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把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永远向往壮丽的共产主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拓者王震将军临终前的遗言。在将军诞辰百年之际,与他曾有过几面之缘的一位兵团普通老干部仍深深铭记着将军的音容笑貌,铭记着他对兵团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2.
功勋卓著的王震将军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开拓者、组织者、领导者。王震生前热爱兵团,关心兵团,为兵团的各项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是在新疆工作期间还是离开新疆以后,他都一直关注着兵团的发展。自一九五三年春调离新疆后,王震先后十五次来到新疆和兵团,足迹遍及天山南北。  相似文献   

3.
王震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王震同志彪炳千秋的业绩中,兵团的组建、成长、发展壮大,是他伟大的战斗革命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是他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祖国边疆长治久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座丰碑。王震同志对兵团事业的深厚感情和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追忆;在王震同志身上体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兵团事业的开拓者所具有的崇高精神风范,是兵团人扎根新疆、  相似文献   

4.
不朽军垦魂     
王震,一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的将军;兵团,一个举世无双的特殊的组织;王震与兵团,是如此的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在几代兵团人心目中,王震就是他们坚守的屯垦戍边大业的永远的雕像、永远的丰碑、永远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王震在西域屯垦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章是:戈壁惊开新世界,屯垦盛世在兵团。兵团60年的屯垦戍边,走出了历史上屯垦"一代而终"的樊篱;一座座新城镇在天山南北拔地而起;一个个工业园区展现出戈壁荒漠从来没有过的风景;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引领全国……兵团屯垦戍边走过了一个艰难与辉煌的甲子,又迎来一个崭新与灿烂的新甲子。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  相似文献   

6.
作为兵团第二代军垦战士,我曾两次受到过王震将军的接见,他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战争年代戎马生涯、立功无数的他,在和平年代居然比一个"老把式"农民更懂得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53年前,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在他的《老兵歌》①里为兵团农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现代绿洲画卷":"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场队办五坊"。可以告慰兵团屯垦戍边奠基者张仲瀚的是,兵团人经过60年的奋斗,他所描绘的愿景已展现在天山南北的广袤绿洲上。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建在玛纳斯河西岸的戈壁滩上,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1950年春天,北疆的冰雪刚刚融化,王震将军带着要在玛纳斯河边建设一座新城作为屯垦戍边基地的设想,与陶峙岳、张仲瀚及其他专家一起,纵马驰骋在百里荒原作首次勘察。8月,王震再次和大家一起来到玛纳斯河西岸,来到一个  相似文献   

9.
农一师的前身是王震将军领导的、著名的"三五九"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她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正兵团有改革的传统,其事业就是说明;兵团有开放的"履历",其成果就是印证60年前,一支英雄的部队跟随王震将军一路风尘,进驻新疆。自此,新疆的屯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队伍,他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回眸光辉历程,瞩目今昔巨变。60年后的今天,兵团如何通过自身改革,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兵团人给出的回答是:改革开放,栉风沐雨,坚定前行。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当代兵团》已经成为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老兵列传"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栏目,质朴的老兵、伟大的时代、感人的故事使"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老兵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这些即将被岁月淹没的记忆永远地铭刻在每一个兵团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编辑点评:青格达湖为"军垦第一库",是由王震将军选址、并同将士一起修建的。在发展的道路上,青格达湖旅游区的管理者特别注重规划特色品牌意识。他们致力将青格达湖建成远眺雪山,近看湿地湖泊、大漠风光,体验民族风情,突出军垦文化、浓缩新疆特色的风景区。兵团旅游事业起步晚,几十年来伴随着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兵团依托国家支持,借助自治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杨波  邓路 《兵团建设》2013,(16):14-15
1949年9月25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通电起义。王震率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六军入疆。解放军进入新疆后,开始整编部队,国民党驻疆部队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二十二兵团司令。当时,新疆民生凋敝,有个流行的说法是,新疆的"重工业"是钉马掌,"轻工业"是弹棉花,"第三产业"是烤羊肉串。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西部军垦新城石河子,有一座将军铜像巍巍耸立。凡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会满怀崇敬之情,一睹将军的风采。被鲜花与绿树簇拥的将军,目光深邃、神勇威武,身旁的战马是他戎马生涯的象征。他便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开拓者、始终关怀兵团事业、深受兵团250万各族儿女爱戴和敬仰的王震将军。  相似文献   

15.
攻打运城     
赵懿 《兵团建设》2007,(5):54-54
前不久,兵团建工师八建离休干部梁友孝对我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在王震的率领下,由陕北韩城东渡黄河攻打山西运城的一段亲身战斗经历。1948年2月中旬的一天,我西北野战军二军在王震、王恩茂的率领下,奉军委命令由陕北韩城禹门口东渡黄河,支援我华北解放军攻打山西  相似文献   

16.
王震将军的威名我最早是从我们还未起义前秘密下发的《内部参考》上看到的。在那些材料上面,详细地报道了王震等解放军将领决胜西北战场,解放兰州、西宁等地的消息。对于我来说,当时听到将军的名字,真可谓如雷贯耳,可以用"敬畏"二字概括。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12,(20):6
正主持人语:十年,3650天,这期间,可以改变什么?十年,可以让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十年,可以让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十年,可以让一个个工业园区在天山南北星罗棋布;十年,可以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十年,兵团发展的步伐一刻都未停滞。十年间,兵团的"三化"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三化"建设为路径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兵团经济实力和维稳戍边实力,是兵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十五"到"十一五"再到"十二五",兵团的改变有目共睹,职工不仅搬进了新楼房,生活方  相似文献   

18.
挥师西进屯垦戍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前身驻疆人民解放军,是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先锋和突击队。他们最早大规模地开发祖国西陲,其规模震古铄今,前所未有,其成就举世瞩目,辉煌灿烂。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2日,王震司令员率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9万大军,分别从酒泉、玉门等地出发,开始向新疆大进军,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天山南北和帕米尔高原。1950年春,驻疆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生产兵团是一条大鱼,鱼虽大,没有水就活不成,鱼大,水就要多,水多,鱼才能大。——贺龙兵团的历史是以天山为书脊打开的一册经典,兵团人"赤手开天地,大胆易沧桑"的壮举是她动人心魄的篇章。从进疆那一刻起,兵团人就牢记"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铮铮誓言,将竭尽心力的作品写在天地之间,使这部经典焕发出熠熠华彩。60年追梦:美好家园共建1951年2月,一场"拉石头运动"轰动了整个迪化(今乌鲁木齐)。那是一个"为家园而战"的冬天。从乌鲁木齐三屯碑到五家渠的冰雪路上,为了修建和平渠,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和战士们一  相似文献   

20.
军垦丰碑     
风景秀丽、闻名遐迩的石河子,是兵团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垦区。50年前,她是兵团的发祥地;现在,她是兵团的缩影和象征。1950年的石河子,望眼所及,戈壁茫茫。1965年7月,陪同周总理来到石河子的陈毅元帅,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白杨梯堤护农地,水道纵横育稻苗。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历史,留给了石河子太多的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