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北宋大将军周侗,痴迷于收藏古董,特别是在他解甲归田之后,更是视古董为生命。一次,一群朋友来欣赏他的藏品,他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就在他介绍最心爱的一只古瓶时,一不小心,古瓶从他的手中滑落,他赶紧弯腰抱住,幸而古瓶没有落地,但他却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都在冒汗。这件事情让他感到迷惑不已:自己戎马生涯大半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为什么一只古瓶就把自己吓成这样?之后,他还时常做噩梦,或梦见古瓶摔得粉碎,或梦见房子倒塌砸碎了古瓶……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刘金元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当了8年兵,立了8次功,退伍15年,身兼镇武装部长、预备役团副营长等十几项职务。由于在维护社会治安的突出贡献,天津市委、市政法委为他记了一等功一次,颁发了奖状,被当地群众称为“坐镇(宜兴埠镇)将军”。  相似文献   

3.
将军还乡记     
“记得你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就离开了中央财政部的领导岗位,到湖南平江农村安家,但你一直保持看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为我们离体和将要离休的老同志,做出了表率。你还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和爱戴。这首先是我们党的光荣,也是你的光荣……”国家主席李先念致喻杰 1985年12月11日他老了。今年一开春,他的生命的年轮,就是85圈了。他淳朴和温厚,适中的身材,一身剪裁得很合体的粗布衣,象所有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4.
1992年冬,在哈瓦那海滨一家高档餐馆,我见到了古巴华人将军邵黄。见面前古方一位官员告诉我,邵黄是古巴惟一的华人将军,他身兼古中友协会长,听说你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来访,特地设宴相聚。 邵黄身材不高,身体结实,两眼炯炯,性格活泼开朗,那广东人后裔的特征,一见面便让人感受得到。坐定后,他先用己生疏了的粤语致欢迎之意,并问我是否会粤语。惭愧得很,我虽然在广东生活了多年,但广东话说得比他还不如,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他除了夹杂着少量粤语之外,便主要讲西班牙语(古巴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5.
杨杰将军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材,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抗日战争开始后,为联合中苏两国共同反对日本的侵略,争取抗战的国际援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科学地预见到战争的结局。在反对独裁和内战政策、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11日,是我军著名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理论研究工作领导者、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阎揆要将军的百年诞辰。作为曾经在阎老手下工作过的我,很希望在阎老百年诞辰的时候搞一下纪念活动,便和他的子女联系了一下,但得到的回音却是:根据阎老生前的要求,在他死后不再搞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因此,阎老的百年诞辰也不搞什么纪念活动了。听到这个回音,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隐隐的思念,不由得想起与阎老生前的最后一次交往。  相似文献   

7.
郑维山将军逝世已经快一年了.他在临终遗言中写道:"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个老战士的名义就足够了."从这里,人们可能仅因感受到他的高尚情操而对他肃然起敬.然而,他的部下,与他共同经历过硝烟战火的人们,特别是在耳闻目睹过他的军事生涯的人们心中,无不由衷地把他列入一代名将之列.他就是毛泽东说的"用鲜血浇灌出来的鲜花"中的一员.从1945年10月至1952年8月,我曾经有幸在他身边工作过.今天我把所见所闻的一些往事记述下来以表达对他的怀念,读者尤其是有志于继承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现代军人或可从这些片段的介绍中,窥见这一代名将的风范,从中汲取有益的教益.  相似文献   

8.
赵平 《军事历史》2010,(1):73-76
《军事思考录》的著者李德生将军,是我的老首长。我参军时,他是师长;他任军长时,我调军作战训练处当参谋,在他身边工作将近6年。他从士兵到将军,从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长,到大军区司令员、军委领导成员,一步一步走过来。他在70多年的革命征程中,经历了漫长残酷的战争磨砺,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雷锋,我们的脑海总会浮现他亲切和善的面容,总会想起他做的一件件暖人小事。六十多年来,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0.
很多年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步发将军就从法国写信告诉我他有一架飞机,并时常驾机遨游蓝天,俯瞰森林、海洋和原野。他的话引得我浮想联翩,并决心一有机会就好好飞上一次,不是像往常那样乘坐火型客机在万米高空云海之上作洲际旅行,而是像大鸟一样,把握自己的方向和角度,作一次融合于大自然的飞行。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到了法国巴黎,见到久别重逢的步发将军后,我很快把自己的愿望说了出来。步发将军听后会  相似文献   

