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重命中体制”舰炮系统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小口径近程防御火炮,以前也曾进行过报道,近期瑞典、意大利及中国在研制此型舰炮系统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瑞典“特里尼蒂”单40毫米舰炮系统  相似文献   

2.
反舰导弹已经构成了现代水面舰艇的主要威胁,因而各国军事家们普遍认为:舰艇本身第一位的防御任务就是“反导”。作为舰艇舱面常规武器的舰炮,自70年代末复兴以来,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反导防御武器。“双重命中体制”产生于直接命中和间接命中两种体制的对峙之中。采用“双重命中体制”的舰炮,近距离使用直接方式;远距离则采用间接方式,集两种射击体制于一体,兼取二者之优,从而达到较高的反导作战效能。为了提高舰炮反导效能,有些国家的部分舰炮采用了“双重命中体制”技术,并在研制中取得很多成果,目前正在进一步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记者:国产37毫米舰炮已广泛装备于我国海军的主战舰艇,您曾先后担任双联装37毫米舰炮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 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双联装37毫米舰炮的研制背景。黄总:先说明一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刚开始研制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舰炮的时候,谢群同志就是副总设计师,而我那时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舰炮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的老师何水清教授带领我们到工厂参加了由魏建国主任领导的舰炮研制工作。从哈军工毕业后,  相似文献   

4.
在小口径火炮反导防御中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采用直接命中体制机理,弹丸直接与目标相撞,引爆战斗部以毁坏导弹,这种体制的发展,主要是提高火炮发射率。例如,瑞士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万发”系统及俄罗斯的 AK6-30系统,发射率均已达到10000发/分;另一种主张采用70年代才发展应用的间接命中体制机理,弹丸靠近炸引信的多普勒效应在目标的周围爆炸,造成目标的  相似文献   

5.
陈汀峰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起重运输专业,他是我国舰炮工程专家,中国海军新型驱护舰上列装的主炮多数是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上个世纪70年代,陈汀峰先生开始担任我国自行研制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技术负责人,与同事们一起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全自动中口径舰炮,解决了海军急需舰炮装备国产战舰的燃眉之急。80年代,他是中国双联装100毫米遥控舰炮的主任设计师,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中口径全封闭遥控舰炮,再一次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2l世纪之初,作为中国某新型中口径舰炮的总设计师,他全面负责开展了跨部门、跨地区、跨集团的舰炮研制,不到4年就完成了该型舰炮的设计定型,创造了我国舰炮研制史上的奇迹,它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舰炮开始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目前,他又出任某新型大口径舰炮的总设计师,负责研制我国海军主口径舰炮系列中最大口径的舰炮。陈汀峰先生平易近人,治学严谨,善于创新。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总是出现在火炮试验的第一线,他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亲自操控火炮。陈总带领研制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舰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他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1991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荣获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不久前,围绕读者关心的我国大、中口径舰炮发展的有关问题,我刊记者对陈总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6.
咨询园地     
Q读者刘宇航问中国37毫米自动炮的双重命中体制是怎么回事?具有“双重命中体制”的多功能小口径炮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舰载近程武器系统,它将直接与间接命中体制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一座舰炮发挥两种不同射击体制的作用,除具有对空对海作战效能外,还使全程反导毁伤概率得到较大提高。要想知道什么是双重命中体制,还要从直接命中体制和间接命中体制说起。  相似文献   

7.
互动地带     
网名一骏的读者发来电子邮件问什么是双重命中体制?有何特点?用于反导的舰炮系统有3种:一种是采用直接命中体制的较小口径的舰炮,另一种是采用间接命中体制的较大口径的舰炮,第三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双重命中体制”舰炮。“双重命中体制”就是近距离使用直接方式,远距离采用间接方式,集两种射击体制于一体,取两者之优点,从而达到较高的反导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8.
具有“双重命中体制”的多功能小口径舰炮是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舰载近程武器系统,它将直接与间接命中体制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一座舰炮发挥两种不同射击体制的作用,除具有对空对海作战效能之外,还使全航路反导毁伤概率得到较大提高,当然,这种多功能舰炮必须具备双路供弹系统和相应的自动更换弹种机构及其控制系统等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双重命中体制”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间接命中体制经历了兴起、低潮、再度崛起的过程。70年代中期,意大利“达多”系统的装舰,标志着间接命中体制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舰导弹的防护日益加固,性能日益优良,使“带钨丸”的第一代间接命中体制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于80年代末跌入低谷。瑞士速射型“35/1000”炮和 AHEAD 炮弹的研制成功,使间接命中体制再度崛起,并引起强烈反响,显示出直接命中体制不可比拟的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反舰导弹在弹炮结合武器系统防御末端舰炮拦截情况下的毁伤评估为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种在小口径舰炮作用下,基于命中能力及命中后毁伤效能的反舰导弹毁伤评估方法。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了弹丸从发射到命中后毁伤过程,建立了相应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本研究对反舰导弹在近程反导武器系统作用下的易损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舰炮作为水面舰艇装载的一种常规性作战武器,其具有防空反导、对海、对岸火力支援等多项重要作战功能,并具有费效低、作战范围广和作战指挥灵活等特点。随着技术和作战需求的不断发展,现代舰炮正在向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舰炮模块化设计是加快新型舰炮研制步伐,缩短舰炮研制周期和降低研制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模块化设计”是欧美国家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美海军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模块化有效负载”(Modular Payload)的概念,并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多个成员国进行了代号为NFR-90(NATO friga…  相似文献   

