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以色列海军、海岸警备队和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拉姆塔造船分部,在海军阿什杜德港基地举行了3艘新一代高速巡逻艇“超级德沃拉”Mk-Ⅲ交付仪式。前3艘是于2004年11月11日交付的,还有5艘该型巡逻艇在计划建造中。以色列海军预计将装备11艘新一代高速巡逻艇,以大幅提升其近海巡逻、作战的实力。“超级德沃拉”MR-Ⅲ是“超级德沃拉”家族中最新型的巡逻艇。1989年,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阵线武装人员,乘坐高速游艇,在以色列尼扎尼姆海岸发动了袭击行动,以色列海军舰艇速度相对较慢,追不上巴武装人员乘坐的快艇,最后只得借助直升机火力才将其摧毁。自此,以色列海军开始研制高速武  相似文献   

2.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美国也许是一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对象。他们觉得以色列之所以胆敢欺负巴勒斯坦,就是因为有美国在后面撑腰,因此对美国恨之入骨。可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美国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巴勒斯坦人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最近得到了最新的诠释: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地区,橄榄绿的美国陆军制服竟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色,尤其是巴方武装人员更是看中了美军制服的象征意义,以至于美军制服近来成为了巴勒斯坦最流行的时装!巴武装人员穿的是美军制服据美联社7月7日报道,头上盘着一块绿色的哈马斯标志性头巾,手中挥舞的是一面哈马斯的旗帜,高举的…  相似文献   

3.
乘坐防弹车上学 在以色列1967年通过战争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阿拉伯领土上,有大大小小145个犹太人定居点,生活着近21万名犹太定居者。由于犹太定居者是生活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公开宣布定居点和定居者都是他们打击的“合法目标”。这些“合法目标”中自然也包括生活在定居点里的孩子。自巴以爆发暴力冲突以来,已有3名定居点的孩子——两名14岁的少年、一名只有10个月大的女婴丧生。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1~5日,美国军方与以色列军方在特拉维夫举行会谈。会谈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强双方地面部队在未来作战与军事现代化计划制定方面的合作;二是鉴于以色列在过去38个月内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进行的城市战、低强度冲突中总结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经验与教训,美国人希望能够走一次捷径,直接学习和借鉴一些以色列人的反恐经验。众所周知,美国的军事力量全球第一,它所拥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世界一流,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仍虚心向一个小国学习反恐技术,这不能不再次让人们聚焦以色列特种部队。  相似文献   

5.
虽然以色列军事打击哈马斯的“铸铅行动”以短短的22天结束了,但此次以色列从海陆空全方位对加沙地带发动的规模袭击的行动,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特别是打击只有一些轻武器和少量火箭弹的哈马斯武装人员,以色列竟然出动了海军配合空军和陆军对加沙地区进行海上攻击和封锁,并以压倒性的优势短时间内摧毁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场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达成了军事目的。  相似文献   

6.
报刊文摘     
联合国和平部队联合国的第一支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停战监督组织创建于1948年5月.它的任务是监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停止敌对行动. 在过去的初多年中,联合国一共建立了23支维持和平部队,总人数将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1992年春,中国首次派兵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从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工程兵大队先后两批共800人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第二批维和官兵400人,于1993年2月飞抵金边,9月回国,经历了柬埔寨大选前后风云莫测的非常时期。有两名中国士兵在“不明身份”武装人员的袭击中捐躯吴哥大地,这就是举世瞩目的“5.21”炮击事件。本文作者马继东当时任中国工程兵大队大队长,他的这篇文章无疑是对那一扑朔迷离事件最权威的诠释。1993年3月,临近5月的大选,维和进人关键阶段。一直平静的柬埔寨大地顿时枪声四起,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频繁…  相似文献   

8.
语言就是一种武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正在就停火协议进行谈判。以巴之间积怨之深单从双方的言词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使双方使用相同的词汇,却也不能代表相同的意思! 一场文字战争 按以色列总理沙龙的解释,“停火”是指巴勒斯坦所有针对以色列人袭击行为都应该停下来,而以色列的军队不放弃用攻击直升机杀害巴勒斯坦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9月30日,在以军“解除”对阿拉法特的围困、和平僵局依旧的情况下、以巴冲突进入第3个年头。在整整两年的冲突中,2300多人失去了生命,2.4万多人流淌了鲜血。惊回首,人们看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清单,也是一幅令人扼腕的经济社会灾难图。 在过会两年中,特别是在沙龙去年3月执政以来,以色列飞机、坦克、装甲车和推土机不断开进巴控区,对巴勒斯坦城市实行长时间封锁和戒严,直接造成172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2万人受伤。 在这两年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制造了102起针对以色列的自杀性爆炸和难以数计的枪击事件,共造成623人死亡、4500多人受伤。这些伤亡人员绝大 冲突给以巴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以色列官方估计,两年来的冲突至少给  相似文献   

