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期间,《红星》报呈现出如下特色:一是重视党和红军的理论武装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党和红军的理论学习。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设法宣传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三是坚持围绕行军作战这一红军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四是重视对红军纪律和法制建设工作的宣传。五是重视红军的文化工作,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六是重视对军民关系工作的宣传,及时反映人民支持红军、红军热爱人民的军民关系。  相似文献   

2.
红军的英雄主义,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为我们民族留下一份具有新鲜成分的精神遗产。我的长征情结,一半来自长辈的教诲,一半来自书本知识。故乡灵台,因姜子牙封神的传说而更加神秘,在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主力部队又曾路过此地,从我懂事起,乡亲们给我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使红军-长征-军人的印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红军东征胜利80周年.为弘扬红军光荣传统,盘活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人武部组织区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精心组织策划以"传承红军东征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吕梁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红军事迹广为流传,吕梁英雄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4.
70年前,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万古流芳,内涵丰富。而团结精神则是其深刻内涵之一。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高举团结的旗帜,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得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和红军同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辉煌篇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并进而传承长征中的团结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党的旗帜下的紧密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必备前提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5.
云南嵩明县人武部党委始终坚持用红军精神教育应征人伍的新兵,使他们牢记红军的光荣传统,踏着红军的足迹在军营茁壮成长。他们的这一做法,受到上级机关和接兵部队的称赞。  相似文献   

6.
1936年4月27日,红军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进入云南中甸藏区,历时19天,是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现已古稀之年的藏族老阿爸,回忆当年红军在中甸藏区留下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内红军楼前广场上,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欢迎与拥护,其中有一个个头矮小,满脸稚气的小"红军娃"尤为引人注意,他身穿红军军装,右手挥舞旗帜,左手紧握拳头,童稚未脱的眉眼之间透着一股英气。回顾光辉历程,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军旗永随党旗飘"的胜战密码;实现强军梦想,打赢明  相似文献   

8.
在豫西南美丽的山城西峡,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设计了一种鞋。它是由红军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得名,名叫“红军牌”。穿上这种鞋,追寻红军的足迹,不忘红军的丰功伟业。 那么这种红军鞋是怎么产生的呢?说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93年,24岁的李海涛告别了军营,回到原籍河南省西峡县,当时被招聘在县交警队工作。可他却不甘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工作,时刻都梦想着能红红火火的闯一闯。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只身去了省会郑州。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高原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60年前,红军在这里打土匪,除恶霸,建立苏维埃政权;各族人民拥护红军,支持红军北上抗日,谱写了许多军民团结的壮丽诗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族军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又谱写出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新歌。1992年,马尔康被评为四川省  相似文献   

10.
1935年6月至1936年1月,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军长征在四川荥经县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荥经人民配合红军、广泛地开展了支援红军、参军参战等活动。如今,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该县人武部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开  相似文献   

11.
长征是英勇的红军将士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征服万水千山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毛泽东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将"北上抗日""共赴国难"的思想一路宣传,一路动员,使之既成为红军长征的动员令,也成为红军指战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围绕长征与北上抗日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征,一部壮烈的史诗。长征精神,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红军经过的地方,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四川省军区开展的“百万民兵建功长征路”活动,是发扬红军传统、报答老区人民、建设美好家乡的一幅新长征的历史画卷。从全体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战天斗地的身影上,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的红军回来了,我们这支队伍不愧是红军的传人!  相似文献   

13.
1935年,进入西南地区的中央红军与"追剿"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展开周旋。国民党军欲一举置红军于死地,红军则要在困境中奋力图存。遵义会议后重新执掌红军领导权的毛泽东,一开始并未找到最适合红军生存的途径。经过几次试探,他很快敏锐意识到红军不能与国民党军展开硬碰硬的较量,而是要审时度势,毅然决然选择最有利的生存道路。一旦固有思维消解,在崇山峻岭、国民党方面又各自为战的西南地区,前路就豁然开朗。最终,红军在金沙江脱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这一段历史充分证明,准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打破既有思维模式,对政治力量而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飞惊天     
前不久,一场规模宏大的红、蓝军实兵对抗在西北大漠拉开。只见蓝军2架先进战机冲出云层,直扑6架红军战机。红军战机巧妙摆脱蓝军攻击,并趁其不备杀了个“回马枪”,将其打得措手不及。演习以红军胜利收局。扮演红军创造这一骄人战绩的沈空航空兵某团,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立足现有装备,坚持从难组训,使部队战斗力实现了一次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有的说六次会师,有的说七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在江西重溪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会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甘泉会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6.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定格了一种精神的永恒,每一件繁琐的小事,构成了一座追求的青春丰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内心再一次受到感染。红军长征精神犹如一面镜子,让我对比找出了自己的差距,让我学会做人、做事;无数先辈用生命为我诠释了生命的真谛。通过对红军长征历史、红军前辈的事迹、红军长征精神的学习,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更加坚定了我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立足军营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鄂西苏区除洪湖红6军外(军长孙德清,后旷继勋、段德昌),还有鄂西长阳县的红6军。长阳红6军是一支以上家族优秀儿女为主体的正规红军武装,也是中国红军史上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一次远离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余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杨涛 《政工学刊》2006,(11):6-8
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主要是红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从政治、思想、精神、心理诸领域、诸层面展开对敌方军队攻击、对红军官兵激励以及对民众施加影响的一种作战样式,它既独立开展任务,也依托和配合武力打击进行。长征中红军所进行的政治作战行动,不仅大大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而且为从认知上彻底征服强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研究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对我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中的政治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长征中红军政治作战的实现途径。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