12.
舰炮是水面舰艇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舰炮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从手动到遥控,从单炮单控到武器系统的发展过程。60和70年代,为解决部队的急需,五机部有关厂、所改装一批苏制57毫米炮,仿制出苏制双25毫米、双30毫米及37毫米舰炮,并通过仿制建立了试制、生产线,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自行研制舰炮武器,海军军械部于1958年组建37毫米舰炮研制组;七院于1963年4月成立七一三所。它们在有关厂、所配合下,先后研制成功多种舰炮武器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自60年代末期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问世以来,许多国家的海军都在研制发展本国的近程反导系统。到80年代末期,世界上已有8种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开始服役,另有6种近程反导武器系统投入研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低成本无人机集群实施饱和攻击,将成为未来海战场突破舰艇对空防御系统的一种新型作战样式.从现有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的射击体制出发,详细分析了现有追踪射击方法在打击此类密集目标时的能力不足,为增强现役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打击无人机集群目标的能力,提出了基于未来空域窗的对空射击新方法,该方法控制武器系统内的单脉冲雷达波束对集群目标进行空间拉偏扫描,并通过最大似然估计的超分辨算法,获取迎弹面上的集群目标分布特征,改进传统未来空域窗射击方法中弹头均匀散布的设计思路,通过求解高斯混合模型配置弹丸散布中心,使得迎弹面上的弹丸散布概率与集群目标分布特征相匹配.仿真结果表明,该射击方法现实可行,可用于提升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对无人机集群目标的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武器装备的发展并非只有全新研制一种途径,要费用少、风险小而见效快,改进与完善已有装备则不失为更好的选择。纵观世界各国先进舰炮的发展,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原型舰炮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逐步地发展完善,以使其自动化程度、战技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满足军事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除军方决策机构外,承担改进和研制任务的公司是关键所在,其规模的大小、技术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舰炮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80年代中期,法国汤姆逊公司  相似文献   

16.
面对反舰导弹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美国正在大力开发多种舰载点防御系统。本文综合介绍美国从“密集阵”舰炮、“拉姆”导弹系统发展到电热炮、弹炮组合点防御系统的情况以及强激光防御武器系统的特点、发展计划和研制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6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武器装备“共用化”的设计思想。到目前为止,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已大量装备美国海军。这种武器可以大大节省舰艇空间,使海军舰艇对作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文从“共用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入手,重点介绍了这一设计思想对于改善舰艇设计和提高舰艇作战能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宣告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走过了30年。  相似文献   

19.
军用飞机两级维修体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级维修是美国空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新型维修保障体制,实践证明,它具有节省维修费用、节约人力资源和加快后勤响应等优点。本文论述了军机维修体制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两级维修体制的应用现状及其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两级维修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至今,“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性能先进、能执行多种任务、灵活有效的主战机型,并经历了多场实战的检验。目前,这种战斗机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爆发的每场战争中都能见到她的踪影。研制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航空兵在防御和进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航空母舰和军用机场往往成为战争中的重点打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开始尝试研制垂直/短距起降(V/STOL)飞机,它不需要专用机场和航母的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航空兵在敌方打击下的生存能力和进攻的隐蔽性。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美国海军率先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在小型航母和大型非航母作战舰只上装备垂直起降(VTOL)飞机的要求,50年代初期研制了以洛克希德 XFY-1和康维尔 XFV-1为代表的垂直起降试验机,但它们需要竖立在架子上起飞和着陆,操纵很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