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出开展微小卫星工程研制相关工作的决定,启动了"纳星集群飞行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从2010年9月国防科大第一颗卫星"天拓一号"单板纳星正式立项以来,截止目前已先后完成"天拓一号""天拓二号""天拓三号"的研制与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天拓"者,寓意有二:其一,面向航天,开拓创新;其二,立足使命,拓展天疆。"天拓"系列卫星研制队伍的核心科研人员12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天拓卫星团队自组建以来,围绕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大大促进了微小卫星技术发展与应用,先后承担了70余项与航天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提升我军航  相似文献   

2.
国防要闻     
中国中国纳星1号在轨运行一月顺利完成试验任务截止到5月18日,于4月18日晚11点59分成功发射的纳星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一个月,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试验任务。至此,根据“纳星一号”成功判据,该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圆满成功。“纳星一号”是我国微小卫星研制进程中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研制的第一颗25公斤以下的纳型卫星,其高新技术密集、创新性强,通过它所涉及的大量前沿技术的演示与验证将极大地带动和促进航天相关技术的发展。纳型卫星质量轻,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高,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国际上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新看点:"嫦娥二号"卫星在传回落月区高分辨率图像的同时,还将展示太阳能帆板展开、天线展开、发动机点火等卫星在奔月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图像,以及在奔月过程中对地球和月球进行实时成像。"嫦娥二号"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是二期的"探路者"。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卫星将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前夕,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严俊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嫦娥二号"科学目标、探月对天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以及国家天文台所做的工作。他说,"嫦娥二号"是承前启后的,我的工作也一样。问:"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是如何设定的?答:人类探月大致分"探、登、驻"三个阶段。"探"就是对月球进行探测,"登"就是载人登月,"驻"就是在月球建立长期的基地。我们目前进行的是探月的第一阶段工程,分为绕月探测、软着陆探测和采样返回。"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三号"的桥梁,原来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经过适应性改造研制而成,是为"嫦娥三号"提供先行性试验。"嫦娥二号"的科学任务是根据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卫星成功传回我国第一幅月球影像图,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一期——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时隔三年,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拉开大幕。2010年11月,探月工程二期任务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回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月22日,神龙二号装置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经过包括14位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兆赫兹重复率猝发强流多脉冲直线感应加速器。""该项目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很大,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指标国际领先。神龙二号研制成功是直线感应加速器和我国尖端国防科技闪光照相技术发  相似文献   

7.
<正>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前夕,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卫星的技术特点和研制情况。他表示,我的心愿就是希望继续开展深空探测,让中国人走得更远一些,走到太空探测的最前沿。问:"嫦娥二号"卫星与"嫦娥一号"主要有什么不同?答:"嫦娥二号"卫星继承了"嫦娥一号"的备份设备。根据探月工程的规划,"嫦娥一号"的成功就代表探月一期工程已圆满完成;"嫦娥二号"就是为了把这些备份设备利用起来,把它划到探月二期工程,作  相似文献   

8.
基层短讯     
《国防科技工业》2004,(6):58-60
由长征二号丙火箭最近成功送入太空的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目前在轨运行正常、工作状态良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试验任务,并为以后的其它试验项目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据了解,长二丙火箭发射成功次日上午10时,纳星一号卫星第一次经过清华大学的纳星一号测控地面站准确捕获卫星信号,并建立了上下行通信链路。同时,航天科工集  相似文献   

9.
<正>追本溯源:"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是同根生的姐妹花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这是一个值得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重大印记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了《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至此,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此后,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正式将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正式立项的同年,为降  相似文献   

10.
<正>"嫦娥二号"任务是我国实施的第二次月球探测,也是全世界第127次月球探测。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工程技术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担负着探月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任务实施过程有五大关键点。关键点一:发射──"嫦娥"再次飞天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而本次发射将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李聃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Y7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中国航天便有引人瞩目的动作,为新年定下令人振奋的基调。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月球轨道的"鹊桥"中继星顺利发回月球表面照片。1月11日下午16点47分,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完成两器互拍,达成工程既定目标,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此,人类探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在我国黄海领域,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七星"的方式,成功将捕风一号A/B星等七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海上进行的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此次发射是特能集团213所助力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六星""一箭五星"发射成功后,再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10月1日18点59分57秒,随着指挥员一声指令,搭载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喷薄而起,直上云霄;19时25分许,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二号"卫星凝结着中国航天人的心血,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期待,肩负着深空探测,探寻未知的使命,朝向遥远的月宫翱翔而去,正式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5.
追梦     
<正>作为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自诞生之日起.继承"嫦娥一号""中华牌"血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将对我国整体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研 《国防科技工业》2010,(10):54-55,57
<正>"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前夕,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情况。他们由衷地称赞说,有效载荷研制队伍确实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相似文献   

17.
军事零讯     
Asia亚洲中国成功发射“一箭双星”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夜幕下一条火龙腾空而起。我国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据在场的航天专家介绍,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已经取得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8.
正十年砺剑,领航探月。2015年12月10日,长征五号与嫦娥五号发射场合练模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12月25日,探月工程三期总体通过了国防科工局科技委评审,从初样转入正样阶段。这些表明探月工程三期全面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进入到飞行产品研制和任务集成阶段;也表明探月工程"十二五"研制任务圆满完成。以规划为引领科学推进探月工程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需要特殊的运行环境,在地面很难考核,这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一定的风险。针对微纳卫星的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套面向微纳卫星的姿态确定与控制半实物仿真系统。该系统通过数字化模型模拟卫星姿态轨道运动、敏感器模型产生敏感器测量数据、执行器模型生成控制力矩、敏感器模拟器实现通信协议,最终实现姿态控制系统的全系统仿真。这套系统可以接入卫星控制系统回路,实现对姿控系统软件、硬件的考核,同时验证算法的性能。基于该系统,对天拓三号卫星姿控系统进行地面半实物仿真,并对比在轨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仿真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20.
<正>1月20日,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中国电科在卫星运控系统、核心芯片、能源产品以及火箭外测系统等关键领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