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3国突袭埃及,意欲重占苏伊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军民奋起反抗,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英法以联军的企图最终落空。在这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9天战争中,埃及为国家利益,让整个空军牺牲在地面,任由英法战机摧残。这中间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英国专业军事杂志《ACIG》近日为我们解开了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谜底。苏联飞机打破中东平衡 20世纪50年代,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埃及一方面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前宗主  相似文献   

2.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为了重占运河,英、法、以发动了侵埃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苏伊土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天,具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特点。英法以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却又被迫停战,无功而返。那么,这其中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3.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向全国民众宣布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和查封西方国家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宇宙公司"全部资产的决定。此举在国际  相似文献   

4.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5.
太空是未来战场的“制高点”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6.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军队选择在犹太人“赎罪日”这一天,突然发起猛烈进攻,被称为“十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的第4次中东战争骤然爆发。埃及空军首先出动各型米格和苏-7型飞机开始攻击位于西奈的以色列陆上防线及空军基地。与此同时,约4000门大炮对陆上和苏伊士运河边上的重要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压制性轰击。几分钟后,埃及人的800多辆坦克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运河沿岸,借助短时间架设的浮桥,迅速在多处突破以色列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在另一条战线,叙利亚的苏制飞机和火炮也同时对戈兰高地发动突击,一举摧毁以色列在该地区的所有防御设施。 “十月战争”中的海上作战以其极富戏剧性的结果而令人始料不及。这次海战虽然仅具有对地面作战实施支援作战的性质,却由于其精彩纷呈的战况而格外引人瞩目。在6年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之间,苏联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国家,从军事上广泛地支援它们抗击以色列。关于这些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苏联直接介入阿、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刚解密的苏联档案,详细介绍了1970年苏联空军援助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发生面对面对抗的一些内幕。 解囊相助 1967年第3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摧毁了埃及80%的作战飞机,占领了西奈半岛,加剧了与埃及的矛盾,使得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各种形式、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埃及的飞机经常进入西奈、甚至以色列本土上空,袭击以方目标。然而,由于力量处于劣势,他们想“雪洗耻辱”,结果往往被以色列“反咬一口”。这样,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的战斗机也折损得差不多。埃及空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以色列的飞机可以在埃及上空“走马行空”。到了1970年1月,以色列空军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反攻埃及,轰炸开罗和其他一些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给埃及政府“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相似文献   

8.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而向以色列发起的一场战争,因为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所以这场战争又称为“斋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历时仅21天,但却是一场具有现代作战特点的较大规模的局部立体战争。我们今天在这里并不讲述这场战争,而  相似文献   

9.
登陆作战在战略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战术的运用对登陆作战十分重要。从下面的2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点。1.塞得港登陆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准备用运河的收益建造阿斯旺水坝。拥有运河特权的英、法两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0.
“三位一体”时代的开拓者M1 冷战时期,法国政府执行所谓的“大西洋战略”,希望依靠美国和海外殖民战争,实现恢复法国世界强国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在越南和“苏伊士运河事件”等问题上一再受挫,使其不得不反思既定的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11.
1973年l0月6日下午2时,早巳隐蔽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2000多门大炮揭掉伪装,突然发出愤怒的吼声,一齐向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与此同时,埃及二、三军团五个步兵师在运河全线向对岸进发,目标是把以色列侵略军从西奈半岛赶走,收回被占领土。但是,在运河沙堤后面还有一道被称之为坚不可摧,绵亘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埃军能否突破巴列夫防线,这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达扬主义的惨败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动用一千六百五十门大炮,向侵占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阵地发射了密集炮火。飞扬的尘沙和硝烟在东岸交织成茫茫雾幕。以色列士兵什么也  相似文献   

13.
晓东  幼波 《国防科技》2002,(7):83-85
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使用俄(前苏联)制“AT-3”导弹击毁了200多辆以色列坦克;而以色列用改制的法国SS-11导弹摧毁埃及、叙利亚坦克300多辆。自此,世界各国对反坦克导弹的战场应用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反坦克导弹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从而拉开了世界各国争相研制、发展反坦克导弹的序幕。近三十年来,反坦克导弹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反装甲目标的利器,被誉为“坦克终结者”。  相似文献   

