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谈“兵”与从政的关系,引出了兵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的地位,阐述了兵学文化的时代意义,界定了兵学文化的研究范围,总结了中国兵学文化的特点,在现代条件下,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隋唐五代兵学上承魏晋南北朝兵学传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启宋代兵学走向全面繁荣,较好地完成了冷兵器时代过渡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历史使命。隋唐五代兵学在系统总结前人兵学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汲取新的实战经验并有所创新,体现出道兵儒思想交融、注重实用、锐意进取等时代特征,在注解《孙子》、总结战争经验、诠释兵学范畴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对后世兵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民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新战国时代”,顺应时代需要,孙子兵法研究呈现出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趋势,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民族救亡,实践的需要始终是第一原动力。通过民国学者们的努力,使得孙子兵法被高度重视,孙子兵法从传统兵学发展成为一门具时代意义的现代兵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交流日益增多,孙子兵法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显著。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一是研究群体未能整合力量,形成集体智慧;二是研究成果未能转化为可执行力,有效指导实践。因此,研究与学习孙子兵法,必须注重与时代、实践的需要相结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之;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其治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代是兵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传统兵学的问题与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警醒与反思。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则部分补充了传统兵学的缺陷与不足,最终使传统兵学逐步向专业化、实践化、科学化的军事学转变。近代兵学载体趋于多样化,除一般意义上的兵书外,还有大量的训练操典、军事教材和有关招募、训练和管理的章程或规定,以及散见于有关军事人物文集中的零星兵学论述等,并呈现出文人论兵的式微,兵学趋向专业化和兵学阐述方式由虚向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兵书大量涌现,种类齐全且层次多样;兵学研究进一步由"重道"转向"重术",内容更加具体务实;文人论兵模式助力兵学发展的同时,因受到清专制统治的严重制约而呈现停滞趋势;"言必称孙子"现象折射出明清兵学发展的尴尬局面;兵经模式造成军事学术的"圈养"与禁锢,少见高水平兵学研究成果。明清兵学是中国古典兵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完成了对既往传统兵学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为迈向近现代兵学转型预做铺垫。伴随热兵器大量出现和改进,战略战术及治军思想因之变化,传统兵学遇到了前所未有之变局。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兵学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与兼有道家和阴阳数术特点的南方兵学不同,齐国兵学倡言虚实用兵之道。它拥有孙武、孙膑及稷下兵家一大批兵学巨子,理论建树丰富,并能以宽广博大的胸怀不断吸纳他人的思想精华,所确立的军事原则和方法统治了鸦片战争前数千年的中国战争史,至今还不断给人以新的思想启迪。值得指出是,齐国兵学的形成与发展,直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兵学的主流,与《孙子兵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荚丽 《军事历史》2023,(3):64-69
战国时期经典兵学著作《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与《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璧”。《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政治智慧、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哲学智慧,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兵学文化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土壤,我国整体的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潮流是中国特色国防理论创新的着眼点与前进方向;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必须扎根深厚的历史土壤、立足整体的国家战略、着眼变革的时代潮流,如此方能准确分析和把握国防军事领域的发展规律,科学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进步,赢得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光辉未来。  相似文献   

9.
魏鸿 《军事历史》2020,(3):10-19
宋代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高潮期,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文人成为兵学研究主体,文人论兵蔚为风潮。兵学儒学化更为深入广泛,尤其表现在战争观、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治军思想等方面。宋代兵学文献的繁荣并未对军事实践产生积极牵引,个中原因复杂,探讨兵学与国家战略、将帅选任以及军事技术演进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宋代兵学以及军事的认识。宋代兵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兵学和军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我军政治工作中无产阶级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兵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略》成书于东汉晚期,作为黄老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色即在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统摄指导下,兼容博采诸子百家军事理性认识之长,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弥补,浑然一体,应形无穷.而《三略》将阐说政略问题置于中心位置,致力于总结和揭示治军御将的具体原则,则充分反映了汉代兵学主题已由"取天下"转移为"安天下",这正是大一统时代文化精神在兵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郑成功东征台湾之役 ,在其战略战术的诸多方面运用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兵学 ,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博大精深。郑成功东征战役之所以能够最终取胜 ,首先在于他所亮出的“反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旗帜具有鲜明的正义性特点 ;也在于他能够成功地运用了谋略制胜原则 ,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同时 ,郑成功还能够依靠海峡两岸人民 ,造成了民众参战的作战态势。由于上述因素 ,使郑成功稳操胜券。东征台湾之役 ,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4 0周年之际 ,笔者特以此文作纪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地位流变,兵学地位从隋以前尚能与经学、诸子并列,到隋唐后降低到隶属于子部,分析中国古代兵学由谋略而技术的内涵特点和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从兵学内部实战性和综合性的缺失、政治环境的封闭和禁锢、民族文化的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反思中国古代兵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在孙子兵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文献种类和数量上超过前代,而且在著作体例、思想走向等方面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孙子兵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孙子兵法》被立为官学,并取得武经之首的崇高地位;官方孙子兵学文献整理研究成效显著;"文人论兵"兴起,涌现出大量孙子兵学论著;儒学对兵学的影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是在秦汉"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与先秦兵学侧重于兵学理论的学理创新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多体现为兵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兵学文化主要成就,反映为有关存世兵书的整理与分类、兵学流派及其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兵学实用性问题的注重与强调、兵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兵学主题的重心转移等等。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到秦汉时期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对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兵学的嬗递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试论精兵     
精兵思想是兵学特别是我国传统兵学的重要内容,走精兵之路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在提高官兵素质、改善武器装备、优化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营造精兵环境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兵学的精华。它的编纂是军事变革的产物。本文就《武经七书》编纂的历史渊源、历史地位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 ,揭示了军事变革对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阐述了七书的编纂对于中国古代兵学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同时还指出七书中以“和”为起点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主体思想 ,对于我们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报刊文摘     
刘华清谈兵学圣典的时代意义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孙子兵法》的时代意义。他说。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孙子兵法》为  相似文献   

19.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关于他的战争传说史书中多有记载。这种传说既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挟襄了后人猜测臆想的成分。梳理并分析这些传说,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其文化源头就具有谋略偏向,此种偏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兵学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传统兵学文化谋略特质的基石。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涿鹿之战与黄帝的战争传说;二是黄帝战争传说的谋略特质;三是民族军事思维的谋略偏向。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纪元后的第三个千年,悬想和建构中的未来军事学说已不时新,而且可以说比比皆是。然而人们并未忘却古典。比如产生于纪元前中国春秋时代的《孙子兵法》,就超越了时代的迭变悬隔,被人们屡屡“对话”。她永久的生命力,还超越了东西文化的隔膜,契合时代的主题而为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发生在“兵学鼻祖”身上的这一切,不能不促人思索。而赵海军博士的新著《孙子学通论》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月版 ),无疑在中国兵学研究的诸多层面上填补了历史和时代留下的“阐释空缺”,赋予研究古典的新义。   一部作品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