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陈云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解决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矛盾,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军事经济思想。陈云军事经济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理论财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军事经济思想,对于指导今天的军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陈云军事经济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理论:关于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确保革命战争经济需求的思想;关于多方考虑,统筹兼顾,保证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顺利转变的思想;关于坚持打仗第一的原则,搞好战时经济动员的思想;关于做好军事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全文近2万字,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刊载于本期和下期。  相似文献   

2.
陈云军事经济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军事经济实践的产物,同时又给予中国军事经济实践以科学的指导。陈云军事经济思想的丰富性和科学性,不仅表现在指导我国无产阶级军事经济工作,确保了革命战争的经济需求和指导我国从战时经济向平时经济顺利转变方面,而且表现在指导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了战时经济动员和他提出的一系列对于指导我国军事经济工作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方面。  相似文献   

3.
战争经济动员,是指国家根据战争的需要,有计划的将平时经济转为战时经济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军事经济潜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经济动员准备,提高战时经济动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这说明了战争的胜利依赖于国家的经济水平。现代战争,根本不可能完全  相似文献   

4.
战时经济中的对敌斗争即战时经济战,历来都是战争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未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战时经济战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对我们在战时对敌有效地进行经济战,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在平时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原则,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经济准备亦很必要。下面我仅就战时经济战的必要性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战时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必然性战时经济是与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紧密相联系的。表面上看,由于军事活动是在敌对双方相互封锁消息的背景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战争的进行通常都是经过精心的谋划和计算的。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就精辟地分析过军事活动计划性的可能,他说: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后,战时经济成为军事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系统研究战时经济,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主要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1.战时经济基本问题;2.战时经济与对敌经济调查;3.战时对外经济关系;4.战时经济管理;5.战时军事交通;6.未来战争与未来战争经济。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处在和平条件下,人们对战时经济的研究尚未给予应有的普遍重视;2.对战时经济历史研究不够,从而限制了战时经济科学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当前战时经济的研究,尚不能适应未来战争及战时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其军事实力的胜利,也是经济实力的胜利。苏联国防工业成功的担负起战时经济最主要的任务——生产军队所需的大量高质量的武器装备。卫国战争的胜利表明,国防工业基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第一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文着重探讨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要旨,认识这一思想的伟大和深邃,掌握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真谛。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战争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就是一切战略战术的原理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积极防御、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战时财力动员是战时经济动员的核心部分,其指标体系是及时、准确地掌握战时财力状况,合理筹集、使用资金的标准,是评价财力动员规模是否适度的重要依据。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战时财力统计指标体系对于完成战时经济动员任务,保障战斗的顺利进行乃至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战时财力动员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方法1.战时财力动员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战时军事财力保障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应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认为军事运动同其他一切社会运动一样,是物质运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他主张一切军事行动均须“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求战争的胜利”,“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竞赛”,“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不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德国、日本等国军事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之当时面临的战争威胁,在中国出现了关于“战时经济”的研究。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时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解决中国在战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和应采取的统制经济政策,是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必然要进行包括经济斗争在内的各种斗争。发展战时对外经济关系作为战时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与对敌经济战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尽可能地增强己方的经济力,削弱敌方的经济力。战时对外经济政策则是指导和规范战时对外经济关系的行动准则。一、运用战时对外经济政策的意义战时对外经济政策是指在战争时期有关处理除敌对国外的不同国家、地区和政治集团的经济关系的政策。战争是政治的继  相似文献   

13.
战时经济生存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战争能否赖以进行并且取胜。按照战争需要与经济合理等原则,合理布局国防生产力是增强战时经济生存力,保障战争赖以进行并且取胜的根本途径和战略措施。本文试就增强战时经济生存力与合理布局国防生产力的关系作一些初步探索。一、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使得增强战时经济生存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军事消费,是指一切与军事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它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平时的军事消费,还是战时的军事消费,都是为保障战争服务的,都和社会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领域的变革改变了一国军事实力的内部结构,作为军事潜力的政治、经济、科技及人力等因素在军事实力中的地位正在明显上升;战争动员是这些军事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战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武部门作为我国战时动员的中坚环节,作为将国家的军事潜力转化为战时军事实力的催化性机构,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这一点,并不因其归建地方而有丝毫改变。  相似文献   

16.
薛暮桥的军事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经济工作》一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战时生产建设论、战时货币论和战争成本论。文章还对薛暮桥军事经济思想的特点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要获得战争的胜利,战时后勤工作必须坚持时效性、依存性和应急性原则。时效性意味着将适应数量的供给在准确的时间送达准确的地点;依存性指各种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急性即利用独创性、技术知识和智谋去赢得战争的胜利。时效性、依存性和应急性原则对于取得战争胜利有很强的实际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战争就是以暴力进行的武装斗争。而“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战争不仅是武装斗争,还是经济力的抗衡,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战争的本源是经济,经济既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又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典作家的上述观点,透彻地阐明了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适用于认识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本文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军事经济进行剖析,目的在于分析史实,丰富军事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是对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突破,不仅使和平时期的军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给战时经济的转换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战时经济是平时经济的延伸和特殊表现形式。对一个国家来说,平时经济形态向战时经济形态、经济潜力向军事实力转换的快慢,及战时经济控制的程度,不仅与国家的政治、军事体制和实力相关,而且与国家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平时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协调运转,有利于加快战争经济动员的转换,实现有效的战时经济控制,反之,各种经济矛盾就会暴露于战时,造成战时经济失控。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虽然已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但由于希特勒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存在极大的虚伪性,以军事工业恶性膨胀  相似文献   

20.
国防动员立法是总体战、总动员的客观要求。由于现代战争爆发突然,必须在平时就作好充分准备;由于现代战争消耗巨大,必须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施总动员,方能进行一场现代战争,并夺取战争的胜利。为此,必须制颁国防法规,并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为现代战争的平时准备与战时实施确立可靠的法律保障。一、国防经济动员立法的起源国防经济动员立法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直接原因是战争规模的空前扩大,其理论依据是总体战、总动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次大战中为了把全国的经济动员起来实施总体战,各参战国均在战争期间仓促制颁了战时法规。如,英国首先于1914年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