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传福 《宁夏科技》2002,(12):67-70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历史原因,可以说是美国推行反对古巴政策的必然结果。历届美国政府一直把古巴看成是华盛顿的世袭领地,菲德尔·卡斯特罗革命的成功危及到了这个岛国在美国心中的地位。因为担心古巴革命会蔓延至其他拉美国家,所以美国把消灭古巴革命政府作为一项重要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
王军  朱竟成 《环球军事》2008,(24):58-59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间谍故事。197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了23名古巴人和1名住在哈瓦那的意大利商人为它工作。不料这些倒向美国人一边的古巴“大鱼”多数是古巴安全机构人员。直到13年后,中央情报局才知道它上了古巴反间谍机构的当。  相似文献   

3.
1959年古巴独立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初步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初步反应韩洪文1962年9月,苏联冒险犯难,将能够携带核弹头的中远程导弹等进攻性武器部署到了美国的家门口——古巴,由此触发古巴导弹危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对抗”,也是冷战期间美苏唯一的一次直接对峙。毁灭性的战争一触即发。事...  相似文献   

5.
1962年,加勒比海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但几乎跨越了核门槛,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又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一、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距美国佛罗里达海岸仅90英里,于1898年脱离西班牙统治后一直为美国所控制。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作为古巴的近邻,美国不希望看到古…  相似文献   

6.
自从卡斯特罗生病住院后,美国的军事动向备受世人关注。尽管白宫官员多次表示,“美国绝对没有入侵古巴的计划”,但据国外媒体披露,美国对古巴当前局势异常关注,并加强了对古巴反政府武装的扶持。面对暗流涌动,古巴政府动员了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现役部队则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防止美军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那么,古巴军事实力究竟怎样呢?装备不少苏制武器,空军战力不容忽视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古巴人民就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并涌现出了一批军事将领,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军队。1953年,卡斯特罗流亡墨西哥期间,建立了一支游击武装,后来取得古巴革…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2日,正在古巴工作的笔者,应邀参加了古巴为庆祝建军50周年而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在哈瓦拉革命广场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如同一个窗口般展现了古巴军队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面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在“古巴危机”中,美国情报机构屡屡出错,在国内信誉扫地,更使肯尼迪总统大为不快。事后,一些美国老牌情报人员分析:间谍情报要靠人力而非公开渠道或高技术手段获取。为什么在“古巴危机”中苏联人把大批导弹运抵古巴而我们却一无所获?归根到底与海上侦察力量薄弱直接有关。痛定思痛,组建一支高效精  相似文献   

9.
文锋 《当代海军》2002,(10):33-35
1 1959年1月,长期统治古巴的巴蒂斯塔王朝被推翻,成立了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政权,对内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美国对这个在家门口的共产党政权视之为眼中钉,立即采取各种所能采取的措施,对古巴政府施加压力,迫其屈服。先是进行经济封锁,继而在国际上孤立古巴,把古巴排挤出美洲国家组织,并使用暗杀、破坏等特  相似文献   

10.
崔莉  薛峰 《环球军事》2011,(3):44-47
1962年,苏联暗中向古巴运送了可携带核弹的SS-4和SS-5地对地导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了战略平衡。随后的“摊牌”被美国称之为“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一度把世界拉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从军人到"拖拉机手"1962年9月中旬,经过两个星期的海上漂泊,苏联空军第32近卫歼击机团,乘坐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号缓缓驶入古巴伊莎贝尔港。苏军人员发现,这座港口的简陋程度令人吃惊,与其说是一座港口,倒不如说是一个小渔村。后来他们才知道,这艘船是美国封锁古巴海面前抵达的最后一艘苏联轮船。  相似文献   

12.
广东揭西县武装部与经富镇武装部,为建立以劳养武基地,年初联合创办了古巴牛蛙养殖场。他们从古巴引进一批种蛙,目前已育成幼蛙10万多只,最大的体重已达200克。预计年内即可收回办场的投资。  相似文献   

13.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避免了一场核战争。这已尽人皆知。然而。除此而外至少还有四次不为人所知的事件。让两个超级大国差点爆发毁灭性的核大战。这些事件与古巴导弹危机有明显的不同:事件发生后。美苏(俄罗斯)领导人都会出面澄清说。是由于核预警系统出现了故障。或因为对良性事件的误判而导致出现了假警报。  相似文献   

14.
张开善 《军事史林》2013,(11):44-46
1962年,由于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历史上一场世纪核大战,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冬,在哈瓦那海滨一家高档餐馆,我见到了古巴华人将军邵黄。见面前古方一位官员告诉我,邵黄是古巴惟一的华人将军,他身兼古中友协会长,听说你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来访,特地设宴相聚。 邵黄身材不高,身体结实,两眼炯炯,性格活泼开朗,那广东人后裔的特征,一见面便让人感受得到。坐定后,他先用己生疏了的粤语致欢迎之意,并问我是否会粤语。惭愧得很,我虽然在广东生活了多年,但广东话说得比他还不如,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他除了夹杂着少量粤语之外,便主要讲西班牙语(古巴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10日,武警学院政委王铁民随以公安部政治部主任蔡安季为团长的中国公安代表团对巴西和古巴警方进行友好访问。1.代表团与巴西内务部警察局官员会谈2.代表团在古巴内务部警察局学院拳观并与工作人员合影王铁民政委随中国公安代表团出访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元旦,位于美国“后院”的古巴,在其年轻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推翻由美国一手扶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宣布建立一个激进民族主义政权的古巴共和国,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亲苏反美的政策。为此,美国责令中央情报局专门制定一个武装入侵古巴的计划,并用  相似文献   

18.
时言军 《环球军事》2009,(24):52-53
有核国家的战略威慑多借助核武器战备值班这一形式得以体现。50年前,苏联核导弹开始战备值班,揭开了美苏两国核武直接对抗的序幕。而3年之后便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1959年苏联核导弹开始战备值班这一事件不管怎么说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初春,外媒报道了一条轰动—时的消息:俄罗斯决定关闭位于古巴洛尔德斯的最后一座军事基地-无线电电子中心。原定于2002年1月15日于开始撤离,但由于经费问题被无限期推迟。许多人为这个昔日的军事巨人而悲伤;而另一些人却为此而高兴。那些曾在该军事基地战斗过的苏军士兵既没有高兴也不会悲伤。但往事依稀,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20.
美中情局的“眼中钉”菲德尔·卡斯特罗今年79岁高龄,执掌古巴政权已40多年,其执政的长久、经历的传奇似乎在当今世界找不出第二人。江泽民任国家主席期间访问古巴时,赋诗称赞他:“青松傲骨定如山。”卡斯特罗在位一天,美中情局和古巴流亡者就难安一日。他们认为消灭卡斯特罗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谋杀。据统计,在这40多年里针对他的谋杀达637次之多。哈瓦那甚至有一家博物馆专门展出敌对势力怎样计划谋杀他的。卡斯特罗能活到今天,大难不死,如果仅归功于他的运气和他的贴身卫士,那是不符合实际的。卡斯特罗曾幽默地说:“我还活着,但过错不在我,而在中情局……”这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