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2.
杨虎城,名(?)号虎臣。西安事变前夕,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17路军总指挥。 与张学良联手对蒋介石采取兵谏行动,杨虎城决非一时意气所为,而是其成熟的政治和思想主张所致。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就激发了杨虎城心灵蕴藏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1933年3月,闻知日军向热河进犯,杨虎城坐不住了。他一身戎装,气宇轩昂地赶到石家庄面见蒋介石,慷慨陈词,请缨抗战。 然而,杨虎城受到蒋介石的冷遇。 此后,愤于日军的疯狂侵略,杨虎城又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将第17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为民族雪耻。但请战之电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直到1935年元月,蒋介石才来了作战命令。不过,不是抗日的命令,而是围剿红军、打内战的命令。  相似文献   

3.
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最后胜利的。八年全国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局部抗战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我国史学界对全国抗战史的研究,一向十分关注。然  相似文献   

4.
全国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多种形式的反日斗争坚持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以及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时调整领导抗战的策略方针,组织各界群众开展反日斗争,领导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大力支援新四军作战和抗日根据地建设,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努力,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为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八路军第115师发挥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同盟会员、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桂滋 ,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主动请缨抗日 ,率部先后参加过长城抗战和南口、平型关、忻口、晋东南、中条山以及守备河防等对日战役和战斗。高将军关心部属 ,高军内部团结一致 ,关心群众 ,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高将军及其所部 ,在抗战中作战勇敢 ,不惜牺牲 ,并学会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给了日寇以沉重打击 ,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8.
冯戎 《政工学刊》2006,(5):55-56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两个军一个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军队总数的2/10,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同时,还征壮丁300万人补充抗日队伍,约占同期全国征壮丁数的1/5,为全国各省之冠,以致当时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川军将士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其中,被国民党政府收入抗日将士忠烈录的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共计34人。川军出川抗战的意义何在?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抗日和指导全国人民抗日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国抗战局面的展开、坚持持久抗战以及取得最后胜利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战略理论、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重要战场。中共在上海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时调整领导抗战的工作策略和方针,组织各界群众广泛开展反日斗争,领导郊县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上海人民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隐蔽战线对日斗争等,成为领导上海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共领导下的上海抗战,在时间上贯穿十四年抗战的全过程,在地域上覆盖上海市区、近郊及郊县等地区,发挥了上海的特殊优势,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征,为争取上海抗战及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蒋、汪矛盾发韧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后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1932年两人复握手言和,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抗战爆发后,蒋、汪矛盾再度激化,由暗斗变为明争,终至彻底决裂。王树荫的《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将蒋汪决裂的缘由归纳为三条:(一)“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蒋介石主张前者,而汪精卫则坚持后者。(二)日本“扶汪弃蒋”的策略,给矛盾重重的蒋汪关系注入催化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聂荣臻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遵循抗战规律,根据抗战的根本对抗性质、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特点,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三结合的武装体制。主力部队是边区的正规军,是开创和保卫根据地的支柱,肩负着主要的集中对敌作战任务。地方部队是边区从军区到各县党政机关领导下的脱离生产的、地方性的、固定的抗日子弟武装,是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帮手和兵源补充力量。人民武装是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本地斗争、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主要由民兵自卫队组成,是补充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的重要源泉。通过三结合武装体制,晋察冀根据地实现了武装力量之间的流畅转化和紧密配合,实现了最广大数量群众的军事组织化,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 在日本分离华北、夺占内蒙,南京政府开始走向抗日的过程中形成的绥远抗战格局,是蒋介石的有限度的局部抵抗、阎锡山的“守土抗战”和傅作义的“誓保国土、抵抗到底”在当时形势之下的结合体。△ 绥军第三十五军和晋军骑兵军为绥远抗战的主力,董其武、孙兰峰、彭毓斌、孙长胜等部组成为前线的野战部队,晋军王靖国部、李服膺部为第二线部队,中央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正向绥远开拨以为支援,但并未直接参战。这是有限度的局部抗战在军事力量体制上的反映。△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收复锡拉木楞庙之战,构成了绥远抗战的基本作战过程,三战三捷,奠定了绥远战争胜利的基局。绥远战争的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民族战争的步伐,成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绥远当局坚定的抗战决策、战前的充分准备、策反伪军工作的成功、汉蒙两民族的团结对外,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实行积极防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出敌不意攻故不备等等,是绥远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陕北三边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区,全国抗战爆发前,红军曾在三边地区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民族宗教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驻地八路军积极协助地方政府组织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建设,在双拥活动中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团结争取伊克昭盟上层人士共同抗日,妥善处理蒙汉交界地区的各种土地争端,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华北战局日益危急的形势下 ,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 ,火速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适时改变战略部署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积极配合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这一系列战略举措 ,为八路军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开展抗日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 ,坚持华北抗战 ,影响推动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相似文献   

17.
学界以往对沦陷后的上海抗战研究较少。本文首先探讨了抗日敌后战场的定义和构成,认为沦陷后的上海应属于敌后战场的范畴,并对沦陷8年的上海敌后抗战分期及国共力量对比的演变加以勾勒,然后研究了沦陷后军统在上海市区的抗日游击战,以及忠义救国军在上海郊区的抗日游击战,以期丰富对上海抗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10月入侵广州,中国华南抗战就此揭开序幕。此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境内组建起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支援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抗战之初,国民政府贯彻蒋介石的"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并未大规模地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参战。抗战后期受形势所迫,蒋介石遂发起规模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推动蒋介石改变初衷的原因为:向军队补充高素质人才,重树民众对政府信心,整顿国民党的组织;积蓄力量准备内战等。运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蒋介石所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地方系部队,是指蒋介石中央嫡系部队以外的控制一方的地方军事集团。在国民党中央军队中,又可分为中央摘系和中央旁系。中央旁系是由那些已失去地盘、被中央收编的地方派系军队组成,亦属地方系部队行列。在激沪会战期间,国民党地方系部队广大将土同仇敌汽,积极参战,奋勇杀敌,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本文仅就地方系部队的对日参战及其作用和原因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淤沪会战,是一场以国民党蒋介石嫡系部队为主力,地方系部队协同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之战。参加这次会战的各路地方系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