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动了淮海战役。这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战役。淮海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领导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华东、中原、冀鲁  相似文献   

2.
一部真实反映鏖战中原的好书──《中原突围史》读后王诚汉在纪念中原突围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中原突围史》于1996年6月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是这次战役的亲历者,有幸先睹,深感这部史书的编写和出版是一项慰先烈、昭后人的重要工程,为系统、准确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协调两大战略区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中央军委特令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邓小平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中殚精竭虑,为战役全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和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编著(李少瑜、曾焕雄、瞿培树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原突围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一本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来记述中原突围战役的好书。李先念生前为该书题写书名,王震为该书撰写了序言。《纪事》的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准确可靠的史料和流畅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中原突围战役的历史画卷。该书在编著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李先念、王震等参加过当年中原突围的老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从而保证了质量。  相似文献   

5.
连队传家宝     
正连队:成都军区某舟桥团五连传家宝:"无坚不摧"锦旗成都军区某舟桥团五连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其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的一支工兵小队,后编人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工兵连。曾先后参加上党战役、同浦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着名战役,经历了大小战斗千余次。特别是在徐州大会战的攻克杨子秀战斗中,五连在统一号令下,  相似文献   

6.
中原突围战役的成功,集中体现为中原军区部队在面临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完成了在战略上牵制数倍与己之敌,在战役上克敌制胜、突出重围的任务,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一、在中原突围前和...  相似文献   

7.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继辽沈战役之后的一场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单独进行的。与之不同的是,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的。在淮海战役中,中共中央组织成立了总前委。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为夺取战役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近年来在人民解放军有关战史及人物研究的著作中多有涉及,但一般性的叙述为多,而专门的、全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拟就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过程、工作运转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考察。这对于理解和认识淮海战役期间总前委在两大野战军之间成…  相似文献   

8.
夏夔 《军事历史》2002,(4):23-27
1946年6月26日开始的中原突围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直接指挥了中原突围.突围前后的每一个重大行动,都是毛泽东决定或批准的.同时,毛泽东对中原突围的意义和作用,也作出了公正、权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在战役开始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4次重要建议:第一,当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首次提出进行以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右翼集团为目标的淮海战役.第二,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现实,主动提出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三,在南线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而不要把它赶过长江去.第四,当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积极筹划调兵增援淮海战场,战局有可能逆转的关键时刻,建议由华东野战军抽兵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这4次重要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善于从战略高度选择和把握作战时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中原突围中的李先念曾焕雄提起47年前的中原突围,人们自然想起一位功勋卓著、名扬四海的名字──李先念。当时,他面对敌军重重围困,毅然勇敢地接受挑战,指挥中原军区部队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使敌人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阴谋化为泡影。审时度势,...  相似文献   

11.
1948年春季,为了配合西北、中原我军的战略进攻,并为尔后解放山西全境创造条件,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临汾战役。  相似文献   

12.
1948年夏,中原野战军一部进行了襄樊战役,其中第6纵队攻击襄阳城是这次战役的主要战斗。该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将军运筹帷幄,断然改变历史上攻城必先取山的传统战法,采取"刀劈三关、猛虎掏心"战术,高度集中兵力火力于一点,经一昼夜激战,全歼襄阳守敌2.1万余人,俘虏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大军进击  相似文献   

13.
中原突围战役简论孙少衡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先后对中共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位于中原地区的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北、华东、东北的战略枢纽。因此,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领鄂中...  相似文献   

14.
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在淮海战役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中取得胜利,与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一系列建议密切相关.<周恩来传>在评述1948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采纳了粟裕提出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六七月间,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的粟裕,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约20万人,在豫东地区同国民党军邱清泉、黄百韬、张轸、胡琏兵团以及整编第75师等主力部队约25万人,展开一次大兵团作战,即豫东战役。经过20个昼夜的激战,人民解放军全歼敌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1个正规团、2个保安旅、3个保安团,以及援敌一部共9万余人。此役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的战役进攻,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给全国解放战争各战场以极大的影响,而且为人民解放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大兵团作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君威 《军事史林》2007,(2):34-41
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决死第1纵队、太岳军区部分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第11旅、太岳军区第8纵队第22旅、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关羽北伐襄樊,是“隆中对”北出宛、洛既定战略的一部分,是刘备集团试图两路分兵、进取中原的前奏曲,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刘备集团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役失败直接导致了荆州格局的重组和“隆中对”横跨荆、益战略设想的夭折。本文主要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战争准备等方面探讨刘备集团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48年10月,我西北野战军为配合中原、华北人民解放军作战,发起荔北战役。此役集中使用了野战军全部5个纵队和少数地方武装,共7万余人,与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之8个军约12万之众,鏖战于陕西省大荔县以北地区。我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把握战场主动权,歼灭胡宗南集团2.5万人,击落敌机3架,击毁坦克2辆。我伤亡9600余人。经过此役和此前不久的澄郃战役,将胡宗南集团箝制在西北战场,而不能抽兵增援其他战场。荔北战役的胜利,是在兵力、火力和机动条件上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西北野战军首次在平原地带进行的较大规模作战。战役第一阶段按原计划实施,并迅速、圆满地达成歼敌目的。在第二阶段虽然给敌第65军以歼灭性打击,但未能速决全歼,且自己伤亡较大。其经验和教训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陆军第42集团军是一支战功卓著、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它曾披坚执锐、南征北战、浴血疆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和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部分前身部队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狼牙山战斗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斗争、东北大反攻、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安新战役、南下剿匪和进军西南,部分连队还参加了中原突围、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太原战役、渡江作战等。先后参加战役战斗2178次,歼敌19.6万余人,解放(攻占)县以上城市118座,涌现出“大渡河连”“狼牙山连”“黄土岭功臣炮连”和全国战斗英雄杨海水、特等战斗英雄姜新良、李万余等英模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20.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在中原展开的战略决战,国共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对决.一方是以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原、华东野战军总前委,麾下阵赓、叶飞、王近山、陶勇、王必成、阵锡联等战将云集;一方是徐州"剿总"刘峙、华中"剿总"白崇禧统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第12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等等各逞其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