14.
“飞镝战术”封锁苏伊士运河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统一指挥德、意兵团。抵达利比亚的黎波里后,隆美尔从3月24日开始发动向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军依赖运河实施的作战保障。为此,隆美尔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以坦克装甲部队进攻并夺占苏伊士运河岸,特别是塞得港;二是出动空军部队对英军进行运河运输的“老虎计划”实施打击。因为1940年夏秋时节,德国第10航空军参谋长哈林豪森少校及首席作战参谋科瓦列夫斯基上尉首创了德国新型He-111轰炸机的“飞镝战术”,即  相似文献   

15.
邝家旺 《国防》2006,(6):73-7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挥兵50余万突袭以色列,企图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去的土地并一举消灭以色列。当时以色列只有兵力11万人,武器装备也远远少于阿拉伯联军,但由张皇失措到仓促应战再到控制战争局面,以色列只用了18天时间,便迫使阿拉伯联军签署了停火协议。由于当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所以这次战争被称为“阿以赎罪日之战”。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以色列虽然是个袖珍小国,却蕴含巨大的作战能力,能够以小制大。这里面除了有美国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国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防上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皆兵”…  相似文献   

16.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军队以突然袭击拉开了战幕,这使自称“军事大国”的以色列陷入被动的泥潭,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后,各国军界纷纷评说以军初期失利的原因,认为是由于埃叙军队战前成功地组织了战略欺骗、埃叙军队选择了最为有利的开战时间和以军的情报掌握不准等等。对上述原因我并无悖议。但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以军战争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战略指导的失误。一、过于信赖事实上已经失灵的“遏制战略”,影响了临战准备。 1967年的“六·五”战争结束以后,深信自己战无不胜的以色列确定了“遏制战略”这样一条国家安全政策。所谓遏制,实质是指让对方通过对战争的利害得失作出合理的判断而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使其不敢发动战争。一般来说,这种目的的实现,首先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以色列的遏制战略的基本设想是:在短期内,加强对危险地区的防御,在军事上保持快速反应能力,严密警戒边界,随时击退阿拉伯人的进攻,以这种实力打消阿拉伯国家的进攻念头。同时,不断发展本国的综合国力,保持战争潜力,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迫使阿拉伯人放弃继续战斗的意志。以色列认为,“遏制战略”成立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埃军渡过苏伊士运河发动进攻时,在其桥头阵地的初期阶段就会被以军的快速反击所粉碎。正象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所宣称的那样:“任何企图渡过运河的埃及军队都将在24小时内被  相似文献   

17.
曾被马克思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的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它北通地中海,南接红海,进而把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海运的捷径,它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航程5500~8000千米。苏伊士运河不仅对国际贸易和世界航运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军事上也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考证,苏伊士古运河的最早开凿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的古埃及法老苏努苏尔特,当时的运河宽60米、深2.3米,可供2艘三段桅船并驶。法老运河先后使用二三千年之久,中间曾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疏竣,但后来废止使用。1798年法国拿破仑率远征军  相似文献   

18.
F-4系列“鬼怪”式战机,是美冷战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战机之一。尽管时过境迁,“鬼怪”式战机在美军今天的战列中已不复存在,但其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有韩国、伊朗、埃及、以色列及土耳其空军在执行机身结构延寿及性能提升后,继续使用F-4“鬼怪”式战机,估计在2015年前,“鬼怪”式战机仍会驰骋海空。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为了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等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阿方被迫实施反击。战争中,由于以军先发制人,实施空中突击,致使阿方损失较大,失去了战场主动权。8月至11月,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随后阿、以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1970年,双方实现停火。这场战争,以方亡约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辆、飞机40架;阿方亡4300余人,损失坦克约960辆、飞机440余架。第三次中东战争…  相似文献   

20.
平西备 《环球军事》2013,(24):44-45
2013年11月19日,埃及海军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港接收首艘大使MK4型苏莱曼·艾扎特级新型导弹艇(埃及官方又称快速攻击艇,但根据其排水量看,则是典型的轻型护卫舰)“苏莱曼·艾扎特”号,使世人再次关注守卫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咽喉——苏伊士运河的海上劲旅埃及海军的最新装备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