1 海军潜水医学专家龚锦涵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1989年1月25日.是我国航海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天,我国海军4名潜水员历经22个昼夜的漫长水下之旅,由350米海底顺利返回“水面”,创造了模拟饱和潜水亚洲纪录,标志着我国一步跨入世界潜水大国行列。江泽民同志专程迎接“探海”英雄凯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海水中的谐变电磁场,对于遥控沉底水雷与海洋电法勘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磁场的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考虑了电磁场基本矢量在海水表面与海底的边界条件,推导出海水中偶极子谐变电磁场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美苏军事竞争从外太空、空中到陆地、海洋、海底,无处不在,甚至在地层深处也展开争夺,目标就是用地下核爆炸制造“可控地震”。根据已公布的文件称,在苏联的原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  相似文献   

20.
刊发在2008年3月《美国武装力量》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是对未来“9·11”的一次大胆假设。虚构的故事设定在2011年的9月11日,引人入胜的情节背后隐藏的是未雨绸缪的多虑,精心拟定的建议也多少透露出几分霸气。但正如文所说,随着人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海底世界这个人们无法看清的领域,将为充满危险的袭击提供最后的庇护。文章虽是针对美国而写,但对于世界其他同样依赖于海洋的国家来说,这种担忧也绝非“杞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