10.
青柳  苏学 《宁夏科技》2001,(12):68-71
9月17日是犹太历新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向以色列人民祝贺新年的公开信中抱着真诚的愿望坦诚地宣布,他已下达“断然命令”,要求巴方武装人员彻底停火,并要求以方也停止对巴方的侵犯和军事升级行动。出于和平考虑,以色列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愿意恢复已被中断了的巴以高层会  相似文献   

11.
1948年5月29日,为监督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战争的停火,联合国建立了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的第一次维持和平行动。当时这个组织的任务区还仅限于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5个国家。55年之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已遍布世界各大陆,总共达到了55次,参加行动的军事人员和民事警察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将近100万人。目前,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部署着14支维和部队,有维和人员3.7万余人。今年5月29日联合国庆祝了它的第一个“国际维和人员日”。  相似文献   

12.
1月6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由内政部长赛义德·赛义姆控制的安全部队未能遵守法律和保护巴勒斯坦人民,如果它不并入官方的安全部队就是非法组织。随后,巴自治政府内政部宣布,将把旗下的安全部队成员人数扩充至1.2万,并将向所有想加入这支部队的巴勒斯坦人敞开大门。此举立即在巴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各方言语交锋不断。而这支主要由哈马斯武装人员组成的6000人的特别安全部队也再次被推到了浪尖风口。巴各派之间的纷争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巴内部纷乱复杂的武装派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建 《中国民兵》2014,(9):62-63
在大国博弈的形势下,乌克兰局势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迹象,基辅当局自4月对乌克兰东部采取军事行动以来已经造成众多政府军、民间武装人员及平民死亡,联合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冲突已经造成至少2086人死亡。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报官员和军事技术专家们,对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进行了种种揣测和判断,有的人认为就以色列这个仅有500万人口、2万平方公里狭小国土的国家,其有限的资源、经济和工业技术基础水平来说,不可能拥有了核武器;有的人则认为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三大优势:一是国外同族人的经济技术支援,仅美国的大富翁就有近一半是犹太人,是以色列经济资源的有力支持者;二是犹太人的智慧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科技人员是犹太人,如爱因斯坦等;三是长期以来美国是以色列的大后台,美国这个核大国对以色列是否有核技术上的某些帮助,或者巧妙地示意发展核武器某些方面的技术秘密,不是没有可能性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相似文献   

15.
不久,印度的安达曼岛上空将会有一群"苍鹭"巡游。那不是大自然中的候鸟,而是样子怪怪的无人机。这消息是确实的。11月7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对媒体说,印度与以色列已经基本达成协议,以色列将在不久与印度签署一个价值2.3亿美元的向印度出售"苍鹭"无人侦  相似文献   

16.
继美军在伊拉克发布了颇有创意的“扑克牌”通缉令之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冤家对头也分别发出了自己的“扑克牌”通缉令。先是以色列的一家报纸发布了以版的“扑克牌”通缉令,通缉34名巴武装部队高官,而巴勒斯坦的一个网站随后发布了巴版的“扑克牌”通缉令,通缉16名以色列要员。  相似文献   

17.
虽然巴以之间有深深的民族家仇国恨,虽然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虽然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把以色列搅得国无宁日,虽然成千上万的以色列军人正在践踏巴勒斯坦人的家园,但仍有许多以色列人对战争大胆地说“不”。他们中既有应视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后备役部队官兵,也有高呼反战口号拼死要给拉马拉普通巴勒斯坦人送水送粮的普通以色列公民,还有誓与被困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出兵黎巴嫩,以黎战争爆发。双方执行联合国1701号决议,于8月14日停火,以色列的为期33天的"改变方向"(ChangeDirection)军事行动结束。战争中,以色列119名军人、41名平民伤亡,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约500名、平民900  相似文献   

19.
1969年,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客机,在瑞士的苏黎士机场被劫,特种部队混入机舱击毙了劫机犯人,世人才知道在以色列的特种部队中有一支叫"野小子"的特种部队.其后, "野小子"在一系列的反劫机、反恐怖和暗杀行动中屡屡得手,使世人感到"野小子"简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牢记历史     
一天两条新闻,让人感慨,令人拍案。 其一,1月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联合国及德国、意大利等相关国家都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等都出席活动并讲话,表示要牢记历史,警示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