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2014年3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了《2013年国际武器转让趋势》报告。报告指出,2009~2013年,世界主要武器转让总量相比2004~2008年增长了14%  相似文献   

2.
《现代军事》2008,(8):16-16
2008年6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SIPRI年鉴2008: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报告,对全球安全与冲突、军费开支与军备及防扩散、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形势和进展进行了介绍。该报告发布的主要数据和结论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2月2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了新版全球军贸报告。该报告对2011~2015年全球主要武器出口国、进口国及主要地区的军贸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2006~2010年相比,2011~2015年全球武器出口交付额增长了14%,五大武器出口国为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德国;五大武器进口国为印度、沙特阿拉伯、中国、阿联酋和澳大利亚;非洲、亚洲与大洋洲以及中东  相似文献   

4.
6月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SIPRI年鉴2009》说,尽管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经济危机,但由于伊拉克战争、俄罗斯重新成为全球大国以及中国的崛起,2008年全球军费开支仍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1.464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年鉴统计表明,美国军费占全球军费开支的比例最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2008年军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达到849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位之说,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瑞典智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独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和平与冲突问题。从1969年开始.它每年对外发布年鉴,就前一年全球的重大武装冲突、多边和平行动、各国军费支出、军火生产与销售、核武器与生化武器状况及其控制、常规武器控制等问题做出评估。《SIPRI年鉴200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是其第40版,于2009年6月发布。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了新版全球武器贸易报告(SIPRI)。报告以2016~2020年全球武器贸易的实际交付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全球军品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武器出口国和主要武器进口地区的发展变化。全球武器出口规模略有下降2016~2020年,全球武器出口总额相比上一个5年下降0.5%。在此期间,全球共有65个国家出口武器,有164个国家进口武器。2020年全球武器出口额较低,相比2019年下降16%,比2011~2019年的年平均水平低20%,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引发部分进口国的经济困难,同时也打乱了军品公司的生产和交货计划。  相似文献   

7.
<正>不久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了2017年全球军工百强排行榜。虽然时隔一年,仍可从中观察世界军品生产发展的态势。总体来看,军工百强企业军品收入呈小幅增长,前十强变化不大;美国企业军品收入规模和入围数量均遥遥领先,牢牢占据百强总额的半壁江山;俄罗斯企业军品收入仅次于美国,金刚石-安泰公司首次跻身前十;西欧企业军品收入同比温和增长,占百强总额的两成;日本、以色列等8个"成熟军品生产国公司"军品收入总额同比下降;印度、土耳其和巴西等"新兴军品生产国公司"军品收入同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2014年,全球军贸市场出口形势总体向好,但竞争日益激烈;多国放松武器出口管制,发布武器出口促进政策;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需求旺盛,并希望通过军贸合作提升本土军工能力根据俄罗斯国际军贸分析中心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武器出口交付额创历史新高,约700亿美元;2014年有望达750.95亿美元,2015年和2016年预计分别为911.48亿美元和917.96亿美元;2017年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大国之间竞争加剧,核动力航母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新的军事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乌克兰、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地地区冲突持续不断,全球军费支出不断攀升。根据2020年4月27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军事总支出增至19170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了3.6%。军费支出前五个国家是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占全球总支出的62%。本文通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SIPRI 年鉴2008: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报告,对全球安全与冲突、军费开支与军备及防扩散、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形势和进展进行了介绍。该报告发布的主要数据和结论包括:①2007年,全球发生了14次严重的武装冲突。而过去10年来,全球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军转民》2011,(11):36-43
六年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尽力做到及时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国防科工委(办)、地级国防科工委(办)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及承担军工任务的民用企业(包含民营企业)宣传有关方针政策,通报有关重大信息;把军工企事业单位和承担军工任务的民用企业(包含民营企业)的经验、问题、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各级国防科工委(办)和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2.
闻舞 《环球军事》2009,(13):43-45
最近,日本政府决定放松其实施了30多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允许日本企业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发生产武器,并面向全球销售。目前.日本国内军工从业人员约7万人,主要军工企业有三菱重工、播磨重工、川崎重工等。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军工企业经过调查发现,若取消武器出口禁令,日本至少可以占领国际坦克和自行火炮市场份额的45%,军用电子产品的40%,军用舰船份额的60%。近年来,看到以色列每年出口军火获利40亿美元.日本政府和军工巨头们也怦然心动。然而,事隔20多年,上述数据已成历史,如今日本到底有哪些武器能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占有优势呢?  相似文献   

13.
李庆功 《环球军事》2009,(13):22-23
6月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新版《SIPRI年鉴》,宣称2008年全球军费开支高达1.46万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且不说这一统计数字含有多少水分,统计方法是否科学适当,统计依据是否准确可靠,甚至统计者是否在蓄意炒作,单就这一数额本身,的确令人瞠目结舌。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全球军费持续增长,又攀新高。那么,全球军费如此高涨,谁之过?  相似文献   

14.
防务动态     
<正>美军工行业游说美政界放松武器出口政策美国【防务新闻】周刊1月18日报道,代表美国军工行业的多个游说团体正在美国政界加紧活动,希望奥巴马政府放松武器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5.
时言军 《环球军事》2010,(13):59-59
近年来,在俄罗斯军工发展中出现了从国外大量购买武器以补充俄军军备的趋势,且这种趋势正不断加大。如此一来,俄罗斯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很可能将成为前华约国家中最大的西方武器进口国。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工业进入空前规模的调整改革时期。在军费下降,武器订货锐减,军工规模收缩和从业人员流失的巨大冲击下,各国政府不断制定新的军工发展战略,保护军工核心能力,加强武器采办改革和军工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军转民和武器出口,军工企业进一步实行联合集中和走国际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继《国防科工委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后,国防科工委2007年11月15日颁布了《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改制上市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2007年11月28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举办的以“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为主题的第六届军工论坛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18.
重型武器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印度,在冷战结束、全球趋于缓和以及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其军事工业生产不得不调整战略,采取措施,以保证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逐渐限制武器装备的进口,立足自力更生,提高军工生产的自给能力;其次,开发民用生产能力,挖掘军事潜力,以民用尖端产品带动军用品生产;第三,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尖端武器、技术和设备,以增强本国军工生产能力。这些措施,就印度今天而论,不能不说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环球军事》2010,(21):5-5
“受现行的‘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日本难以在下一代战斗机等项目中参与国际合作研制工作,在军工领域日趋落后。(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不管,任由防卫相关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继续恶化。针对目前情况,我将基于和平国家的理念,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类似‘新武器出口三原则’之类的文件。” ——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10月10日称,他有意修改日本政府目前奉行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并将向美国方面说明其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今年10月将在军工行业开展“军工文化月”活动,这是4月25日在西昌召开的军工文化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倡议。会议总结了过去两年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下一阶段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将启动首批“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认定等10项工作。国防科工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司德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