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利 《环球军事》2004,(21):4-9
去年3月20日,美开始对伊实施代号为"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军事打击。虽然早在去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就宣布伊拉克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但时至今日,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仍然不断。截至今年10月13日,美军在伊拉克已有1072人阵亡,是越战之后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其死伤人数之多、付出代价之重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究竟是哪些错误使美军在一个被联合国制裁达12年之久的伊拉克栽了跟头?究竟是哪些错误使美军在伊拉克"势如骑虎"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国防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编者  相似文献   

2.
周义 《国防科技》2003,(6):33-34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通过全球各种新闻媒体,人类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战争。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直观地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但这场战争最核心的部分——美军对伊拉克的情报战,却始终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谜。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主要使用了哪些情报手段,其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月2日上午9时,美军一架载有50名军人的 CH-47D“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准备降落时,被一枚突然腾空而起的“萨姆-7”便携式地空导弹击落,造成16人死亡,21人受伤。这是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顿时,便携式地空导弹,特别是“萨姆”导弹家族中的便携式成员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人们想了解,“萨姆”导弹究竟有几型便携式?作战威力如何?为何会成为美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来,路边炸弹便成了驻伊美军的梦魇。据统计,美军目前在伊拉克伤亡人数的60%以上是路边炸弹所为。其阵亡的最高军官(死前为中校,后晋升为上校)也是命丧路边炸弹,而为了对付这些“路边杀手”,美国甚至准备派出一位中将专司此职。路边炸弹给驻伊美军造成的麻烦由此可见一斑。那么这些路边炸弹是谁制造的以及怎么制造出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蒙哥马利·麦克菲特的笔一起来见识见识。  相似文献   

5.
耿海军 《国防科技》2001,22(12):44-49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短短八年,美对伊拉克、波黑、阿富汗、苏丹、南联盟等地共进行了八次军事打击,而每一次都是以“战斧”开路,累计发射总数1000余枚,其数目之大,令人惊叹。那么,美军为什么如此钟情“战斧”?“战斧”频频出手,其威力究竟如何?“战斧”难道真的不可战胜吗?  相似文献   

6.
巷战是指在城镇、村落的街巷内进行的作战。通常是对建筑物、街垒、制高点进行争夺,形成许多独立的短兵相接的战斗。由于这种作战行动受建筑物制约大,观察、射击、指挥、协同不便,机动困难,兵力兵器不易展开,尤其是进攻一方,难度更大。因而美军对巷战既十分重视,又尽量避免。特别是索马里一战的惨痛经历,至今仍令美军挥之不去。然而,为了完成可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特别是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军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困难的作战行动。因为萨达姆曾经放出风来,要在巴格达迷宫般的街巷里,与美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技术决定战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那么在可能来临的巷战中,美军靠什么武器来打赢?对此我们大致介绍。 坦克装甲车辆 坦克及装甲车辆作为地面战的主要杀手,在巷战中,其战技性能虽然受地形地物,特别是各种高大建筑物的影响而难以充分施展,但作为陆军中防护及攻击力最强的兵器,美军在未来的巷战中,恐怕还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侵略伊拉克的战争。虽然美军仅用42天时间、死亡138人的代价就占领了伊拉克全境,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取得了正规作战的胜利,但是,占领伊拉克后,美军一直处在反美武装的袭击中,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时至今日,在伊战开始4周年之际,美军在伊共损失54架直升机,其中约有一半是被地面火力击中而坠毁的,美军已死亡3100多人,受伤2.2万多人。美军和伊拉克新政府采取了包括军事打击和招安在内的各种手段,企图平息反美武装活动,消灭反美武装力量。然而,不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反美武装活动却愈演愈烈。现在,伊拉克到底有多少反美武装组织?他们是怎样和美军、新政府对抗的?随着美军和新政府军的打击力度增大,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8.
“战后之战”有如梦魇 半年多前,美国总统布什在一片欢呼声中,怀着异常轻松的心情,笑容满面地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宣称今后的重点不再是“打天下”,而是“治天下”。而半年多后的伊拉克又怎样呢?当美军满怀胜利的喜悦进驻巴格达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一场噩梦从此开始。半年多来,各种攻击者就像是幽灵一样,对美军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袭击。10月29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伊拉克的安全情况统计:7月份平均每天有7起袭击事件,8月份达到每天15起,斋月前达到每天25起。进入斋月之后,每天竟达36起,伊武装出现了“战略出击”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技》2003,(4):17-21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参加“倒萨”行动的各部队正源源不断地运往海湾及相关地区,在这场1991年海湾战争后十多年来最大的海外部署中,美军又一次出动了三军体系中最精锐和最具战斗力的军兵种力量。—旦“第二次海湾战争”全面爆发,这些部队将在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组成强大的联合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一场空前规模的空海地—体化、高强度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的记忆中,海湾战争中空战的情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次又一次,美国飞行员把他们瞄上伊拉克飞机无一例外地揍下来,而伊拉克飞行员却毫无建树。“我们击落了29架伊拉克飞机,而我方部队在空战中没有损失一架飞机。”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去年1月30日在利雅得说。报纸和电视都大肆渲染这些战果,报道多国部队在空战中没有飞机被击落。即使战争结束后,五角大楼仍津津乐道这种“完全一边倒的”空战胜利。五角大楼在给国会的报告中说:“多国部队在空战中共击落41架伊拉克战斗机和直升飞机,而己方无一损失。”但海湾战争的空战并不像美国的宣传机器所吹嘘的那样。就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几小时后,美军便发生了空中  相似文献   