11.
1993年9月21日,黔北的习酒镇,习水县委、政府、武装部和习酒总公司的领导伫立镇口,焦急地等待着一位老战士、一位老红军的到来。 18时整,几辆面包车缓缓驶来。车刚停稳,一位身材魁梧、两鬓班白、肩上金星耀眼的将军走了下来,他就是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一员猛将,红三军团十二团  相似文献   

12.
他曾经这样说: 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落地死去。战争终于结束了。巴顿怀着某种遗憾的心情.思念着在美国的爱妻比阿特丽斯。然而.他却永远想不到.就在他即将凯旋家园时.死神却在悄悄  相似文献   

13.
在祖国西部军垦新城石河子,有一座将军铜像巍巍耸立。凡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会满怀崇敬之情,一睹将军的风采。被鲜花与绿树簇拥的将军,目光深邃、神勇威武,身旁的战马是他戎马生涯的象征。他便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开拓者、始终关怀兵团事业、深受兵团250万各族儿女爱戴和敬仰的王震将军。  相似文献   

14.
1982年9月28日.93岁的陶峙岳上将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入党申请书上的第一句话写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如此高龄的新党员。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追求之路。请看节选自《北京支部生活》冯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乔治·丘吉尔·肯尼(George Churchill Kenney)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美国远东空军司令。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开战之初,华盛顿即已确定“欧洲优先”战略,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因此只能获得最少限度的资源,同时,所有去太平洋战场任职的指挥官还都必须面对一位美国历史上最难处的特殊人物。肯尼将军的故事即在此展开。 从“多面手”到“救火队” 乔治·肯尼1889年8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早年他曾就读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此后,他师从传奇飞行员伯特·阿科斯塔(Bert Acosta)学习飞行。学习期间,肯尼即表现出过人的冷静和自信。在首次单飞着陆时,肯尼就遇上了发动机停车。但他沉着地将飞机降了下来。阿考斯塔问道:“年轻人,停车着陆,你感觉如何?”年轻的肯  相似文献   

16.
鞠九江 《军事史林》2004,(12):34-38
200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缅怀张爱萍上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江苏省海安县退伍军人赵保群心情沉重地翻阅着老将军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他触景生情,止不住泪水涟涟.近日,他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7.
将军的幽默     
原民德柏林空军俱乐部有一次举行盛宴招待空战英雄,一位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洒到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士兵顿时悚然,会场也为之寂静,倒是这位乌戴特将军悠悠然。他轻抚士兵的肩头,说:“伙计,你以为这种治疗有用吗?”会场立即爆发出笑声,人们绷紧的心弦松弛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在大英帝国数百年的争霸历程上,记载着一个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德雷克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既是凶残的海盗,又是伟大的探险家,更是杰出的海军将领。16世纪末期的两班牙人,对他简直是闻风丧胆,他由此得了一个“海上魔王”的诨号。 德雷克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德文郡的一个自耕农家庭。家境贫寒的他,13岁就当上了水手。5年后,德雷克从老船长的遗产中得到一条小船,继续存近海各港  相似文献   

19.
杜立特因1942年首次空袭东京而受到美国的嘉奖,1944年时升任将军,成为美国第8航空军的指挥官。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 当时在盟军的登陆地点有135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要准确了解战场形势十分困难。杜立特将军不肯坐在后方的办公室里。他说:"我必须到现场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他一定要亲自驾机到战场上去。部下见无法阻拦,只得要求他驾驶外形非常独特的P一38战斗机。因为它的外形与德国飞机有很大的差别,能避免友军误射。杜立特驾驶P-38来到登陆地点,反复俯冲,观察地面的情况,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详细了解战场形势后。才返回基地。 一下飞机,他立即写了一份详细的《D日作战报告》送往最高指挥部,交给艾森豪威尔将军。这份报告是当时艾森豪威尔收到的最详细最准确的战场情报。  相似文献   

20.
将军总统     
白发银须、身材魁悟的埃夫伦总统谈及自己时自豪地说:“我珍惜今天的总统地位,但我更怀恋那四十年的戎马生涯,没有后者的磨练就没有我今天。”凯南·埃夫伦二十岁时以炮兵准尉军衔毕业于军官学校后,被分配到基层部队任职,他带领的部队都以“棒的嗷嗷叫”出名。几年后他又进校深造,三十一岁时毕业于参谋学院成为司令部参谋军官。五十年代初,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