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家辉  杜建康 《国防》2014,(9):40-40
近日,四川省宣汉县人武部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连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山红军公园开展“传承红军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近40名党员在红三十三军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和英雄足迹,学习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06,(9):36-36
两年前,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长征路,并且出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走的时候用GPS做了精确测量,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没有过去说的2.5万里那么长。那么,70年前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里路?摘自《党员文摘》的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贵州省赤水市人武部结合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多项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赤水市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作战的革命历史名地之一。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革命精神,搞好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赤水市人武部于年初作出安排,结合开展多项纪念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该部在组织干部重温红军“四渡赤水”光辉战例,组织民兵、学生协助有关部门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昭通军分区组织党员瞻仰“罗炳辉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同,重读党章,对照先进性标准和革命先辈找差距,使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都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姜新  叶青 《中国民兵》2008,(11):34-34
龙泉,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有“中华灵芝第一乡”的美誉;龙泉是革命老区,当年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就架设在这里。“红军桥”、“红军棚”等遗址吸引着人们敬仰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中甸——誉满全球的香格里拉,曾是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流淌过红军烈士的鲜血,矗立着红军烈士的丰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激励着高原一代又一代的官兵。迪庆军分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4周年系列活动中,组织官兵重走红军长征路,学红军精神,做红军传人的野营拉练。  相似文献   

8.
地处太行山脚下的革命老区左权县,将居住在乡村的102名为民族独立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红军老八路请到县城,组织他们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百名老兵身着戎装,佩戴勋章,重走红色路。每到一处,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追忆  相似文献   

9.
吴要兵  吴险峰 《国防》2006,(12):85-85
连日来,江西省鹰潭市各级兵役机关主动与地方有关单位协调,帮助应征青年及其家庭依法妥善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和矛盾,让“双合格”青年卸下“包袱”,轻装“入营”。截至日前,该市已有30多名“双合格”青年在兵役机关的帮助下顺利“减负”。(吴要兵吴险峰)鹰潭市积极为“双合格”青年“减负”@吴要兵 @吴险峰  相似文献   

10.
黄国强16岁时在贵州遵义参加了革命,在红军长征队伍里当了一名“红小鬼”,他跟随红一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铁索桥上冲锋陷阵;渡黄河,上太行,枪林弹雨中勇猛直前。1943年因负伤退伍后在黎城南委泉带领军民开荒种粮300亩,解决了驻军生活供给。他还担任过教师、当过演员,走到哪里他就把共产党的主张宣传到哪里。 如今,这位当年的“红小鬼”已是  相似文献   

11.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驻守在闽西革命老区的南空某部,充分利用驻地红色教育资源,掀起一股“重走红色之旅,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潮。随行的政治处主任简国正告诉记者,该部是空军战斗精神培育基地、多机种保障基地和数字化场站建设基地,近年来,为了履行好上级赋予的神圣使命,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坚持用形式多样的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和战斗精神教育鼓舞部队士气、激励官兵斗志,在部队上下叫响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勇争第一”的口号,优质场次率连年达到100%。离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继续向庭院深处走去,苍松翠柏环绕的“红军广场”就在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13米、形似炮弹、塔身嵌满小古块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它不仅是一座万古长青的建筑,更是一段鲜血凝结的历史。1933年8月,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此塔。它的整个外形像一颗炮弹,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塔身下面从上到下嵌镶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黑体大字;塔身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个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雕成,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相似文献   

12.
长征从它为世人所知晓的那一天起,就使千千万万的人们对她产生出神奇般向往。多少年来,由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自发组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滚滚洪流,这是纪念红军长征的一种独特景观。今生春天,值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的前夕,我自己也汇入了这个洪流之中,在红军经过的地方留下了追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革命日常”是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维度,展现了中共革命的繁难性与曲折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红军没有稳定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来源,其“革命日常”大多处于极度匮乏的艰难状况。红军着装没有统一的军事制服,其材质粗糙,样式简单,极为朴素,几乎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红军的饮食,就地取材,粗食淡饭,艰苦至极;红军的住所,破窑土炕,少铺无盖;红军的交通,毫无现代交通工具,马匹极少,全靠步行。尤其是被敌军追击、围剿和行军作战之时,红军常常处于缺衣少穿、饭水难求、草行露宿和缺医少药的艰难状况。但陕甘边红军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指战员始终坚守着不畏艰辛、自力更生、与民共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解决了“革命日常”中的难题,展现了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也蕴含着中共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  相似文献   

14.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当年2.2万多名英雄儿女参加了红军,1.66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了两年多。这就是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南江县。如今,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有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书记,他在带领全县63万人民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用真情谱写了“爱武、管武、兴武”的动人篇章。他就是南江县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青理东。  相似文献   

15.
这里,因护国功臣唐继尧而闻名于世;这里,因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扩军最多而成为缅怀革命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有着“高原明珠”之称的云南省会泽县历史悠久,文化昌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不穿军装、不吃“皇粮”的特殊队伍,被人们称为“乌蒙民兵第一营”——会泽民兵应急营。这支队伍自1992年创建以来,以开展“以劳养武”等为载体,为当地经济建设、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等作出了重大  相似文献   

16.
江西,中国革命的摇篮,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在这片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当年,苏区党委、政府深入抓好国防动员工作,涌现出了送子送郎当红军,儿童团员、赤卫队员支援红军打胜仗的感人事迹,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江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统一  相似文献   

17.
阳春3月,笔者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使中国革命发生根本性转折的“遵义会议”会址,领悟了红军长征那感召后人的不懈奋斗精神。 走出遵义,东上凤冈,迈进人武部,一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上高高飘扬的军旗,最为鲜艳;更令人敬佩的是凤冈县人武部党委新“一班人”带领全部同志弘扬不懈奋斗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在3年内使人武部全面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创造出了一流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歌唱长征     
近日,广空装备部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青年杯”歌曲比赛,来自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他们用歌声缅怀这段难忘的历史。这次活动鼓舞了官兵们走好新长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红军(亦称陕甘红军或西北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边、陕北和晋西等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刘志丹根据党的指示,利用阎锡山、冯玉祥同蒋介石混战的机会,组织二十多名共产党员在陕甘边保安、靖边、安塞地区发动农民群众组建革命武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合水地区成立南梁游击队,全队三百多人。 1931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以二十余名共产党员(中共陕北特委也派有党员参加),在山西孝义地区组成晋西游击队,活动于吕梁山南段的汾阳、孝义、石楼、中阳、离石等地。后来,在敌人“进剿”下,  相似文献   

20.
济南军区某红军团“红一连”是诞生于秋收起义的红军连队。1927年9月,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毛主席在该连进行了“支部建在连上”试点并亲白发展了6名党员,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84年来,“红一连”历届党支部始终把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作为建连之魂、育人之本、传家之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