11.
持续20多天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围绕着空中作战而产生的种种疑团,始终索绕在许多观战者的脑海之中:为什么美英空军在伊拉克上空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美军第三机步师开战伊始就敢犯兵家之大忌,孤军深入,直指巴格达?为什么美军在没有对巴格达完全形成包围和绝对地面优势时其坦克就敢进入巴格达?如果伊军能使美军在进攻中遭受几次重创,至少美军不会如此快速攻占巴格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而伊拉克又没有有效地进行反空袭作战。战争实践表明,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有效地进行反空袭作战对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禁运,使其经济和军事发展受到严重压制。此外,美军还数度对伊拉克动武,继1993年、1998年以巡航导弹和战机发动数波大规模攻击后,美国五角大楼已拟定了对伊作战的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军准备在开战的头48小时内向伊拉克发射3000枚精确制导的炸弹和导弹,用密集、猛烈的炮火瘫痪和孤立伊拉克军队并为地面进攻铺平道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萨达姆政权。萨达姆可以说是美国“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究竟他所领导的伊拉克有何能耐三番两次受到美军“眷顾”?本文就军事力量的角度分析伊拉克目前的现况。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25日,驻伊美军又有3名士兵阵亡。至此,在伊拉克死亡美军的数目突破了2000人的心理极限。10月26日,《纽约时报》用多个版面刊登了第二批1000名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美国军人的照片和名单。而为美军士兵敲响丧钟的主要杀手,正是俗称“路边炸弹”的“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1 2月2日.简易爆炸装置又使美海军陆战队10人死亡, 11人受伤,成为今年8月以来美军在单起袭击中遭受的最惨重伤亡。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禁运,使其经济和军事发展受到严重压制。此外,美军还数度对伊拉克动武,继1993年、1998年以巡航导弹和战机发动数波大规模攻击后,美国五角大楼已拟定了对伊作战的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军准备在开战的头48小时内向伊拉克发射3000枚精确制导的炸弹和导弹,用密集、猛烈的炮火瘫痪和孤立伊拉克军队并为地面进攻铺平道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萨达姆政权。萨达姆可以说是美国“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究竟他所领导的伊拉克有何能耐三番两次受到美军“眷顾”?本文就军事力量的角度分析伊拉克目前的现况。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伊拉克军队经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沉重打击以及被长达十年的制裁,实力大为下降,在本次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天空几乎是美军飞机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的飞机在作战时,大多以对地攻击为主。美军的几种对地攻击武器大显神威。 “战斧-3”巡航导弹 “战斧”导弹成名于第一次海湾战争。随后,美军结合实战经验又进行了一番改进,增加更先进的军事技术,从而研制出更加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斧-3”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战斧-3”采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巡航导弹直接  相似文献   

16.
临危受命——新任驻伊拉克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接受国防部长盖茨的建议,提名目前在堪萨斯州利文沃尔斯堡担任陆军联合武器中心司令的戴维·彼得雷乌斯中将接替乔治·凯西,担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1月24日和26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参议院全会批准了布什总统对戴维·彼得雷乌斯中将的提名。彼得雷乌斯此次出征伊拉克,是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来他第3次赴伊拉克服役。彼得雷乌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否让美军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19日报道,今年头3个月,至少有146名后勤承包商在伊拉克丧生,是自2003年3月战争打响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一个季度。据称,美国和其他国家大约有300家公司,向伊拉克泒遣了12.6万名男女承包商,目前丧生的至秒有917人,受伤人数则超过1.2万人。惊人的伤亡数字,让人们开始关注后勤承包商——这一美军战场上的特殊群体。实际上,美军后勤“外包”早已有之。只不过,伊拉克战争使这种业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那么,美军后勤承包商究竟是怎样的群体呢?本文将揭开谜底。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1月2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北京时间14时,美军一架载有50名军人的CH—47D“支努干”运输直升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准备降落时,被一枚突然腾空而起的萨姆-7便携式地空导弹击落,造成16人死亡,21人受伤。这是美军将萨达姆从权力宝座赶下台之后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同时也是去年3月份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排名第二的血腥之日,死亡人数逼近了排名第一的有29名美军士兵阵亡的3月20日。人们除了关注美军的伤亡人数外,对“支努干”直升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也有许多疑问。“支努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直升机?萨姆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威力…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美军将战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军事行动分别命名为"斩首"和"震慑"行动,而后又实施了"斩断蛇头"等军事行动。那么,美军为何要将其军事行动命名为"斩首"和"震慑"呢?美军军事行动是如何命名的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2月20日首度承认伊拉克战争美国"没赢",舆论认为,美国实际上输掉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美军深陷伊战泥潭?本文从战略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文章从战略属性、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战略指导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伊战中美军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